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中医学“天人相应”学说的主要内容。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都是由气所构成。人处在天地之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和自然界有息息相通的关系,人体的变化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养生之道也在于顺应四时,适应一年四季的气候以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故而《灵枢·本神》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之说。唐代王冰也说:“故养生者,必谨奉天时也。”并且他还提出了不顺应四时的危害:“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关,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
从四时与人体气血的运行关系来看,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的运行有着明显的作用。春夏天气温热,气血活动趋向于表,运行更为通畅;秋冬气候寒凉,气血运行趋向于里,运行较为缓慢。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在养生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春夏季节,气血浮于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无论是饮食或药物都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秋冬季节,气血沉于里,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当慎用寒凉之法,以防伤阳。
从四时与人体的精神状态来看,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们的情志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既表述了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也涵盖了人体所有功能变化的特点,七情的变化也不例外。春主升发,其气通于肝,性喜条达,恶抑郁,病则肝气郁结,产生情志不遂等情况,故而春日养生调神应特别注意重视培养乐观的情绪,保障肝气的调达。同样,夏气通于心、长夏之气通于脾、秋气通于肺、冬气通于肾,与五志之喜、恩、悲、恐等各自相应,养生调神时应遵循四时季节的特点。
从四时与人们起居的关系来看,四时的气候变化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起居,这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较为具体的论述。古人认为,春夏季节宜夜卧早起,而夏日更要“无厌于日”,意指夏季虽炎热,但也不能厌恶酷暑而不见阳光,这样可顺应人体气血春升发、夏化长的特点;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适应人体气血内收的特点:冬季宜早卧晚起,以待阳光,以顺应人体气血之闭藏特点,体现出秋冬趋向于里,对外邪的抵抗力相应降低,人体应力求趋温避寒,以调节内外阴阳平衡的特点。
从临床的具体病情表现来看:四时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表现特点也密切相关。如春季多风,多发风病、热病;夏季炎热多雨,多发湿热、泻痢;秋季多燥,气温转凉,多发燥病、咳喘;冬季寒冷,多发肾虚、痹病等。甚至一些疾病的发病、转归、病死时间分布也有着明显的四时特点,如肺病初发病或病情变化高峰期多在冬季1月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与死亡高峰也在冬季1、2月份;精神疾病常在4、5月份发作,等等。
因此,养生者应顺应四时,使得人体的内环境与自然界的外环境保持平衡协调,从而保障机体的健康。如果人体的内外环境的统一遭到破坏,自然就会产生疾病,有病之人更因此而不能康复。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又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这应当是人们养生的最高准则。
从四时与人体气血的运行关系来看,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的运行有着明显的作用。春夏天气温热,气血活动趋向于表,运行更为通畅;秋冬气候寒凉,气血运行趋向于里,运行较为缓慢。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在养生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春夏季节,气血浮于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无论是饮食或药物都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秋冬季节,气血沉于里,人体腠理致密,阳气内敛,当慎用寒凉之法,以防伤阳。
从四时与人体的精神状态来看,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们的情志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既表述了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也涵盖了人体所有功能变化的特点,七情的变化也不例外。春主升发,其气通于肝,性喜条达,恶抑郁,病则肝气郁结,产生情志不遂等情况,故而春日养生调神应特别注意重视培养乐观的情绪,保障肝气的调达。同样,夏气通于心、长夏之气通于脾、秋气通于肺、冬气通于肾,与五志之喜、恩、悲、恐等各自相应,养生调神时应遵循四时季节的特点。
从四时与人们起居的关系来看,四时的气候变化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起居,这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较为具体的论述。古人认为,春夏季节宜夜卧早起,而夏日更要“无厌于日”,意指夏季虽炎热,但也不能厌恶酷暑而不见阳光,这样可顺应人体气血春升发、夏化长的特点;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适应人体气血内收的特点:冬季宜早卧晚起,以待阳光,以顺应人体气血之闭藏特点,体现出秋冬趋向于里,对外邪的抵抗力相应降低,人体应力求趋温避寒,以调节内外阴阳平衡的特点。
从临床的具体病情表现来看:四时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表现特点也密切相关。如春季多风,多发风病、热病;夏季炎热多雨,多发湿热、泻痢;秋季多燥,气温转凉,多发燥病、咳喘;冬季寒冷,多发肾虚、痹病等。甚至一些疾病的发病、转归、病死时间分布也有着明显的四时特点,如肺病初发病或病情变化高峰期多在冬季1月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与死亡高峰也在冬季1、2月份;精神疾病常在4、5月份发作,等等。
因此,养生者应顺应四时,使得人体的内环境与自然界的外环境保持平衡协调,从而保障机体的健康。如果人体的内外环境的统一遭到破坏,自然就会产生疾病,有病之人更因此而不能康复。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又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这应当是人们养生的最高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