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禅意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suorenj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立伟的画如诗人作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一张方尺鲜纸,在他心中就是一个世界。他胸有成竹,随意着笔,走笔有神。他用笔轻而简洁,运笔线条圆润,惜墨如金,干湿有度。每幅画绝不多用几笔。简单的一笔,是树干,添加几点是树叶,再加点红色,是春暖花开,枝杈间画个圆就是明月了,树下坐着一个道士。一支树杈,一轮圆月,一个道骨仙风的道士,组成一幅画,再简洁不过了。但简洁并不简单,他去繁存简,去伪存真,画面看上去却特别和谐优美,特别真实可靠。面对这么复杂的社会,他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和美好的想象,这就是文化人的画。每一笔都代表着一个文化符号,用文化人的独特方式来诠释社会万象。他的画不是画家手中的美术作品,简洁几笔的画面,笔笔传神,笔笔具有感染力,令人荡气回肠,浮想联翩。
  虽画面不大,他随意淡定画出来的画,却很精巧,寓意深刻,留给人无尽的禅意和思考。有一幅画叫《和尚作揖》,千年古松下,一个和尚对树作揖。洗净心灵的老和尚,了生死,度苦厄,成大觉,可对千年的古松,却怀有敬畏之心,躬身作揖。一个出家人,在他的笔下是那样神似,仿佛离我们很近。和尚对古树作揖,让人顿生出无限的感慨,让人顿悟出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古老生命的祟敬。如《道士望月》,树下,一道士身着长衫沐浴明月清风坐在石上对月沉思。他在想什么呢?想心事?想念心中的牵挂之人?也许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仿佛告诉人们,他是对月悟道,悟自然之道,人生之道,生死之道。还有一幅《老者对弈》,两个老者在路边树下下棋,全神贯注。棋如人生,对弈是对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生活的追求。老者对弈,别有一番人生的道理在里面。艺术和宗教很近,总是给人精神抚慰和心里暗示。何立伟先生受中国传统儒、道、释思想的影响,将天、地、人当作一体来思考,在精神层面上追求修身养性,陶冶性灵。他的每幅画都有禅意,都藏匠心,都含丰富的人生哲理。
  古人说: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代诗歌的最高意境。何立伟的画,每幅都有贴切的诗词和佳句在其中,正好突出了画的主题,印证了画的意境。这些佳句大都是他自己即兴而作的,读起来特别亲切有味,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如有幅赏荷花的画,画中仅有一大片高高的荷叶,荷叶下也只一人观赏。画中有“荷风轻轻吹,我来看夏天”佳句,点明夏日荷花别样红的主题。又如,在逗鸟的画中,一人在逗乐柳树上的小鸟。画中有句“春日只在柳枝头”,突出了柳枝早知春的意境。同样,在另两幅逗鸟的画中,则有“你来与我对唐诗”“知春只要两三声”。在一幅打柴回家的画中有“行百里半九十”,在对弈画中有“天下英雄谁敌手”在看云画中有“出门看天气,今天戴斗笠”等等,这些简短的句子既是画的标题,又点明了画的主题,这是他的画的一大特色。何立伟的画是文人画,渗透其中的是文人的情怀。因为,他不同于其他画家,他本人是个大作家,有深厚的文字功底作支撑,有绝妙的生活意境在心中,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在里面。见方小画,画出大世界;画面简洁,佳句别有意境。
  大多数人都说,他的画有点漫画的味道,看起来特别亲切、灵动,特别吸引人。因为他是以文人的视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摄取营养,裁剪细节,画出来的是生活中的精华和古诗文中有趣的情节,因此,每幅画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如《稚气图》《赏荷》《晨课图》等等。每幅画都取舍自然和生活中的片段,每幅画都给人生活的情趣和况味,看后让人细细品味,慢慢回甘。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画好像是文学作品中的小品,趣味性强,可读性强。如《望远图》等,耐读耐看,耐人寻味。
  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读吕魁的小说可以发现,他笔下的女子大体命运相似,她们拥有超凡脱俗的魅力,率性而为、敢爱敢恨。这些无与伦比的姑娘突然闯进“我”的世界,给平庸的生活带来一抹亮色。然而在一番无望的暗恋之后,她们又无一例外地与“我”惜别,去追逐更为“实在”的梦想。她们为了生存而牺牲一切,最终却一败涂地,被这个物欲的社会所裹挟。无论是早期故事里的小染、宁梓,还是在北京艰难打拼的新疆女孩莫塔,再抑或是“我们的女神”,这位拥有
期刊
蒲钰、蒲海燕(以下简称蒲):邓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的长篇力作《天堂内外》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们先来谈谈这部小说吧。之前拜读过您很多作品,在描写底层人物的艰难处境,唤起人怜悯之心方面,让我们记忆犹深。您的这些作品中主人公多为男性,但《天堂内外》这部小说却选择了四阿婆这个女性为叙事主体,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这本被称为“最底层的书”?  邓宏顺(以下简称邓):是的,此前我
