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是我们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气氛;效果;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围绕三维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从这一方面评价一堂课,要看有没有调动学生积极性,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投入教与学的互动程度,要看学生对老师讲授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达到了目标,教师是否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的、成功的体验,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环。那么,教师怎样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课堂经验,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例,从以下六个方面与同仁探讨。
一、 润物无声,培养学生的亲师感
好的教师无不重视情感投资,他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体贴和理解学生,学生视之为良师。在日常生活中跟学生友好相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视教师为知己。教师即使没有半点严肃面孔,却享有很高威信;即使没有半点指手划脚,学生也信奉教导。他们爱师,愿与教师交流情感,做到心心相印。正如孔子所说,“亲其师必信其道”。学生只有在亲近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特别是课堂中民主、平等的气氛会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学生才有话说,有真话说。苏霍姆林斯基说:[1]“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学生也并不把优异的分数看成是顽强劳动的结果,缺乏对学生的知识的真心诚意的关注,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热烈的学习愿望。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爱老师、爱学习、爱集体、爱学校、爱国家。”
二、 学者必求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良好的课堂气氛非教和学单方的努力能够凑效,它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否成功建立决定着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否恰到好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表现在:
1 引导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把质疑、释疑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美国学者布鲁巴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指出“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創造带来的欢乐。”由此可见质疑、释疑在教师主导作用中重要性。
(二)适时点拨
点拨就是启发的意思。学生在单个或小组学习中遇到障碍而不能扫除,很是纠结。这时,教师及时提出思考问题的途径而不是给出标准答案,学生一下子会茅塞顿开,学习会顺利进行,兴趣大增。教师在主导地位中要 “点”,点在疑难上,点在精妙处,目的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拨动学生思索的心弦。我在教六年级道法课下册第三单元 《6 探访古代文明》时,有个看图发现规律内容。观察 p44” 大河流域文明发祥地图” ,学生发现了早期文明都位于大河流域,但不知什么原因。我这样点拨,大河流域有什么(水), 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因为在古代,水是农业灌溉必不可少的,而大河流域水源充沛,能够满足人类日常饮水、灌溉农业的需要,大河能够保障人类早期生活生产防洪抗旱。课堂中,学生联想到了有水就会有肥沃的土地,加之适宜的气候,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有利条件。我要求学生从衣、食、住、用等方面选择一个话题,尝试去做个小小“考古学家”。
(三)调整节奏
每一节道法课容量不宜多,学生就会容易接受,重难点要浓墨重彩,非重难点要轻描淡写,要适时根据学生学习表情的微妙变化适时调整学习节奏,改变教学方法。如二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欢欢喜喜庆国庆》内容不多,但孩子太小,似懂非懂,这就要用2个课时,教学中要设计好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师生共鸣,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介绍国庆节的由来,分享国庆节的故事,介绍国家象征(国旗、国歌、国徽),在情境中学习,容量小,学生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
三、饶有兴致,富有饱满的情绪
教师的上课情绪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的听课情绪。教师精神焕发、热情高涨,学生就会精神振奋、跃跃欲试;如果教师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就会带来学生的萎靡不振、思路紊乱。教师呵斥、言疾色厉,学生就会惶恐不安、思维缓滞。因此饱满的情绪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低落或失控的情绪是窒息学生智慧火花的媒介。
四、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能使课堂教学如同磁石般吸引住学生。教师为每一个教学流程创设生动有趣的氛围,循序渐进的阶梯,学生既兴趣盎然,又学有所得。灵活多变的教法能使课堂表现出读、议、评、练多层次教与学的结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灵活多变的教法要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和最终目的,不能一味地追求 “兴趣”二字。这种教法是建立良好课堂气氛的关键所在。
五、 潜心修炼,提升教学语言功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很多教学名师十分注重自己的语言修养,练就了过硬的语言本领。他们的教学语言如行云流水,优美自然,或要言不烦,画龙点睛,或洋洋洒酒,娓娓而谈,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逐步把学生步步引入辉煌的知识殿堂,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又得到了美的享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表达水平制约着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诸如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妙趣横生,植幽默于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犹如加工一道菜,加一点调味品,让人回味无穷,幽默就是一剂提鲜料。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睿智,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幽默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智慧美。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无论是讲授深奥的道理,还是教读声情并茂的文章,如果时时夹杂一些幽默的语句,学生在笑过之后会得到启示,受到教益,激发起学习的强烈兴趣。一些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内容,教学不得法的话,课堂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即使采取了较为有效的教学法,一环紧扣一环,仍容易使学生神经过度紧张,压力增强,造成身心疲劳,最终也会使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厌学之路。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会尊重”一课时,讲了一则故事:一个驼背人与一个塌鼻子人相遇,塌鼻子人嘲笑驼背人说:“你在地上捡什么(嘲笑弯着腰走路)?驼背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我在捡鼻子。”说明尊重他人是一项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在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地创造出风趣诙谐的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放松,精神愉悦,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效率更高。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会给学生提升“学习是快乐的”这一认识,从而减少了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同时还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1、作者: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100条建议》(M)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