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 古码头 老艄公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g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西出政和城关的古道,从县前铺发端,在官湖一路曲曲折折通往建瓯、东平方向。
  青青小草遮掩着路石的光洁,浅浅车辙蜿蜒着曲线的优美——这段古道仅留存着一点点古道的痕迹。可以见证这是条古道的,是那座在田野间显得孤零的亭子、或隐或现的铺路石、路边古宅的断壁残垣。
  古道路边的茶园,原来一大片都是房子,后来发大水,房子土墙倒了,村民就把房子移到里面山边——桐岭铺,西出政和城关古道的第一铺。
  桐岭亭立于空旷的田野间,南侧有一座庙。桐岭亭古已有之,现在的亭子是“民国丙子二十五年七月”重建的,梁上写着“政和县县长李敬仲”“第一区区长杨应奎”“绅董范延瑞”“徐金全捐大洋伍元”等等。亭子外墙2001年重修,用红砖砌。
  古道向西行两百余米,是田野的尽头,也是现存这段古道的尽头——牛山。过去,古道至牛山脚下,上行一段短坡,便到桐岭峡。1974年底动工的河道改造工程,曾因缺资金而停工,后复工,于1984年竣工,挖去了整个桐岭峡,开凿成河道,桐岭峡这段古道便消失了。越过桐岭峡,古道沿着山脚走,现代农业活动也毁了古道,只间或留点残石。
  过去,在1958年建瓯至政和的公路开通以前,运输主要是靠水路。牛山这头“牛”的“饮水”处——松源村石圳自然村,曾经是个古老的码头。
  说起石圳码头,石圳村子里许多人都记忆犹新。
  89岁的林仁长,是石圳村唯一健在的老艄公。他17岁时,也就是1943年,开始走溪河当船夫。那时候,石圳自然村有30多栋房子50多户人家,一户都七八口人以上,居住十分拥挤。可是村里人穷,建不起房子,为谋出路,村里人纷纷去当船夫。
  “我们石圳做码头条件非常好。”林仁长说,“原来这棵樟树下外面一点是个深潭,古路从樟树头走,船就停在樟树外的河湾中,竹排就停在现在银杏树外的河滩上。”
  据说,这个深潭非七八米长的竹篙一竿子插不到底。往右上行三四十米处,就是现在农家乐的地方,还有一个深潭,潭中有个方形巨石,村民称“饭桌岩”,潭中鱼儿如织,一层层分布。这两个深潭及河道,因河道改造,被桐岭峡挖出来的土石填了,古码头也不复存在。
  “我们村子50多户人家中,走溪河吃溪河饭的,就有30多户人家,木船10多艘,竹排20多条。”林仁长说。
  林仁长当年走溪河差不多10年时间,头几年为他人当船夫,20岁那年,自己也买了一艘可以运5000多斤货的木船。那时候,建瓯东游、渡潭一带有人专门做木船卖,买一条船要2000多斤谷子,林仁长走了几年溪河,有点小积蓄,再向亲戚借点,才买了一艘木船。
  那时走溪河的人,日子要比种田好过一点。据林仁长说,在家种田都得向地主租田种,秋季收获1000斤谷子,要交给地主600斤,每年青黄不接时,还得向地主借粮,可是,借100斤粮食,到次年收成还粮时,得还150斤,地主不断盘剥,饭都吃不饱。而走溪河,每出去一趟,自己会带点吃的用的回来,还能捎带些市场上紧俏的货物到县城卖,除了工钱,还可以赚点外快。“走溪河是半年辛苦半年闲,但日子勉勉强强也过得去。”林仁长说。
  “我那条船下溪可运5000斤,上溪只能运2000斤。”林仁长说,原来七星溪春夏季水量丰沛,行船没问题;到了秋冬季,船到西津就上不来了,石圳到西津只能行竹排。林仁长走溪河,大都是去建瓯、南平,偶尔也去福州,“下建瓯要2天,上来要3天,到南平下行3天,上行4天”。
  “水很活的时候,下溪去建瓯,早早动身,一天也会到。”林仁长说的“水很活”,是河里水量大、水流快的意思。“那时候河深水丰,有时船可以直划到南门桥下。”说起过去的七星溪、松溪,林仁长颇有自豪感,“溪河水满好挣钱。”
  林仁长走溪河大都是为地主、商户运货。林仁长记得,当时政和有“大老”“土老”“蛮仔”等5个大地主。那时,他经常为大地主李翰飞(其实是政和的一个买办资本家)运货,也为其他商户运货。
  茶叶、笋干、香菇、木材等等,是政和山区出去的大宗货。运出去的是山货,运回来的,则是食盐、糖、布匹、香烟、龙眼、荔枝等各种各样的“百货”。
  “茶、笋、木材都是运到福州销售。”林仁长回忆,当时的茶叶有白子(白茶)、茶针(白毫银针)、红茶(政和工夫),包装好的茶叶用竹篓装起来放到船上。木材就搭成木排直接流放到福州,新中国成立前木材叫“金筒”,放木排叫做“放金筒”,石圳码头长年有20多名“材夫”常驻,专门“水上漂”放木排。
  来来往往的人多了,石圳这古老的码头,就比周边其他村庄要繁荣。村子里有杂货店、酒店、打银店、豆腐店、药店等商铺,前后乡的人都来这里买东西。过去,石圳码头还有四个庄场(即粮仓),都是地主办的。
  村民周义发家里,至今还留着他父亲周迓仔走溪河用的“登记证”,上书:“兹有船主周迓仔,船类竹筏船,船牌号数……航行于闽江上游各线,自愿参加本社联运,经审查合格,特发给此证。”发证单位是“闽江上游民船联运社”,发证时间1952年12月8日,证上印有毛泽东主席头像、五星红旗和联运社的红印章……
  时间流转,石圳古码头踪迹难觅,老艄公们一个个相继离开人世,只有林仁长他们在回忆里重温逝去的时光。这张样式古朴的证件,也算是一件难得的证物吧。
其他文献
