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来源 :中国信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g7707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在社会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取得了可喜成绩,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在: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在内的空间信息技术对农业的应用服务,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现已发展到了大规模综合应用阶段,成为能够承担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农作物估产、农业灾害监测及损失评估等多种任务的农业遥感应用主力军之一;开展了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现已发展扩大到22个省市建立了23个应用示范区,覆盖全国800多个县,累计示范面积5000多万亩,700多万农户受益;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仅建成了一批大型农业信息数据库,同时也引进了世界上4个大型数据库,使农业数据库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先导性主体工程——金农工程正在实施,为发展农业信息化创造了硬件条件;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初具规模,先后建立了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星火计划网、农业远程教育网,完善了31个省级信息网络平台,建起了全国各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这一切表明我国农业信息化已有一定基础和规模,下一步如何运用科学创新发展观,把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里,笔者根据国际和国内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态势和现实状况,对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一些看法。
  
  一、实施数字农业行动,推动农业跨越发餍
  
  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也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和根本方向。所谓数字农业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等)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设计、控制与管理,使农业按照人类需求的目标和方向发展。我们要把数字农业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与实施作为农业信息化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和实践的基础大力抓好,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数字农业的主要技术特征是信息获取的自动化、信息分析处理的智能化、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多项信息技术运用的集成与整合化、实施过程的定量化。实施数字农业行动,必须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的核心技术,即遥感技术、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决策技术、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技术、网络抽样技术、作物模拟模型、可控实施的农机技术设备等。“数字农业行动”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切实抓紧实施数字农业行动,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使我国继续向数字农村和农村信息化迈进。
  
  二、创建精准农业,提升作物生产的信息管理水平
  
  发展精准农业是21世纪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精准农业在发达国家中的实验研究与实践有了快速的发展,并被看作是“信息时代作物生产和技术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从本质上讲,精准农业是利用信息和知识来管理复杂农业系统的技术体系,对作物生产而言也可称之为“信息时代的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它对信息工作的要求是,尽可能应用先进的信息采集手段来快速、实时、较低成本地获取农田作物产量、品质等差异性信息和影响作物生产的各种客观数据,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助于制定农作管理科学决策的信息,能有效地运用农作管理的科学知识分析客观信息,制定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决策,最后通过各种变量农作机械或人工控制等措施来达到作物生产预期的技术经济目标。精准农业主要致力于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提高产出,节约投入,降本增效,减少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应当今建立农产品品质保障与食物链安全生产跟踪与产品安全认证技术体系的新要求。我国尚处于探索“精准农业”实践的起步阶段。研究和实现精准农业,必须学习和吸收国际上已取得的比较成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注意选择适合中国农情、具有较高增值效益的农业产业,围绕系统管理决策的整体优化目标,实施基于投入/产出效益评估的空间变量管理尺度的合理精细化的重点进行。
  
  三、大力推进智能化农业,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
  
  我国政府支持的86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实施15年来,采用计算机与农业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以示范区建设为核心,以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研究开发出了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品牌产品,推出了一批向特定领域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开发框架,创建了100多个“高产型”、“经济型”、“优质型”的应用农业专家系统,在22个省市建立了23个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的应用示范区,创造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伟大实践,成为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广泛应用的成功范例,获得了联合国举办的世界信息峰会的大奖。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大力发挥86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优势,加大对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和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力度,扩大智能化农业示范推广工作,力争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起数量更多、范围更广、面积更大的应用示范区。同时,要充分运用数字农业和分子育种这两大主干战略性技术,创建新的应用示范工程,争取在863现代农业领域里开辟新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广阔天地。
  
  四、开展虚拟植物及相关信息研究
  
  农业生产从根本上讲是植物的生产,而虚拟植物是整个数字农业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虚拟植物的研究涉及计算机、数学、自动化、农业、生态、气象、土壤学等学科或领域。研究和发展虚拟植物必须以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奠基石。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进行植物生长的模拟研究,通过所建模型对植物生理生态过程的模拟,能够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作物的产量等,但由于其它原因,这种模型难以满足现代农业新领域应用的需求,只有建立并研究虚拟植物模型才具有满足这类新需求的巨大潜力。目前,我国研制的虚拟植物模型已能够很好地实现对植物的上部形态结构的模拟,而在农业领域,生产者是通过调控环境状况以促进作物生长,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于此,人们希望模型能够精确地虚拟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作物生长状况。但已建立的虚拟植物模型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还不够理想。因此,要使虚拟植物模型能够很好地满足农业领域的需求,还需要着力解决一些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从虚拟植物模型的研制产生、深入发展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的前景上看,都需要更先进的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技术等信息技术,要创建数字农业的基础,加快研究发展虚拟植物,就必须大力加强并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这个奠基石的作用。
  
  五、大力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及其综合效应平台
  
  农业持续发展单靠依赖传统科学和政策手段解决已无济于事,需要对农业的各个功能有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与认识。而空间信息技术,就是一门包括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相关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的、新兴的超时空的交叉学科,是获取地球系统信息及研究其现状、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的一种综合手段。空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多维、多比例尺、多时空的数据获取及数据综合分析能力的逐步实用化,加上宽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网络中的广泛应用,将大力提高空间信息技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将加速空间数据的社会化和社会与经济数据的空间化的进程,促进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进一步国际化与多用化。因此,大力发展空间信息技术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具有多学科、超时空性能的综合科学手段。我国政府只有加速农业信息化,积极构建大力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及其综合效应的大平台,才能真正保证我国在新世纪的粮食安全,不断加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进步伐,实现数字地球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创建能够适应中国加入WTO后的新需要的信息系统,建立一个具有空间型的、动态的、开放的预报和预测功能并能向国家政府与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用户提供作业性综合信息服务的农业持续发展早期预警系统,加快、加大力度发展空间信息技术,力争为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六、加强和扩大信息网络建设
  
