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壮年人群中,猝死现象越来越常见,与之有关的心血管疾病备受关注。
与猝死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庞大数量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并未出现下降趋势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针对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等问题,本刊专访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科主任李新建。
心血管疾病猝死“中青年人多一点”
《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中青年人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新闻频出,心血管疾病是否出现年轻化倾向?
李新建:我们手里还没有全面具体的数据证明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但从我们身边的例子看,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猝死,相对而言,中青年人群多一点。四五十岁,突然一下子就没有了。
猝死只说明从急性症状发生到死亡时间比较短(小于6小时),至于引起猝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心血管的问题,或者说心源性问题是猝死最为常见的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哪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李新建:从保护血管的角度来看,最直观的是要关注血脂异常的问题。血脂异常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血脂异常跟高脂饮食和缺少身体锻炼有关。
另一个是吸烟问题。我们调查关于吸烟危害的知晓率时发现,吸烟对肺有伤害的知晓率,已达到80%以上,但吸烟对心血管有害的知晓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人不知道吸烟对心血管有害。
还有高血压,它本身是一个病,又是一个危险因素。血压高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很大,会导致内皮功能损害。所以我们一直倡导高血压患者要服药而且是规范的服药,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危害就会减小。
除了这个以外,比如精神因素,也有影响。最近这方面我们关注比较多了,以前对人的心理因素关注比较少。这部分比较复杂,研究已经发现精神压力增加可诱发心肌缺血。
雾霾对心血管疾病也有影响。当然还有遗传因素,但这是不可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生活方式。
《瞭望东方周刊》:中青年人心血管疾病造成死亡是否主要是精神因素造成?
李新建:不能都归结为这一点。心血管发病好比是个定时炸弹,并不是一天情况变化就引发的,而是在体内积累了危险因素没有引爆而已,突然一个什么事情出现,成为导火索,促发了这件事,诱发了身体心血管事件的突然爆发。
中青年人除了工作压力大以外,吸烟、肥胖、高脂饮食问题很严重,运动也非常少,这些生活方式其实是很不健康的。而且,与老年人相比,他们更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隐疾。老年人会时常关注自己的血压,但是中青年中,有几个人会经常量血压呢?很少。
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是关键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做得如何?
李新建: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是我们目前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在人群中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开展以控制血压和血糖为目的的疾病管理。旨在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
以上海为例,上海现在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二百五十左右,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大概是发病率的一半左右。目前上海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递增开始趋缓,虽然还没有出现下降,但是增速缓慢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上海男性吸烟率虽然与发达国家的30%相比还是很高,是50%左右,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降低了10%。
我们现在还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在社区经常有健康知识讲座。
《瞭望东方周刊》:虽然上海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递增趋缓,为什么上海的心血管病发病率还处于较高水平?
李新建:首先老龄化因素是必须考虑进去的,上海老龄化较全国来讲更加严重,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更高。
其次,上海虽然已经有一些经验,但是真正做这些也才10年而已。比如,我们都知道降低吸烟率可以减少肺癌的发病率,但是这个过程要30年。心血管疾病也是一样。
《瞭望东方周刊》:国外有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李新建:芬兰的心脏病发病率控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芬兰的心脏病死亡率是十万分之七百五十,是世界上心脏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芬兰通过30年的努力,比原来降了65%。
他们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膳食的干预,鼓励大家用蔬菜油,减少胆固醇摄入,另外一个是控烟,以及加强健康教育,鼓励人们关注自己的血压。
后来有文献专门分析芬兰的成功经验,比如,人群吸烟率下降、人群血液胆固醇水平的下降以及人群血压下降是关键因素。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的成功案例。而后来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也验证了这一点。给我们的提示是心血管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我们所需要的是推进和时间。
《瞭望东方周刊》:心血管疾病下行拐点仍未到来是否意味着发病率依然严峻?
李新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情况非常严峻。我们现在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心血管的患病人数,但是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人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具有危险因素的人非常多。
看看这些数字:3.5亿烟民,2.2亿高血压患者,2.6亿超重肥胖者。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意识到,形势还是很严峻。
对于冰山上面的一角,我们要观察它的趋势,做好三级预防,尽量减少死亡率、并发症,但重点要关注冰山下面的这部分,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能否降下来,这部分是关键。
关注你自己的数据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有什么具体工作呢?
