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消费道德探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a3635468456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结构不合理,各种非生活必须费用支出过大
  一是人情消费。这主要是指大学生用于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所支出的费用。人情消费给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二是租房消费。据调查,在校外租房的大学生已有相当的数量,随之而来的是增加了不少额外的开销,房租、每月的水费、电费等费用都是超负荷的,有的学生不仅生活费,连课余打工的钱都贴到了房租里。三是旅游消费。旅游被大学生们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活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外出旅游。许多学生宁愿平时省吃俭用,也要花上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去满足这种旅游高消费。四是恋爱消费。目前大学校园恋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花费也着实不菲:情人节大束的玫瑰、生日时精美的礼物,周末时逛街、看电影、吃饭、购物,任何带薪情侣们采取的拍拖方式,他们也一样都不会少。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比不谈恋爱时大约多支出100~200元,高的达500~1000元。
  (二)消费差异明显,出现两极分化
  一是个体消费差异。根据对江苏部分高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人均月消费平均值为500元左右,其中生活支出约300元、学习用品支出50元左右、娱乐交际约100元。但如果比较个体差异的话,其结果极为悬殊,月支出最多的超过1800元,最低者不足200元,相差了9倍之多。二是城乡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消费差异并不明显,但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如社会活动消费方面,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要高出近40%;在业余爱好消费方面,城市大学生人均超过100元,而来自农村的却不足30元,相差了3倍多。三是男女消费差异。调查表明男生每月的伙食开支比女生高50~100元,人际交际上男生往往占主动,所以在交际消费上男生比女生多花费很多,而女生在服饰、化妆品上的消费一般也高于男生,占到了月消费额的15%~20%。
  (三)消费心理不健康,不良消费观念时有抬头
  一是攀比消费心理。大学生消费中部分存在着攀比心理和虚荣心。为了拥有一款时尚的手机,情愿缩衣节食,甚至牺牲其他必要的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这些都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量人为出,不懂得消费也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甚至做出违法的行为。二是存在“消费个人私事论”心理。“消费个人私事论”在大学校园有一定的市场,很多大学生认为消费是个人的私事,钱在我口袋里,我高兴怎样消费就怎样消费,别人谁也管不着。甚至部分教师也不愿去干预、评价、引导学生的消费,认为只要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家庭的收入是相当的,就可以不去管,认为追求高消费是人性的选择。其实这种消费心理是不健康的,这样助长下去有可能诱发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同时会导致学生中不平衡心理的滋生。三是超前消费观念。“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当今有职业、有稳定经济来源人群的流行活法。对在校大学生而言,这些观念未必适合。但这句话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认同,不少学生树立了超前消费的意识,经常性负债消费的大学生甚至把学费都挪用了,成为所谓的“负翁”一族。
  二大学生消费道德失范的危害
  (一)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有的家长总是感叹孩子上大学的花销太大,其工资根本无法满足孩子在学校里的消费。不少农村家庭为了保全一个子女的教育,不得不牺牲其他子女的受教育的机会。过度消费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淡漠了学生对父母、家庭的责任,对家庭伦理道德建设也会带来不利的后果。
  (二)引发大学生犯罪
  一些大学生的高消费需要较多的钱,但家庭又没有能力供给,就铤而走险,非法侵占他人财物,引发犯罪事件,影响社会的稳定。据资料显示: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上升到了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已上升到17%,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约占70%。
  (三)诱发心理障碍
  极大的消费差距,容易在同学之间造成心理鸿沟,从而诱发一些心理障碍。贫困学生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产生报复的扭曲心理;高消费的学生亦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具有心理优越感的高消费大学生一旦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就可能产生失落感,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
  三大学生消费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家长对子女的溺爱
  中国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节,把子女从小就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在家庭的消费结构中,消费的支出也更多的是往子女身上倾斜。有些父母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钱攒足满足子女的要求,生怕自己的子女因经济拮据而受委屈,家长的这种溺爱心态和做法在客观上助长了一部分学生非理性的消费恶习。
  (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存在着消费讲排场、摆阔气、攀比奢华的严重不良风气,受这种高消费示范效应的影响,加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侵袭,一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偏离,认为只要有钱,吃喝玩乐乃是正当的,而“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在他们看来都是过时的观念。