  加强并扩大信息网络建设,创造农业信息技术服务高水平与高效率是农业信息化的终端,也是农业信息化的终极目标。第一,要大力建设农业信息数据库,搞好集成发展农业信息资源工作。要针对当前已有数据库的主题、学科、地理分布、数据质量和数量、系统间的兼容性、信息查找途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与教训,根据全国农业信息分布和农业信息部门发展情况,合理规划农业数据库生产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能满足农业发展各方面需要的门类齐全的、信息资源丰富的农业信息数据库。特别是要建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适宜实用的、能定期更新的全国性、公益性的农业信息基础数据库、核心数据库和农业科技数据中心群,发挥战略数据库的作用。第二,要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完善全方位为“三农”服务体系。要在国家统一管理和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协调指导下,制定并积极实施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加速建设全国农业信息网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构建全国农业信息网络大平台。在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的作用下,各级地方政府及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建立区域网、局域网、县(市、区)网站、乡镇信息服务机构,与国内主干网、农业主干网、互联网接轨,形成全面、高效、高质为“三农”服务的网络体系。第三,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新情况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改进和完善农业部开发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科技部开发的中国星火计划网即九亿农业科技网、中国农业大学开发的农业远程教育网,形成完整的战斗力特别强的服务于“三农”的专业农业网络体系。第四,建立“多网合一”的信息服务体系。就是以网络实际应用为核心,整合和集结互联网、公共电话网、无线寻呼网、广播电视网(含有线网)、卫星网等多种方式和信息资源,形成系统的、整体的、综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智能型、节约型、效率型的信息服务。第五,要认真研究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积极实施农业信息安全保护措施。要努力发展信息控污技术,有效防止农业信息污染,真正保证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健康地进行、文明地发展。第六,要建设好“三支”人才队伍,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工程。一支是具有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领军人物,研究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计划,不断创新农业信息技术;一支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制定适合我国和各地区农业实际情况的、真正实用的信息服务计划措施,具体组织实施行动;一支是县、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员队伍,全面开展对“三农”的信息服务工作。
  
  七、努力搞好计算机硬件创新工程
  
  我们要针对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的特点,创造和生产出一种易于农民掌握和操作的计算机和网络,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这就需要科学家们在研究创新计算机和网络硬件上下功夫。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新,发明和生产出一种“傻瓜电脑”,农民一按电钮就可以立即显映出所需要的信息资料,那么中国的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就可以大踏步地向前迈进了。
  
  八、培育信息市场,确保农业信息化健康有序地进行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历史大背景、基本国情下进行的,因此,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必然会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支配和决定,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中国的农业信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十亿农民形成了巨大的农业信息需求的潜在和现实市场。加速发展农业信息化,搞好信息资源服务工作,就必须培育信息市场,完全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市场刚刚开始发育,各级政府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及操作程序;并大力鼓励农民进行农业信息产品的生产、交易,做到自我约束和严格遵守信息产品交易规则,保证农业信息市场的健康有序、良性正常发展,营造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优良环境。
其他文献
一、研究目的 由于烃气和CO_2气资源少,成本高,局限性大,而从空气获取氮气和利用主要由氮气组成的烟道气较便宜,所以,最近用氮气作驱油剂提高采收率的兴趣明显增加。 这样,全
连续腰椎穿刺治疗八例严重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疗效评估陈惠金,等。中华儿科杂志,1994;32(4):213对8例生后早期经头颅B超诊断为Ⅲ级脑室内出血,井在短期内呈脑室进行性增大的新生儿进行了连续腰椎
在分析新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做好统战工作的途径”问题,强调了知识分子在其中的作用.
随机过程理论的发展虽仅20年的厉史,但在各工程领域已广泛地应用。近年来拖拉机行业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仅仅是个开端。本文结合拖拉机的工作条件,特点,探讨了运用这一理论研究
目的:尝试建立一种符合磨盘草自身特点的红外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利用红外光谱法及双指标序列法对不同产地磨盘草药材进行红外光谱的特征峰研究。结果:不同产地的磨盘草
报道了Cu+、Eu2+共激活的Ca1-a.Mg.S的发光性质、基质组分变化与荧光性质的关系。Cu+和Eu2+在纯CaS基质中的发射光谱分别位于430nm及630nm附近,随着基质中Mg含量的增加,红、蓝区
传动轴在周期性变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强度问题,在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出版的一些著作中已有详细论述。当零件受如图一所述的周期性变载荷P_1、P_2、P_3的连续作用,时间分别为t_
本文报告26例急性呼吸裹竭患儿血清、脑脊液五项酶活性。结果表明急性呼吸衰竭血清五项酶活性(AST、LDH、CK、GGT、HBD)明显高于非呼吸衰竭组及正常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未组病例除呼裹外均并
对4-乙烯基环氧环己烷的溴化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顺式的4-乙烯基环氧环己烷与溴进行加成反应时,发生了邻基参与反应,生成五元或六元的环醚化合物;反式的4-乙烯基环氧环己烷只和溴
本刊1980年第2期曾刊登一篇用插齿刀加工齿轮相啮合时的干涉的文章。本文着重论述用滚刀加工齿轮的干涉。 The issue No. 2, 1980 issue of an article published with a 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