李新建:第一级预防是没有得病的人不要得病,全民健康教育就属于这部分;第二级预防是得病的人要早发现,我们规定社区医院对于前来就诊的病人必须做到首诊测血压;第三级预防是疾病要控制好,降低并发症。比如控制好高血压,减少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
《瞭望东方周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加注重哪部分?
李新建:健康教育是第一道防线。上海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上很下功夫,在社区做很多的讲座和活动,在社区发放很多健康宣传资料,居民可以随便拿。我们之前还拍过科教片《跨越生死地带》,在社区医院循环播放专门讲脑卒中(即“脑中风”)的部分,告诉老百姓发病前都有哪些预兆,什么情况下该及时拨打120。
另外,还有促进性工作,比如人人测血压活动。让每人知道且关注自己的血压情况。高血压跟糖尿病一样,就是患病之后患者不一定马上知道,即使上海现在的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是70%左右,但还有30%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病。而糖尿病的知晓率更低,只有50%左右。
国外也有类似的做法,叫know your number(关注你自己的数据)。这里的数据指的是与你自己的健康息息相关的生物学指标。要知道对自己比较重要的几个数字:血压、BMI等。
《瞭望东方周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如何监控心血管病事件?
李新建:我们主要关注两类数据,一部分是监测数据,观察上海的人群发病情况的变化,通过这个数据能看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分析发病趋势。随着信息化建设,我们监测系统能够观察更为详细的数据。
第二部分是管理数据,通过社区的家庭健康档案的信息化,以后我们能掌握患者的看病情况,比如高血压、血压控制情况等。患者从高血压到中风有一个风险估计,我们通过这些数据就能掌握高风险人数以及他们的情况,便于控制。
上海正在逐步完成健康信息化建设,将实现健康信息网全市覆盖,完成市级平台、医联平台、市公卫平台和17个区县平台的建设和互联互通工作。这会给心血管疾病的疾病预防工作带来更多全面的数据。
与猝死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庞大数量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并未出现下降趋势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针对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等问题,本刊专访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科主任李新建。
心血管疾病猝死“中青年人多一点”
《瞭望东方周刊》:2013年中青年人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新闻频出,心血管疾病是否出现年轻化倾向?
李新建:我们手里还没有全面具体的数据证明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但从我们身边的例子看,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猝死,相对而言,中青年人群多一点。四五十岁,突然一下子就没有了。
猝死只说明从急性症状发生到死亡时间比较短(小于6小时),至于引起猝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心血管的问题,或者说心源性问题是猝死最为常见的原因。
《瞭望东方周刊》:哪些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李新建:从保护血管的角度来看,最直观的是要关注血脂异常的问题。血脂异常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血脂异常跟高脂饮食和缺少身体锻炼有关。
另一个是吸烟问题。我们调查关于吸烟危害的知晓率时发现,吸烟对肺有伤害的知晓率,已达到80%以上,但吸烟对心血管有害的知晓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人不知道吸烟对心血管有害。
还有高血压,它本身是一个病,又是一个危险因素。血压高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很大,会导致内皮功能损害。所以我们一直倡导高血压患者要服药而且是规范的服药,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危害就会减小。
除了这个以外,比如精神因素,也有影响。最近这方面我们关注比较多了,以前对人的心理因素关注比较少。这部分比较复杂,研究已经发现精神压力增加可诱发心肌缺血。
雾霾对心血管疾病也有影响。当然还有遗传因素,但这是不可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生活方式。
《瞭望东方周刊》:中青年人心血管疾病造成死亡是否主要是精神因素造成?
李新建:不能都归结为这一点。心血管发病好比是个定时炸弹,并不是一天情况变化就引发的,而是在体内积累了危险因素没有引爆而已,突然一个什么事情出现,成为导火索,促发了这件事,诱发了身体心血管事件的突然爆发。
中青年人除了工作压力大以外,吸烟、肥胖、高脂饮食问题很严重,运动也非常少,这些生活方式其实是很不健康的。而且,与老年人相比,他们更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隐疾。老年人会时常关注自己的血压,但是中青年中,有几个人会经常量血压呢?很少。
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是关键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做得如何?
