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易类(上)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a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远古时代,一队牧人外出游牧。路经干旱的山野时,四处寻觅水源,最终在山上找到了水泉。这队牧人在即将离开这一水源远行时,考虑到自己的同族后队也将接踵而来,经过这里。为了减省他们的寻觅之劳,为了他们不再受干渴之苦,就在山下显眼的地方,做了一个记号:表示山上有泽,表示山上有泉。同族后队再经过这里时,便根据这样的记号找到水源。当时人们知识浅陋,认为既然凭借“记号”可以找到水源,卦象可以指示外物,就认为有神明在主宰,因此而生敬畏之心。在他们开拔远行时,也就戏为占问。如果得到了卦,就认为雷雨将至,不利于远行;如果得到了卦,就认为水草丰美,利于前往。
  这是钱穆先生所推测的八卦的起源。《易》之一书,本于八卦。在钱穆先生看来,所谓八卦,不过是以符号形式表现的古代文字:是天,是地,是风,是山,是水,是火,是雷,是泽。两两相重,如表示山下有泉,表示泽中有火,这如同文字中有会意字一样。又可以引申推衍,如本为风,因为风动树摇,所以也用来表示树,这如同文字有假借一样。《易》的六十四卦,就是这样形成的。
  被称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的《易》,又称《周易》。有人认为:“易”是筮书的通名,夏朝(或说伏羲时代)的《易》,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艮为山,所以称“连山”,像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商朝(或说黄帝时代)的《易》,以《坤》卦为六十四卦之首,坤为地,万物以地致养,又无不回归地中,所以称“归藏”。而周朝的《易》,就是《周易》,所以“周”是朝代的名称。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周易》之“周”,是周遍、周备的意思,并不是朝代名称。汉代的郑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唐朝的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这样解说“周”字:“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在本师张舜徽先生看来,《汉书·艺文志》儒家中的《周政》《周法》,道家中的《周训》,小说家中的《周考》《臣寿周纪》《虞初周说》都是这个意思。
  《周易》之“易”,更有多种意义。最通常的意义有三种,即简易、变易和不易。简易是说天地万物的自然法则,是简朴而平易、简单而平凡的。变易是说天地间的万事万物,随时都处在发展、变化、更易之中,永无休止,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够永久存在。不易则是说变化的只是表象,能变化出万象来的那个最根本性的东西是不变的。
  “易”字“从日,下月”,是上“日”下“月”的象形。“易者,日月也”“日月之谓易”“乾坤其易之蕴”。在六十四卦的结构当中,乾像天,坤像地,其余诸卦,则像天地变化所产生的万物。《易》全书的内容,就在于说明这个天地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大法则。一些人把“易”解说成是蜥蜴,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与说尧是香炉、舜为蜡烛台、禹是爬虫一样,都是自损文化道统的恶意轻薄。
  《易》分经、传两个部分,其中经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组成。全书六十四卦,分为两篇。上篇由《乾》到《离》共三十卦,下篇由《咸》到《未济》三十四卦。一般认为,上篇讲的是天道,下篇说的是人事,也有的说上篇“象阳”,下篇“法阴”。
  六十四卦由乾、坤、离、坎、巽、震、艮、兑八卦演变而来。有解释说,“卦者,挂也”,所谓的卦,也就是挂起来或陈列、展示出来的现象,但这样的解释等于没有解释。相比之下,清朝学者张惠言的解释颇为新颖有识:“书地识爻谓之卦。”他的意思是说:在占筮的时候,每得到一爻,就把结果写在地上,便于记忆,这就是卦。所以,“卦”这个字,从土从卜,由两个“土”和一个“卜”组成。
  学习《周易》,熟记八卦的卦形非常必要。为了便于记忆,古人编写了《八卦取象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的每个卦,都象征自然界的一个事物,如乾像天,坤像地,离像火,坎像水,巽像风,震像雷,艮像山,兑像泽。古人认为,八卦代表了世间万物的八种基本属性,虽然具体事物无穷无尽,但其性质可以抽象为八种。在世界上,宇宙间,“大的现象只有八个,没有九个,亦不能七个,只有八个卦,而且都是对立的。可是这八个现象,变化起来就大极了,是无穷的,不能穷尽的数字,变化当然也是无穷无尽的”(南怀瑾:《易经杂说》) 。由于八卦是六十四卦的基础,所以它被称为经卦。八卦自叠,则使用原名,如互叠相重,也就是所谓的“八卦相荡”,则另立名称,称为别卦。