期刊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存在,王蒙不但是极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王蒙以其作家的锐敏和理论家的胆识,结合具体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闪耀着思想解放光芒的文学主张,对一些长期以来扯不清理还乱而又严重束缚文学创作的观念、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辨析和廓清,极大地拓展了当代文学理论的思维疆域,丰富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涵。王蒙的文艺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期刊
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是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纵观文坛可知,其作品关心社会,社会就会关心其作品,其作品就会引起社会的反响!这些年,邓宏顺的作品越来越彰显出这方面的特征,他的中篇、长篇小说,从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定到艺术的构思都紧紧扣着社会的琴弦和时代的热点进行深度剖析,让人从跌宕起伏的事态发展和鲜活的人物活动中看到现实生活的色彩,并引起社会的共鸣。他的多部作品获奖并得到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不能不承认与此有
期刊
文化之玄妙,植根于人的精神;“文如其人”是中国人的文化。  循以画观人的研究原则,逐渐形成了某些面相气质的人际交往态度。你来我往,言谈举止之外,尤注意视觉。与杨建五的相识完全是因为工作需要;因为工作需要,所以一定时间内交往频繁,其视觉和言谈如出一辙:质朴淡定。  崇尚奢华淫逸的社会,质朴难得一见;利欲熏心的社会,淡定凤毛麟角。这就是杨建五为什么在他混迹的那个人群中与众不同的原因。这个与众不同,写在
期刊
翁新华新作——长篇小说《蚂蚁巷》——讲述了三位出身于蚂蚁巷的难兄难弟在经历了社会的濡染、人情的变迁之后不同的人生际遇,一方面描写官场的勾心斗角,在一场场细致、缜密的权力暗算与谋略较量中,揭露以官场为中心、弥漫于整个社会的身份文化对人的侵蚀和空心化的处理;一方面也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社会的边缘上挣扎、被忽视甚至背负着污名的人们,他们的朴实与善良点亮了茫茫夜色中的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深处善与恶的纠缠
期刊
一  把自己埋进当代的深处,才不易遭至风化。  把探索的足迹留给历史去辨识,心才会宁静。  二  “过于誉美,易增物忌;虚名过实,必致灾星”。沈从文这句话可以作我的座右铭。  三  远离尘嚣,不与人争。  四  宁静,是思想的绿洲。  柳宗元当年倘不是被迫远离了官场的喧嚣,偎在了永州这个南蛮之地宁静的怀抱,中国文学史上也就没有了他那些处处打上了宁静印迹的不朽篇什。  是宁静的永州造就了一代文豪柳宗
期刊
朱寿桐:今天,讨论的话题是文学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对于两者的探讨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是否有必要对文学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加以区分;如有必要则区分后有什么价值意义?如何进行更好的区分?  五六年来我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文学的学术研究和文学批评都是文学研究,但是在文学成果的形态上不一样。文学有三种本体,一种是通常看到的文学的创作本体;还有一种是文学的学术本体,研究古代文学史研究先秦文学史唐宋文
期刊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或者更为广泛的人文学科领域,有两类凸显学者性格的现象值得关注。一类承续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的锐意勇气,发起关于“人文精神危机”的大讨论,这虽已成为历史,但其反响依然时常回荡在今天的人文学界;另一类是默默地坚守珍贵的人文精神,以自身的研究实绩扎实地捍卫着人文科学研究的神圣领地。这一类学者,也许声音并没有那么洪亮,或许风头也没有那么强劲,但正是少了些喧哗,一
期刊
2013年的长篇小说创作总体上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这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抢眼表现,就是一批70后作家的闪亮登场。假若说此前很长一个阶段70后作家的主要精力主要集中于中短篇小说的话,那么,到了这两年,情况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点,早在2012年,就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2012年的长篇小说创作,却也形成了自己的亮点。这就是,一批年轻的新锐作家集中推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长篇小说作品。或许与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