李新建: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是我们目前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在人群中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在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中开展以控制血压和血糖为目的的疾病管理。旨在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
以上海为例,上海现在的心血管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二百五十左右,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大概是发病率的一半左右。目前上海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递增开始趋缓,虽然还没有出现下降,但是增速缓慢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上海男性吸烟率虽然与发达国家的30%相比还是很高,是50%左右,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降低了10%。
我们现在还在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在社区经常有健康知识讲座。
《瞭望东方周刊》:虽然上海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递增趋缓,为什么上海的心血管病发病率还处于较高水平?
李新建:首先老龄化因素是必须考虑进去的,上海老龄化较全国来讲更加严重,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更高。
其次,上海虽然已经有一些经验,但是真正做这些也才10年而已。比如,我们都知道降低吸烟率可以减少肺癌的发病率,但是这个过程要30年。心血管疾病也是一样。
《瞭望东方周刊》:国外有没有成功案例可以借鉴?
李新建:芬兰的心脏病发病率控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芬兰的心脏病死亡率是十万分之七百五十,是世界上心脏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芬兰通过30年的努力,比原来降了65%。
他们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膳食的干预,鼓励大家用蔬菜油,减少胆固醇摄入,另外一个是控烟,以及加强健康教育,鼓励人们关注自己的血压。
后来有文献专门分析芬兰的成功经验,比如,人群吸烟率下降、人群血液胆固醇水平的下降以及人群血压下降是关键因素。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的成功案例。而后来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也验证了这一点。给我们的提示是心血管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我们所需要的是推进和时间。
《瞭望东方周刊》:心血管疾病下行拐点仍未到来是否意味着发病率依然严峻?
李新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情况非常严峻。我们现在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心血管的患病人数,但是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的人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具有危险因素的人非常多。
看看这些数字:3.5亿烟民,2.2亿高血压患者,2.6亿超重肥胖者。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意识到,形势还是很严峻。
对于冰山上面的一角,我们要观察它的趋势,做好三级预防,尽量减少死亡率、并发症,但重点要关注冰山下面的这部分,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能否降下来,这部分是关键。
关注你自己的数据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有什么具体工作呢?
李新建:第一级预防是没有得病的人不要得病,全民健康教育就属于这部分;第二级预防是得病的人要早发现,我们规定社区医院对于前来就诊的病人必须做到首诊测血压;第三级预防是疾病要控制好,降低并发症。比如控制好高血压,减少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
《瞭望东方周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更加注重哪部分?
李新建:健康教育是第一道防线。上海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上很下功夫,在社区做很多的讲座和活动,在社区发放很多健康宣传资料,居民可以随便拿。我们之前还拍过科教片《跨越生死地带》,在社区医院循环播放专门讲脑卒中(即“脑中风”)的部分,告诉老百姓发病前都有哪些预兆,什么情况下该及时拨打120。
另外,还有促进性工作,比如人人测血压活动。让每人知道且关注自己的血压情况。高血压跟糖尿病一样,就是患病之后患者不一定马上知道,即使上海现在的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是70%左右,但还有30%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病。而糖尿病的知晓率更低,只有50%左右。
国外也有类似的做法,叫know your number(关注你自己的数据)。这里的数据指的是与你自己的健康息息相关的生物学指标。要知道对自己比较重要的几个数字:血压、BMI等。
《瞭望东方周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如何监控心血管病事件?
李新建:我们主要关注两类数据,一部分是监测数据,观察上海的人群发病情况的变化,通过这个数据能看到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现状,分析发病趋势。随着信息化建设,我们监测系统能够观察更为详细的数据。
第二部分是管理数据,通过社区的家庭健康档案的信息化,以后我们能掌握患者的看病情况,比如高血压、血压控制情况等。患者从高血压到中风有一个风险估计,我们通过这些数据就能掌握高风险人数以及他们的情况,便于控制。
上海正在逐步完成健康信息化建设,将实现健康信息网全市覆盖,完成市级平台、医联平台、市公卫平台和17个区县平台的建设和互联互通工作。这会给心血管疾病的疾病预防工作带来更多全面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