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同
例子
有人说,谦卑的人心理强大,是因为他们能放下自己的身段,这很有道理。但这是一种预先的心理防御,先把自己设想成一个不牛的人,并对此进行暗示性的认同。有了心理准备,即使事情的发生真是自己设想的这样,那也是不怕的;如果事情更好一点,当然更不怕了。
同时,有人还说到,大学生的心理之所以弱,在于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看不清自己,这也可谓目光敏锐。这其实也是诉诸于认同: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转化成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别人认为他们是那么一回事,于是,他们也真的认为自己是这么一回事,而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然而社会的现实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因此他们的自我认同要遭受到社会结构的冲击。
这样的例子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有一个人,他从小学一直到中学毕业考上大学,都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学习好,听话,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因此已经习惯于以这种形象出现。他小心翼翼维护着光环,做任何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得到别人的认同。不过,这种认同显然因不符合内心而成为一种负担。结果是因某次紧张而全盘暴露它对内心的重压,使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原理及规律阐述
这里所指的认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自我认同,二是社会认同。因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常常纠缠在一起,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控制着我们,所以统一讲。
认同之所以是一种控制我们的神秘的力量,它的秘密就在于我们有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很多内容不一定真是我们的,而很可能是社会赋予或强加给我们的。它本来不是我们内心想要或从我们的内心里产生出来,但社会通过种种机制,让它在我们的自我结构里内化,变成了我们的东西,以致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无形中它对我们心灵的奴役。
在讨论“自我”之前,我想请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记不起三四岁以前的事?而三四岁以后,或者七八岁以后,经过努力的回忆我们为何总有印象?
请别用“因为三四岁前大脑神经发育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来回答我。这完全走错了方向。答案非常简单:三四岁前人的意识基本上混沌一片,根本没有“自我”的意识一“我”又怎么可能回忆得起还没有“我”的时候的事情呢?
婴儿的世界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整个世界,婴儿完全和这个世界融合,体验不到有“我”存在。心理学家公认,一般来说,儿童要到三四岁以后,才能明显地把自己与外界分开。此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我”的表达——这时其“自我意识”虽没有涉入他的存在所置身的社会情境而使自己与外界完全分裂开,但有了“我”和“他人”之别的意识。
这就是自我的产生。而一旦产生,它就会贪婪地吸纳很多社会的东西,纳入它的结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人的生存真正需要的,而有的则是垃圾,是用来控制人的。
还记得我以上讲的存在属性吗?想一下,你靠什么来确认你的那个“我”?是因为你是一个男人,你是哪地方的人,你身高多少,你喜欢什么,你什么性格,你什么职业,你的亲人是谁,你的相貌如何……对不对?那么,你一定知道,所有的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生物和社会属性,它们变成了你的“自我”。那么,假如我现在把它们全部抽掉,你还是什么?你靠什么来确认你的存在?
显然,你被抽空了。
这意味着你在心理上将无法生存。你会体验到一种虚无化的恐惧。
所以,自我是一种心理功能,你必须依赖于它来生存。而这就意味着,你如果不认同于你的自我,或者你的自我心理能量投注的对象,你在心理上将无法生存。
但是。问题也恰恰在这里。你的自我并不一定能够帮你,你所认同的东西,恰恰可能是用来控制你、奴役你的。甚至,你根本就已经没有了自我,你的那个自我压根是假的,换言之,是社会和他人所强加给你的。这个假的自我就像他人派来驻扎在你的心灵里的占领军一样,你屈服于他,听他的摆布。
社会通过哪些方式把它的东西用来灌输给你,内化成你的自我呢?