李昌钰,刑事鉴识专家,曾任美国康涅狄格州警政厅长,是全美首位出任州级警界最高职位的华裔,2013年受聘为福州大学荣誉教授,2015年受聘为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2005年9月,福建师范大学易班网上出现了一次不多见的抢票现象。他们抢的是9月22日李昌钰《分享我的人生经历》主题讲座的入场券。  李昌钰是美国人最为熟知的华裔“大神探”。他曾参与8000多起重大案件的侦破工作,包括肯尼迪遇刺案、尼克松
期刊
林巧稚(1901—1983),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祖籍泉州南安,中国妇产科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中唯一的女性,终身未婚无子,一生接生5万多名婴儿,被称为“万婴之母”“东方圣母”。  前不久,一份69年前林巧稚手书的病历在微信朋友圈中传得火热,观者纷纷叫好,底下一片点赞。  为什么大家对这份病历评价如此高?与现在那些令我们风中凌乱的“天书体”病
期刊
福州有肉燕,永泰有蛋燕。美味爽口的蛋燕,是永泰的一碗记忆,以古镇嵩口的最具特色。  蛋燕也叫太平面,象征着幸福美满,平安吉祥,健康长寿。在永泰,不管是结婚、乔迁还是升官、贺寿,只要有喜庆宴会,蛋燕都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压轴菜。而在日常人们的餐桌上,它也是一道大众菜。  蛋燕本来叫蛋面,它之所以改名,跟“铁印直行”的故事有关。  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曾来到嵩口。不巧嵩口巡检司周大人下田耕作,司
期刊
近日,福建师范大学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大数据整合,依据新生的习惯、喜好,安排作息习惯相近或志同道合的同学作为室友。这个举措摆脱了传统的分配宿舍的方式,将大数据思维运用在人际交往领域,是值得肯定。  福师大运用微信预调查,显得非常人性化,使大学生入学后的适应期缩短。在中国大学校园还不能达到宿舍自组与自治的今天,大数据思维的运用,至少能让宿舍的组合更科学化一些。  一个和谐温馨的人际环境,对一个人的学习
期刊
2015年6月,厦门鑫点击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证券简称“点击网络”,主要为传统企业提供“互联网+”的整体解决方案。而一手创立了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蔡立文,年仅34岁,身家已超4亿元。  他19岁大学没毕业就出来工作,所以网络上很多人给他贴上“辍学创业”的标签,把他当成榜样。对此,他却直言不赞成。  “有条件的话,最好博士一起读完,知识的积累能让自己的格局和视野都不一样。”他要把“神坛
期刊
2015年“9·3”大阅兵,在天安门固定观礼台7号台第7排的嘉宾中,有一张兴奋的咱厝人面孔,他就是泉港旅日青年创业家、源清田商事株式会社社长王秀德。  “这是我一生当中至高无上的荣耀!”能受邀出席这场国家盛事,王秀德十分激动。其实,他是一名“阅兵达人”——每一天他都在“阅兵”,不过阅的都是大蒜、生姜、萝卜。  这个老板不高冷  在日本关东平原东南部千叶县的一片农田里,几位农民操作着收获机收取胡萝卜
期刊
吕榕麟曾说过:“只要一天不到学校,我就觉得心里痒痒的。”常人可能对此难以理解,但对于在福州群众路小学当了13年校长的吕榕麟来说,这句话绝对没有夸大其词。  和癌症“拼”时间  2006年,吕榕麟在体检时发现胆囊长了良性息肉。然而,由于忙于学校工作,直到医生怀疑他的胆囊息肉高度癌变,吕榕麟才在2011年4月进行了手术治疗。  手术后的第四天,吕榕麟就瞒着医生,偷偷回到了学校,还跟大家“调侃”起自己的
期刊
傅家麟教授在1951年纪念厦大校庆30周年时,曾在《回忆与期望》一文中提到他的老师肖炳实:“肖先生教过我们中国文化史,是为同学们所敬仰的一位老师,他循循善诱,还介绍许多新书……可是在一天上课时,肖先生不见了。”  一位厦大教授,为何会平白无故消失?  而此后的历史上,曾有过这么些人:李特蒙、肖翰、肖璞、马先生、俞汉章、袁楚西、俞鸣九……这些名字看似毫不相干,事实上,它们都是肖炳实离开厦大后使用的化
期刊
作为一名导演,陈凯歌为大家所熟知,却少有人知道他是福建人,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是郑氏的后代。“我本人祖籍即是长乐岱阳首占,父亲原名为郑衍贤,因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国民党当局通缉,便改为母姓陈,名怀皑。我的名字陈凯歌也就由此而来。”陈凯歌说。  2009年3月,陈凯歌回故乡长乐首占镇探亲,来到村内的郑氏义房支祠祭拜祖先,并在祠堂内的郑氏族谱上,亲手加上了自己儿子的名字,算是认祖归宗。他
期刊
福清渔溪镇的黄檗山上,有座古刹万福寺,明末清初时曾名噪东南沿海。而在日本京都郊外宇治川畔,同样有座万福寺,始建于1661年5月。  这两座古刹,都和一位高僧有关。这位高僧,便是日本佛教三大禅宗之一黄檗宗的开山鼻祖隐元禅师,一个福清人。  “子债父还”  隐元,俗姓林,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十一月初四出生于福州府福清县万安乡灵得里东林村(今福清市上迳镇东林村)的一户农家。  明泰昌元年(16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