  六十四卦的排列,有着内在的严整逻辑,反映了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乾、坤为首,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坤之后为屯、蒙,屯、蒙象征着事物刚刚开始,处于蒙味时期。上经终于坎、离,坎为月,离为日,有光明之义,象征万事万物活生生地呈现出来。下经以咸、恒为始,象征天地生成万物之后,出现人、家庭和社会。咸为交感之义,指男女交感,进行婚配;恒,恒久,指夫妇白头到老。社会形成以后,充满矛盾,一直到最后为既济、未济。既济指完成,意味着成功;未济表示事物发展无穷无尽,没有终止。可见《周易》作者,力图使六十四卦排列符合自然和人类社会演化的过程。
  阴阳是我国古代社会非常普遍的一个概念,尽管《周易》经文中,没有一字谈及阴阳,但《庄子》却说“《易》以道阴阳”,后人也强调“圣人本阴阳作《易》”。这是因为《周易》最基本的东西,就是“阴”和“阳”两个符号。组成卦的符号叫“爻”,而爻只有两种:“”是阳爻,“”是阴爻。在每卦中,自下往上数,以初、二、三、四、五、上标明每一爻的位置;再以九、六标明该爻的性质,九为阳,六属阴。标明爻性和爻位的两个字结合,就构成了每一爻的题识或标题,称之为爻题。所以,爻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指明每一爻的阴阳属性,二是标示每一爻的位次。在六十四卦中,只有两个比较特殊的爻题,即乾卦的“用九”和坤卦的“用六”。
  八卦本来是三爻,称三爻卦,后来互叠相重的六十四卦,则是六爻卦。六爻的顺次,是从下往上数起,而不是通常的由上往下。所以如此,南怀瑾先生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道理,天下的事情发生变动,都是从下面开始变,换言之是从基层变起;第二个道理,《易经》的卦,原来只是三爻,后来变成六爻,名称上就有了分别:下面三爻的卦为内卦,上面三爻的卦为外卦,内外两卦连起来的。自下面开始画卦,亦说明了宇宙事物的变,是内在开始变……一切东西都是从内变开始,所以画卦是由下往上,由内而外。”(《易经杂说》第31页)
  总之,《易经》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几部分内容组成。我们这里以《屯》卦为例说明,“”是卦画;“屯”是卦名,是对卦画简要的说明,是这个卦的标题。“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是卦辞,是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从下往上,爻题分别是初九、六二、六三、六四、九五、上六,其中上六的爻辞是:“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打个比方,六十四卦如同一部书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或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
  卦辞和爻辞是《易经》的基本内容,其中有用过去的故事指示休咎的记事之辞,有采用一种事物用作人事象征的取象之辞,有直接叙述人们行事的说事之辞,也有关休咎断语的占断之辞。由于卦辞和爻辞的主旨都在指示吉凶,所以从性质上来讲,《易经》是一部卜筮书。“古人迷信,遇事狐疑,总喜欢向神请示。殷人用龟卜,周人用占筮。龟卜记录下来就是现存甲骨文的卜辞,占筮记录下来就是筮辞”(李镜池:《周易通义》前言)。掌管卜筮的人,在每次卜筮之后,将卜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下来,等到一定时期,再将积累的筮辞加以整理,并将其中应验的筛选出来,作为以后卜筮的依据。经过无数次的筛选、编排和文字加工,这样便形成了《易经》。
  《易传》又称《易大传》,是对《易经》最古老的注解,它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分为十篇,一般称之为“十翼”。意思是说这十篇文字是经文的辅翼,经有传,就如同鸟有翼一样。从西汉的费直(一说东汉的郑玄)以来,《易传》即附经文以行,成为《周易》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说《周易》,既包括了《易经》,也囊括了《易传》。
  在六十四卦卦辞和爻辞的后面,有《彖传》和《象传》,各分上下篇,合为四篇。这四篇是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卦义及卦辞的。彖者,断也,《彖传》是用来推断一卦一爻意义的。万物都有它的形象,设卦是为了摹写万物之象,所以用《象传》来解释它。从逻辑上说,《象传》应该在《彖传》之前,但因为《彖传》详尽,《象传》简略,所以《象》在《彖》后。
  《乾》《坤》二卦,是八卦的枢纽,六十四卦的门户,《易经》的基础,在全书中最为重要,又义理玄奥,所以有必要专门详加解释,这两卦后面的《文言》,就是专门解释这两卦的卦辞及爻辞的。《彖传》《象传》和《文言》原本是和经分离、独立成篇的,后人因其与经文关系密切,直接关系对经文的解释,所以附在相关的经文之下。因为经分为上下篇,因此《彖传》《象传》也就相应分为上下篇。《文言》只存在于《乾》《坤》二卦之中,这两卦都在上篇,也就没有必要再分上下了。
  《系辞》通论《易经》,内容庞杂,篇幅较长,所以也分为上下篇。《说卦》主要说明八经卦所象的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杂卦》不按顺序、错杂解释各卦的卦义。这四种各自独立,附在经文之后。
  《周易》经传的作者,有不同的说法,传统的说法是《汉书·艺文志》所说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具体地说,就是伏羲画卦,文王作卦辞和爻辞,孔子作《易传》。