大家都知道有几种重要的方式。一是社会化,这是没有人能够逃脱的宿命,除非你不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社会化可以让你掌握一定的社会生存技能,但如果一个社会实在不那么美妙,它也会把很多有害的东西灌输给你。二是社会互动,就是“再社会化”,你通过奖惩机制发现。只有这样做这样想才能带来好处,于是你便努力做到符合它的要求。三是意识形态的规训。四是权威的训导。
无论怎样,一些东西只要变成你的自我,利用认同的力量控制你就非常容易。即使是一些有利于你的生存,并且不威胁你的心理结构的东西,也往往会成为你的弱点。而如果他人想要利用你、操纵你,只要打探清楚或制造出你的认同即可。
在外地,为什么老乡骗老乡很好骗?它诉诸于你的地域这一属性对不对?而因为你身上有这一属性,你对此有认同,自然而然地,这种认同投射在一个陌生人身上,便变成了你的亲近感,于是,你的防御相形之下解除了。
在这样的时候,你压根就没有明白,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根本就和你与其它陌生人的关系一样。这一属性把你们联系在一起,完全是心理的产物。而同时,你实际上和他还有很多属性的联系,比如你们是男人,你们是中国人,你们是……同样,你和其他人也一样。在两个人之间,我们可以找出太多的相似性,也可以找出太多的差别。
因此,要想摆脱认同这一神秘力量对你的控制,你不得不回到这一永恒的问题:我是谁?
很显然,你不是你的职业,你的身份,你的相貌,你的希望,你的欲望,你的信仰,你的血缘关系……所有这些都是表层的自我,甚至是虚假的自我。当你思考“我是谁”,就是在对生活进行反思。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过审思的生活没有价值。这是因为有可能那个生活都不是“你”的生活,而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的生活。
现在你想必该知道了:为什么你有时总是难以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屈服于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是因为,当你只是依赖于你自己确认你的自我认同时,它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一系列来自社会、他人的挑战。因为既然有你的自我,就有一个外在于你的自我的世界,而它们共置于一个对比结构之内。
然而,在群体中,你所获得的自我认同消除了这一系列挑战,别人和你的相似或相同让你的自我获得了群体的力量。在心理上你成了群体的一部分,而群体则变成了你。
因此,你的自我的弱小让你总是要受到他人的影响。并且,除此之外,你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是以他人看待你的方式来建构的,他人的目光已经进入了你的心理结构,他人的评价已经成为你确认自我的标尺。
这意味着以下几个深远的后果:
一、你的自我结构因为是不断地吸纳社会和他人的东西得以建构的,那么,社会和他人就可以通过给你有意识地灌输一些内容来控制你。比如人要成功,穿上 某件品牌衣服就高档,要会处世等等。这些东西进入你的内心,就相当于给你这架心理机器装好了程序,他人在需要的时候只要一按按钮,你就被遥控了。
二、既然你的自我结构更多地是社会的内容,社会结构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搅扰到你的心灵。一旦那些构成你的自我的社会的东西脱离了你的控制,在它面前你的自我就会风雨飘摇。
三、进入你的自我结构的很多东西,堆积成一个假自我,而你的真我则可能被遮蔽了。从此,你不是以真我来应对世界,而只是以假自我来应对。你的一切行为都像是在表演,你的情绪也不是真实的。你被分为两半,久而久之,你不认识自己。当然,你的真我仍然认识自己,它要谴责你。
需要注意的是,这么做并不是让一个假的自我在外面保护你的真我,恰恰相反,是它取代了你,因此你不可能真正在心理上强大,而是引狼入室。我的意思是说,假自我并不是你保护自己的一层外衣,借此别人伤害不了你的内心,而是恰恰相反,这是捆在你身上的铁链,让你无法有效地以真正的自己对外界作出反应,从而导致生命力的萎缩。
个案分析
提问
我觉得相对于外界来说,更棘手的是自己本身。
这里的“自己”,代指人的种种本能,比如说,“懒惰”、“暴怒”、“淫欲”等等。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这些本能进行斗争,终其一生,但更多时候是在妥协。所以,一开始我们都有一个梦想,最终大多数人梦想成空。
我就是这种善于妥协的人。我对自己的自控力真的没有信心了。
具体表现在:我知道事情该去怎么做,并且在做之前总是做出完善的计划,但因为事情有难度,我害怕受伤害或者害怕做错,所以总是拖延,最终不了了之,然后非常沮丧。接下来,我会再次分析自己所面对的情况,再次做出完善的计划,继续下一个循环……如同苦海轮回。
我知道,我缺乏的就是成功学所说的“行动力”,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我曾经离家出走,去寺庙里求神的帮助。也尝试着学习尼采的“强力意志”,也尝试着去接触什么陈安之的所谓“成功学”。但都没有什么用!怎样才能战胜自己呢?
