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在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所释放的激情已不再是老师赋予的学习任务,而是实实在在的学习需求。
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用15分钟,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5段要用几分钟?题目出示后,不一会就有学生回答:“25分钟,因为15÷3=5(分),5×5=25(分)。”这时,我故意表示“赞同”这个答案,但没有明确这个答案是否正确。不料,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质疑道:“老师,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用询问的眼光微笑着问:“为什么?”“我可以到黑板上用线段来表示吗?”我高兴的点点头,同学们聚精会神的听着,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嘛!只见他一边画一边描述:“解这道题的关键是:要锯的次数比锯成的段数少1,所以,我把它我解出来的答案是30分钟。”看到直观图解,听了他的解释,全体同学都佩服他的聪明,我也抓住这个教育时机以他为榜样进行表扬,并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向他学习,积极全面的去思考问题。我想只有真正引起学生思考的课堂,才是富有生机而有效的课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小组里自主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问道:“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怎样才能测出它的周长呢?”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材料和信息,通过自主合作探索,开动脑筋大胆尝试。他们很快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在小组里积极的发表个人见解并展开讨论,边说边动手实践,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在汇报时,有的小组用“绳测法”、 有的用“滚动法”,有的小组不只想出一种方法,还有些独特的方法,不是用绳子直接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将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后,用绳子测出扇形的弧长,进而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的“再创造”,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同时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精彩场面,进而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形成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并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再如,学完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出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10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想出了(5×5+5×10+10×5)×2和5×10×4+5×5×2这两种解法,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当我准备继续讲下一题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250(平方厘米),也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话音未落,学生们议论纷纷。于是我说:“他这样做对吗?”“不对”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那有谁愿意帮他一下呢?”
生1:我觉得他可能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
生2:他把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看成了是求长方体的体积了……
听了学生的帮助,我点拨他:“原来你把题目要求看错了,以后做題时一定要细心、谨慎。”众多同学都点头称是。“我没有看错题目,
我求的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该生极力争辩道。我顿时一惊,心想:怎么会不错呢?你这求的a明明是长方体的体积呀!好,看你怎么解释?于是,我说:“那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说说吗?”他走上讲台指着图形说:“因为长方体的高是10厘米,正好是底边长的2倍,所以它的一个侧面面积是5×10,也可以写成5×5×2,而这样面积相等的面有4个,面积之和就是5×5×8,再加上2个底面面积5×5×2,利用乘法分配律就可以写成5×5×10。”
“噢,原来他是将侧面面积转化成底面面积来思考的,他的列式不但没有错,而且很有新意!”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课后,我反复琢磨这个教学片断,为学生有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感叹。
是啊!只要我给学生创设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多留空间给学生,他们将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们的课堂要想唤起学生心底的学习欲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应该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只有自行经历了探究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才会感悟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的我们,把孩子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求知欲望能够充分挖掘,使其创新潜能得以发挥,并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孩子,把孩子扔到知识的海洋中让他去吸纳、去搏斗乃至去吃苦!让学生真正地得到思想和心理的解放,让其能力在解放中得到发现、得到提升。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吗?
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题:把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用15分钟,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5段要用几分钟?题目出示后,不一会就有学生回答:“25分钟,因为15÷3=5(分),5×5=25(分)。”这时,我故意表示“赞同”这个答案,但没有明确这个答案是否正确。不料,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质疑道:“老师,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用询问的眼光微笑着问:“为什么?”“我可以到黑板上用线段来表示吗?”我高兴的点点头,同学们聚精会神的听着,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嘛!只见他一边画一边描述:“解这道题的关键是:要锯的次数比锯成的段数少1,所以,我把它我解出来的答案是30分钟。”看到直观图解,听了他的解释,全体同学都佩服他的聪明,我也抓住这个教育时机以他为榜样进行表扬,并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向他学习,积极全面的去思考问题。我想只有真正引起学生思考的课堂,才是富有生机而有效的课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小组里自主探究圆周长的测量方法,问道:“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怎样才能测出它的周长呢?”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材料和信息,通过自主合作探索,开动脑筋大胆尝试。他们很快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在小组里积极的发表个人见解并展开讨论,边说边动手实践,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在汇报时,有的小组用“绳测法”、 有的用“滚动法”,有的小组不只想出一种方法,还有些独特的方法,不是用绳子直接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将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后,用绳子测出扇形的弧长,进而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了思维的“再创造”,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同时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精彩场面,进而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形成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并在合作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再如,学完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出了这样的一道练习题: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10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想出了(5×5+5×10+10×5)×2和5×10×4+5×5×2这两种解法,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当我准备继续讲下一题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列式是5×5×10=250(平方厘米),也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话音未落,学生们议论纷纷。于是我说:“他这样做对吗?”“不对”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那有谁愿意帮他一下呢?”
生1:我觉得他可能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
生2:他把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看成了是求长方体的体积了……
听了学生的帮助,我点拨他:“原来你把题目要求看错了,以后做題时一定要细心、谨慎。”众多同学都点头称是。“我没有看错题目,
我求的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该生极力争辩道。我顿时一惊,心想:怎么会不错呢?你这求的a明明是长方体的体积呀!好,看你怎么解释?于是,我说:“那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向大家说说吗?”他走上讲台指着图形说:“因为长方体的高是10厘米,正好是底边长的2倍,所以它的一个侧面面积是5×10,也可以写成5×5×2,而这样面积相等的面有4个,面积之和就是5×5×8,再加上2个底面面积5×5×2,利用乘法分配律就可以写成5×5×10。”
“噢,原来他是将侧面面积转化成底面面积来思考的,他的列式不但没有错,而且很有新意!”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课后,我反复琢磨这个教学片断,为学生有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而感叹。
是啊!只要我给学生创设了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多留空间给学生,他们将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所以,我们的课堂要想唤起学生心底的学习欲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应该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只有自行经历了探究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才会感悟并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还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的我们,把孩子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求知欲望能够充分挖掘,使其创新潜能得以发挥,并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孩子,把孩子扔到知识的海洋中让他去吸纳、去搏斗乃至去吃苦!让学生真正地得到思想和心理的解放,让其能力在解放中得到发现、得到提升。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