  伏羲画卦说,见《系辞传》下。上古时代,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形,通过察看鸟兽的行迹和各种植物的形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作了八卦,用以会通神妙明显的德性,用来分类区别天地万物的情状。历史上有没有伏羲这个人还成问题,画八卦之说,只能说明八卦的来源极其古老悠远。
  《系辞传》没有直截说文王演《易》,只是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又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十分审慎地根据本经的内容和文辞,推测《易经》成书于商周之际,而没有具体指明是何人。最早说文王演《易》的是司马迁,他曾在多处说“西伯拘羑里,演《周易》”。从此之后,这一说法在学术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早在唐代,孔颖达就指出:“验爻辞,多是文王后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卦辞是文王作,而爻辞是周公作,刘歆、马融、陆绩等著名学者,都倾向于让更多的“圣贤”分担《易经》的著作。更有甚者,有些学者认为孔子不但作《易传》,而且卦、爻辞也出自其手。如皮锡瑞的《经学通论》中,就有《论卦辞文王作爻辞周公作皆无明据当为孔子所作》和《论孔子作卦辞爻辞又作彖象文言是自作而自解》这样的篇章。廖平也认为卦爻中有春秋时的辞句,是经孔子增修而成的,所谓“《易》出于商人,经由孔修”。
  《易传》出自孔子,几乎是过去两千年的定案。司马迁最早主张此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后来在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此说并无疑义。
  最先对孔子作《易传》提出异义的,是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他在《易童子问》中明确指出,《系辞》之外,“《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在他看来,圣如孔子,不可能写出那些繁衍丛杂、脞而乖戾的文字。五四以来,否认《易传》为孔子所作一度成为主流,大都认为《易传》出于孔子之后。
  现代很多学者依然坚持传统的观点,认为《易传》出自孔子。如金景芳就持此说,并提出了两个新的论据:其一,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受《易》于杨何,而杨是孔子的九传弟子,司马迁习闻父论,所以对孔子传《易》言之凿凿。其二,孔子曾到宋国,得《坤乾》(商朝的一种《易》,《坤》卦在《乾》卦之前),并用其义以观殷道。除此之外,出土文献也进一步印证着孔子和《易传》的关系。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周易》经传。在六种帛书的《易传》种,有一篇为《要》,其中有孔子这样的说法:“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这与《孟子》所载孔子作《春秋》,自言“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的口吻完全一致。
  孔子晚年好《易》,《易传》即便不是其亲手撰著,也应该是弟子所记,与《论语》成书时代和方式一致。其中的“子曰”,与《论语》中的“子曰”并无二致。战国以前,学在官府,私门无著述,官府所藏,多属集体创作,不出于一手,不成于一时,晚周百家诸子,大都不曾自己著书,往往是由身后弟子及仰慕者裒辑其言论行事以成一书,这是古代的通例。
  
  (责任编辑:张瑞芳)
其他文献
大家关注  教育热点  在新时代做反思型教师 冉乃彦/1月(5-8)  重温与澄清:反思的内涵及其与教师发展的关系  回俊松/1月(9-12)  国内外中小学教师负担研究述评  熊建辉 姜蓓佳/1月(13-16)  “新教育实验”的教师成长理论与实践  朱永新 杨帆/3月(5-9)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刘文彪/4月(5-8)  重建学校经典阅读生
王玺奎一家合影  王玺奎是古浪县黄羊川镇农安办主任,从事乡镇工作以来,他始终勤勤恳恳、务实工作,不仅把家庭经营得和和睦睦,还为乡邻百姓做贡献、谋发展。他平凡而幸福的4口之家,因遵纪守法、互敬互爱、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受到单位、邻居的一致好评。2017年,王玺奎家庭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最美家庭”。  2013年10月,王玺奎考取了乡镇公务员,进入黄羊川镇人民政府工作。后来又升任黄羊川镇人民政府农安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可见,词语教学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它在以发展学生语言为根本任务的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老师,如何帮助、引导学生开掘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呢?