解析
你说的不正确,如果你没有战胜那个虚假的“自己”,你在外部世界面前根本无法做到心理强大。
我先要说一下我们平常所说的“战胜自我”是什么意思。我们把一个能够“战胜自我”的人当成了不起的强者,他在和自己的战争中赢了。但其实如果一个人和自我作战。他必输无疑,因为他会陷入自我的冲突与分裂之中。但为什么我们又赞扬他呢?原来,他所战胜的那个“自我”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假的“自我”,是外部世界来控制、奴役他的东西。
千万不要被自己的感受给骗了。由于我们实际上并不太警觉,当我们“想要”什么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内心的声音还只是在重复他人的声音。
但战胜自己绝不是和自己作对。心理强大的秘密之一是理智与情感、头脑与心灵的和谐,即自我没有陷入冲突。
另外,“自己”不是你所说的那些“本能”。有些东西是“超我”,不是“自我”。有些是性格,并不是“自我”,比如懒惰,有些虽来自本能,是“本我”,但绝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本能,而是附着了社会价值观念,比如“淫欲”。
你说你知道事情该去怎么做,并且在做之前总是做出完善的计划,但因为事情有难度,害怕受伤害或做错,所以总是拖延,最终不了了之,然后非常沮丧。这种情况说明你的心理实际上还是很弱的。你不敢面对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要有得到证实的确定性你才有安全感。你希望用“完善的计划”来给自己增强点确定性以便消除恐惧,但这是徒然,只要结果还未确定,你仍然恐惧。
(待续)
例子
有人说,谦卑的人心理强大,是因为他们能放下自己的身段,这很有道理。但这是一种预先的心理防御,先把自己设想成一个不牛的人,并对此进行暗示性的认同。有了心理准备,即使事情的发生真是自己设想的这样,那也是不怕的;如果事情更好一点,当然更不怕了。
同时,有人还说到,大学生的心理之所以弱,在于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看不清自己,这也可谓目光敏锐。这其实也是诉诸于认同: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转化成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别人认为他们是那么一回事,于是,他们也真的认为自己是这么一回事,而不管事情的真相是什么。然而社会的现实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因此他们的自我认同要遭受到社会结构的冲击。
这样的例子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俯拾皆是。有一个人,他从小学一直到中学毕业考上大学,都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学习好,听话,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在一片赞扬声中长大,因此已经习惯于以这种形象出现。他小心翼翼维护着光环,做任何事都尽力做到最好,得到别人的认同。不过,这种认同显然因不符合内心而成为一种负担。结果是因某次紧张而全盘暴露它对内心的重压,使工作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原理及规律阐述
这里所指的认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自我认同,二是社会认同。因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常常纠缠在一起,作为一种心理机制控制着我们,所以统一讲。
认同之所以是一种控制我们的神秘的力量,它的秘密就在于我们有一个“自我”,而这个“自我”的很多内容不一定真是我们的,而很可能是社会赋予或强加给我们的。它本来不是我们内心想要或从我们的内心里产生出来,但社会通过种种机制,让它在我们的自我结构里内化,变成了我们的东西,以致我们都没有意识到无形中它对我们心灵的奴役。
在讨论“自我”之前,我想请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记不起三四岁以前的事?而三四岁以后,或者七八岁以后,经过努力的回忆我们为何总有印象?
请别用“因为三四岁前大脑神经发育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来回答我。这完全走错了方向。答案非常简单:三四岁前人的意识基本上混沌一片,根本没有“自我”的意识一“我”又怎么可能回忆得起还没有“我”的时候的事情呢?