  (三)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缺失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学教师根本就无暇顾及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我国高校一直以来也忽视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没有把消费教育列入德育的范围,认为消费是学生的私事。有的高校虽然也尝试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但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教育脱离大学生实际,把消费教育等同于节约教育,这种要求学生不花钱或少花钱的教育,不仅是不全面的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四加强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高校应加强消费道德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l高校应将消费道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正确的消费观念以及良好的消费道德意识并非消费者天生具有,它往往需要适当的途径从外界对消费者施加影响和引导,消费教育正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教育主要侧重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消费道德教育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高校应将消费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既可以充分利用“两课”的主阵地进行消费道德教育,使消费道德教育既有了正规的渠道和途径,又能将消费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密切相连,强化教学针对性,也有利于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
  2增设新课体系。各高校应开设新生理财课,帮助大学新生在独立生活之始学会计划理财。在大学生选修课中,可开设“消费常识”、“消费经济学”等消费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消费技能技巧,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提高 大学生对不科学消费的抵抗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3发挥大学社团的作用。大学社团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消费道德教育活动来形成科学、合理、健康消费的氛围。如开展消费问题研讨会、消费知识竞赛或有奖问答、消费品鉴别与鉴赏等活动;开展“如何看待校园浪费现象”为主题的征文或演讲赛、“大学校园需要(拒绝)高消费”辩论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崇尚勤俭自强、抵制浪费、高消费”的良好风气,促进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4注重实践教育。社会实践就是要社会化,就是要融入社会活动中。例如,大学校园中可以开展以“为贫困家庭送温暖”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寒暑假到贫困地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学生体会到贫困家庭生活的艰辛,了解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困人们的生活水平,体验到自己父母劳动所得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合理、科学的消费观念。
  (二)家长要积极关注子k-的消费情况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是大学生经济的主要来源,大学生的消费习惯,绝大多数受父母的消费观念和习惯的影响,因此,家长在引导子女合理消费的同时也要及时纠正自身的不当消费行为,加强对子女的消费道德教育,教会子女正确使用金钱,对子女的不合理消费行为加以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同时培养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觉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要以积极的姿态树立正确、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由于大学生是一个没有收入的群体,因此,其主要的理财能力表现在如何合理消费上:一是要有正确的金钱观,不能好高骛远,盲目攀比;二是要养成记账的习惯,每天记录自己的消费状况,记账可以让自己了解哪部分钱是必须花的、哪部分是不必要的、可以节省的,有助于养成节俭的好品质;三是要为自己每个月的开销编制预算,理性消费,防止透支过度。
  (四)大众传媒要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为大学生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众传媒对加强大学生消费文化、消费道德建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消费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树立崇尚节俭和适度消费的消费观念,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消费环境,引导大学生理陛消费。
  
  参考文献
  [1]何国清.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思考[J].江淮论坛,2007,(3),182.
  [2]孙细望.对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103.
  [3]雷腾.论大学生消费问题及其道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8),64-65.
  [4]赵志毅,等高校消费道德教育论[J].江苏高教,2004,(1),70.
  [5]高博.透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4),230.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的行列,养老问题变得严峻,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谁来养老,什么因素影响养老等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讨论养老问题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在于它
目前,师范学校学生文明意识和文明习惯主流是好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文明意识薄弱、文明素质缺失等现象,校园文明状况令人担忧。我们于2009年11月对1000名师范生文明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对调查结果做一简略分析,旨在了解学生真实的文明状况,探讨师范院校基础文明教育的对策。  一师范生文明素养缺失的现状  (一)诚信意识淡薄  近几年,师范生诚信意识缺失严重,思想浮躁,希望不劳而获,抄袭作
我国稻作历史悠久,生态环境复杂,稻种资源极其丰富,品质优异和具有特殊米质的水稻品种更是多姿多彩,遍布大江南北。解放以来,虽然各地陆续选育了一些品质较优的品种,但育种
本文意在通过对女性群体与社会背景的互动研究中寻求女性地位提高的根源。“男权社会”这个概念一般仅存在于女性问题的研究中,且一直被女权主义研究者视为女性地位低下的元
本研究在细致深入的文献回顾基础上,采用大学生被试(425人),分析了大学生性别、户籍、是否独生子女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进一步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人格特质、社会支持、负
本文通过S村家族几次重大事件来分析S村许氏家族的发展演变。水溪事件是宗族成员塑造集体身份的一次集体行动,并导致家族意识膨胀,随之在征地问题上出现一系列问题,村庄治安混乱
去年六月,我同胡照发同志合作,采写了《云梦县六农民成立蔬菜批发站》的消息。此稿在《农民之友》报一版刊发后,《孝感报》、《农民日报》、《湖北市场》报先后予以转载。此
近年来,国务院院、信息产业部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促进互联网信息产业发展。随着政府、企业、家庭和学校上网工程的开展,互联网网络连锁经营管理等制度的出台,我国
社会组织中的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秩序由何而生一直是组织社会学思考的核心话题。在组织理论发展的早期,社会学家就提出了关于组织秩序的两种极具张力的解释模式:一是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