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词语的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抓实教师发展工作,学校在“成就不一样的你”办学使命引领下,秉承“构建‘共同体’、提升‘专业力’”的核心理念,坚持“研究、担当、协作”的教师文化,构建“学·研·享·论·进”一体的发展模式,创立教师学习型组织,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自我超越。  一、共学习,多元途径积淀底蕴  教师通过假期推荐书目学习、专家讲座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访问学习等方式,关注学术发展、学科现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提高
不能让老百姓失望  真诚、亲切、有安全感,这是任淑芸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从事社区民警工作20多年,任淑芸感受到了人民警察的艰辛,她懂得了在默默无闻中脚踏实地,在平凡中从容面对,为老百姓办一件实事,她就觉得很知足。  第一次穿上令人羡慕的警服,她感到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1994年10月,她被分派到红古公安分局乡村派出所担任户籍员,那时刚开始实行网上户籍信息的录入,面对计算机这个完
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自1990年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好评。它“至真、至诚、至情”的美质不知感动过多少人,作者对生命的沉思和超越也深深令人折服。2001年,《我与地坛》的第一、第二部分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这说明这篇散文的内在价值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中学教师往往只评论课文节选的两部分,认为《我与地坛》可以改名为“我与母亲”,尽管这大致符合节选的一、二部分内容,但这样理解大大降低了《我与
编者按:  深圳市福田区的梅丽小学是一所地道的公办学校,其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相较于同类学校而言其实难分伯仲,但因其处于“城中村”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并在生源上受其直接影响,许多不明就里的人索性以为这就是一所“薄弱校”。面对着环境与生源的双重挑战,校长李晖东提出了“阳光教育”理念,在他看来,让以流动儿童为主体的学生们感受公平与关爱远比让他们去竞争来得实在。在阳光教育理念指导下,梅丽小学开展了阳光教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崭新概念。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不再视教科书为唯一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与语文教材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性课程资源出现在阅读课堂上,拓展了文本的内容,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眼界。但是,也有不少教师对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乏明确的目的,误以为引用的资料越多越好,以至把大部分课堂教学时间用在补充资料的展示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为此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聚焦与拓展。本文旨在针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知识聚焦与拓展以及如何进行聚焦与拓展,结合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聚焦;拓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指出,通过有效阅读教学,小学
1.今年年初,定西市通渭縣的村子里下了一场大雪,乡亲们自发地在茫茫白雪中扫出了一条小路,这是一条通往回家的路。(摄影/周淑梅)  2.腊八节这天,庆阳市西峰区一些企业为辛勤劳动的270多名环卫工人和协管员送上了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让他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温暖。(摄影/李世栋)  3.阳光明媚的乡下,两位老妯娌坐在门槛上聊天,聊得十分开心。(摄影/田治勇)  4~5.每年农历二月二,甘肃“玫瑰之乡”永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