婴儿的世界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整个世界,婴儿完全和这个世界融合,体验不到有“我”存在。心理学家公认,一般来说,儿童要到三四岁以后,才能明显地把自己与外界分开。此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我”的表达——这时其“自我意识”虽没有涉入他的存在所置身的社会情境而使自己与外界完全分裂开,但有了“我”和“他人”之别的意识。
这就是自我的产生。而一旦产生,它就会贪婪地吸纳很多社会的东西,纳入它的结构。而这些东西,有的是人的生存真正需要的,而有的则是垃圾,是用来控制人的。
还记得我以上讲的存在属性吗?想一下,你靠什么来确认你的那个“我”?是因为你是一个男人,你是哪地方的人,你身高多少,你喜欢什么,你什么性格,你什么职业,你的亲人是谁,你的相貌如何……对不对?那么,你一定知道,所有的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生物和社会属性,它们变成了你的“自我”。那么,假如我现在把它们全部抽掉,你还是什么?你靠什么来确认你的存在?
显然,你被抽空了。
这意味着你在心理上将无法生存。你会体验到一种虚无化的恐惧。
所以,自我是一种心理功能,你必须依赖于它来生存。而这就意味着,你如果不认同于你的自我,或者你的自我心理能量投注的对象,你在心理上将无法生存。
但是。问题也恰恰在这里。你的自我并不一定能够帮你,你所认同的东西,恰恰可能是用来控制你、奴役你的。甚至,你根本就已经没有了自我,你的那个自我压根是假的,换言之,是社会和他人所强加给你的。这个假的自我就像他人派来驻扎在你的心灵里的占领军一样,你屈服于他,听他的摆布。
社会通过哪些方式把它的东西用来灌输给你,内化成你的自我呢?
大家都知道有几种重要的方式。一是社会化,这是没有人能够逃脱的宿命,除非你不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社会化可以让你掌握一定的社会生存技能,但如果一个社会实在不那么美妙,它也会把很多有害的东西灌输给你。二是社会互动,就是“再社会化”,你通过奖惩机制发现。只有这样做这样想才能带来好处,于是你便努力做到符合它的要求。三是意识形态的规训。四是权威的训导。
无论怎样,一些东西只要变成你的自我,利用认同的力量控制你就非常容易。即使是一些有利于你的生存,并且不威胁你的心理结构的东西,也往往会成为你的弱点。而如果他人想要利用你、操纵你,只要打探清楚或制造出你的认同即可。
在外地,为什么老乡骗老乡很好骗?它诉诸于你的地域这一属性对不对?而因为你身上有这一属性,你对此有认同,自然而然地,这种认同投射在一个陌生人身上,便变成了你的亲近感,于是,你的防御相形之下解除了。
在这样的时候,你压根就没有明白,我和他之间的关系根本就和你与其它陌生人的关系一样。这一属性把你们联系在一起,完全是心理的产物。而同时,你实际上和他还有很多属性的联系,比如你们是男人,你们是中国人,你们是……同样,你和其他人也一样。在两个人之间,我们可以找出太多的相似性,也可以找出太多的差别。
因此,要想摆脱认同这一神秘力量对你的控制,你不得不回到这一永恒的问题:我是谁?
很显然,你不是你的职业,你的身份,你的相貌,你的希望,你的欲望,你的信仰,你的血缘关系……所有这些都是表层的自我,甚至是虚假的自我。当你思考“我是谁”,就是在对生活进行反思。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过审思的生活没有价值。这是因为有可能那个生活都不是“你”的生活,而是另一个不是“你”的你的生活。
现在你想必该知道了:为什么你有时总是难以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屈服于大多数人的意见?这是因为,当你只是依赖于你自己确认你的自我认同时,它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一系列来自社会、他人的挑战。因为既然有你的自我,就有一个外在于你的自我的世界,而它们共置于一个对比结构之内。
然而,在群体中,你所获得的自我认同消除了这一系列挑战,别人和你的相似或相同让你的自我获得了群体的力量。在心理上你成了群体的一部分,而群体则变成了你。
因此,你的自我的弱小让你总是要受到他人的影响。并且,除此之外,你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是以他人看待你的方式来建构的,他人的目光已经进入了你的心理结构,他人的评价已经成为你确认自我的标尺。
这意味着以下几个深远的后果:
一、你的自我结构因为是不断地吸纳社会和他人的东西得以建构的,那么,社会和他人就可以通过给你有意识地灌输一些内容来控制你。比如人要成功,穿上 某件品牌衣服就高档,要会处世等等。这些东西进入你的内心,就相当于给你这架心理机器装好了程序,他人在需要的时候只要一按按钮,你就被遥控了。
二、既然你的自我结构更多地是社会的内容,社会结构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搅扰到你的心灵。一旦那些构成你的自我的社会的东西脱离了你的控制,在它面前你的自我就会风雨飘摇。
三、进入你的自我结构的很多东西,堆积成一个假自我,而你的真我则可能被遮蔽了。从此,你不是以真我来应对世界,而只是以假自我来应对。你的一切行为都像是在表演,你的情绪也不是真实的。你被分为两半,久而久之,你不认识自己。当然,你的真我仍然认识自己,它要谴责你。
需要注意的是,这么做并不是让一个假的自我在外面保护你的真我,恰恰相反,是它取代了你,因此你不可能真正在心理上强大,而是引狼入室。我的意思是说,假自我并不是你保护自己的一层外衣,借此别人伤害不了你的内心,而是恰恰相反,这是捆在你身上的铁链,让你无法有效地以真正的自己对外界作出反应,从而导致生命力的萎缩。
个案分析
提问
我觉得相对于外界来说,更棘手的是自己本身。
这里的“自己”,代指人的种种本能,比如说,“懒惰”、“暴怒”、“淫欲”等等。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这些本能进行斗争,终其一生,但更多时候是在妥协。所以,一开始我们都有一个梦想,最终大多数人梦想成空。
我就是这种善于妥协的人。我对自己的自控力真的没有信心了。
具体表现在:我知道事情该去怎么做,并且在做之前总是做出完善的计划,但因为事情有难度,我害怕受伤害或者害怕做错,所以总是拖延,最终不了了之,然后非常沮丧。接下来,我会再次分析自己所面对的情况,再次做出完善的计划,继续下一个循环……如同苦海轮回。
我知道,我缺乏的就是成功学所说的“行动力”,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我曾经离家出走,去寺庙里求神的帮助。也尝试着学习尼采的“强力意志”,也尝试着去接触什么陈安之的所谓“成功学”。但都没有什么用!怎样才能战胜自己呢?
解析
你说的不正确,如果你没有战胜那个虚假的“自己”,你在外部世界面前根本无法做到心理强大。
我先要说一下我们平常所说的“战胜自我”是什么意思。我们把一个能够“战胜自我”的人当成了不起的强者,他在和自己的战争中赢了。但其实如果一个人和自我作战。他必输无疑,因为他会陷入自我的冲突与分裂之中。但为什么我们又赞扬他呢?原来,他所战胜的那个“自我”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假的“自我”,是外部世界来控制、奴役他的东西。
千万不要被自己的感受给骗了。由于我们实际上并不太警觉,当我们“想要”什么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内心的声音还只是在重复他人的声音。
但战胜自己绝不是和自己作对。心理强大的秘密之一是理智与情感、头脑与心灵的和谐,即自我没有陷入冲突。
另外,“自己”不是你所说的那些“本能”。有些东西是“超我”,不是“自我”。有些是性格,并不是“自我”,比如懒惰,有些虽来自本能,是“本我”,但绝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本能,而是附着了社会价值观念,比如“淫欲”。
你说你知道事情该去怎么做,并且在做之前总是做出完善的计划,但因为事情有难度,害怕受伤害或做错,所以总是拖延,最终不了了之,然后非常沮丧。这种情况说明你的心理实际上还是很弱的。你不敢面对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一定要有得到证实的确定性你才有安全感。你希望用“完善的计划”来给自己增强点确定性以便消除恐惧,但这是徒然,只要结果还未确定,你仍然恐惧。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