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他们在语文审美实践活动中正确的发现美,深刻的感受美,恰当地评价美,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从而不断地创造美,这是中职语文美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审美教育 发现美 鉴赏美 创造美 美感体验 审美理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52-0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美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美的手段使受教育者掌握审美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审美观点的教育。它是人类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的教育,它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技术美和艺术美的形象来感染和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审美为方式,以情感为独特领域,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和完美人格为目的的教育。
没有美育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完全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实施的原则。美育不但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有渗透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人的整个身心都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很多,其中语文教育是主渠道之一。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育本身的美育内容是丰富的,它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宝库,语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育应该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必须把审美教育贯穿在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中。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应抓住三个基本环节。
1 启发学生发现美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中,如果对课文的审美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无法对审美对象做出正确的评价。所以,美育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能够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美。
审美教育的过程是各种心理积极活动、复杂交织、相互作用的运用过程。这种心理功能包括:注意、感知、表象、联想、通感、理解、领悟,以及审美欲望、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的感知能力会不断提高,各种心理功能会不断得到增强,对审美对象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崇高优美的格调,符合并能促进学生崇高的胸怀抱负,高尚情操,感到情投意合,物我交融,从而产生一种无比舒畅的精神愉悦,即心里的美感。
就课文来说,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通过反复朗读,着意引导学生领会和剖析准确、鲜明、生动的字、词、句、语法修辞等,化模糊为清晰,或平淡为神奇,从而感受到优秀范文的语言美。如课文《绿》,作者是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来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狂喜之情,自然景物之美激荡于字里行间,倾慕、欢愉和神往的感情融会在这一片绿色之中,特别是那些比喻,那梅雨潭的绿“像少妇拖着的裙福”等;在这优美的语言里,作者是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表现本体的美,但我们可以根据如此众多喻体的美,在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的作用下,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到梅雨潭的美,进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到一种新的意境。
当然,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不能仅限于课堂。平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头脑生活对自己进行探索、思考。不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的意境,陶冶美的情趣,从而更加热爱美的生活。
2 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审美感受阶段即发现美的时候,对美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直觉美。那么鉴赏美,则是要懂得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所谓的鉴赏美,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如《天上的街市》一文,由于作者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这种情感的积极推动下,才有了大胆的想象,才出现了摆着无数珍宝的天上街市,出现了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着的美好生活景图。至于在审美过程中出现的某种心理或是精神的愉悦是不言而喻的,自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活动。在达到了某种境界后,就会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得到强烈的审美情感体验。
美育是情感教育,是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美育的情感性,用美的语言启动学生感情的阀门,用联想和想象给学生展开飞翔的翅膀,激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引导学生鉴赏美,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自然美、情感美、社会美进行鉴别和评价,让他们认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低劣的,懂得“辞以情发,情以物迁”这才完成了鉴赏的过程。
3 激励学生创造美
创造美是发现美,鉴赏美的提高和升华,也是审美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中美的创造,或体现为创造形象美、体现为创造语言美、体现为创造想象美等等。而更主要的是体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演说的能力。如,在指导学生在进行创造性阅读时,应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只是再现作家直接描绘形象中的东西,而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思想见解,去感受理解和体验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和延伸。想作者之所未能想,见作者之所未见。
无论是表达还是吸收,对美的创造突出之处在于主体从书本上习得的、生活中积淀的、脑海中浮现的、心目中向往的美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得以充分发挥的尽情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能突破原有知识圈的张力,或者能克服定势习惯的功能障碍,产生和形成一种不同寻常的新颖,独特见解的表现方法。当然,由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一般审美教育的情感性、个性、自由性、体验性和综合性。因此,审美创造也是因人而异,丰富多彩的。
总之,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他们在语文审美实践活动中正确的发现美,深刻的感受美,恰当地评价美,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从而不断地创造美,这是中职语文美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中职语文教师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始终不渝地坚持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朝闻.美学概论[M].1981.
[2] 曹廷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审美教育 发现美 鉴赏美 创造美 美感体验 审美理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52-0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又叫美感教育,简称美育。美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美的手段使受教育者掌握审美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审美观点的教育。它是人类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的教育,它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技术美和艺术美的形象来感染和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审美为方式,以情感为独特领域,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和完美人格为目的的教育。
没有美育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完全的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实施的原则。美育不但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有渗透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人的整个身心都起着催化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很多,其中语文教育是主渠道之一。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育本身的美育内容是丰富的,它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集萃的宝库,语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育应该是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过程,必须把审美教育贯穿在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中。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审美教育,应抓住三个基本环节。
1 启发学生发现美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中,如果对课文的审美因素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无法对审美对象做出正确的评价。所以,美育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首先是能够引导、启发学生发现美。
审美教育的过程是各种心理积极活动、复杂交织、相互作用的运用过程。这种心理功能包括:注意、感知、表象、联想、通感、理解、领悟,以及审美欲望、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等。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人的感知能力会不断提高,各种心理功能会不断得到增强,对审美对象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崇高优美的格调,符合并能促进学生崇高的胸怀抱负,高尚情操,感到情投意合,物我交融,从而产生一种无比舒畅的精神愉悦,即心里的美感。
就课文来说,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通过反复朗读,着意引导学生领会和剖析准确、鲜明、生动的字、词、句、语法修辞等,化模糊为清晰,或平淡为神奇,从而感受到优秀范文的语言美。如课文《绿》,作者是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来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狂喜之情,自然景物之美激荡于字里行间,倾慕、欢愉和神往的感情融会在这一片绿色之中,特别是那些比喻,那梅雨潭的绿“像少妇拖着的裙福”等;在这优美的语言里,作者是在这里并没有直接表现本体的美,但我们可以根据如此众多喻体的美,在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的作用下,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到梅雨潭的美,进而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验到一种新的意境。
当然,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不能仅限于课堂。平时,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头脑生活对自己进行探索、思考。不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会美的意境,陶冶美的情趣,从而更加热爱美的生活。
2 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审美感受阶段即发现美的时候,对美还“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直觉美。那么鉴赏美,则是要懂得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所谓的鉴赏美,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如《天上的街市》一文,由于作者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这种情感的积极推动下,才有了大胆的想象,才出现了摆着无数珍宝的天上街市,出现了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着的美好生活景图。至于在审美过程中出现的某种心理或是精神的愉悦是不言而喻的,自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活动。在达到了某种境界后,就会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得到强烈的审美情感体验。
美育是情感教育,是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美育的情感性,用美的语言启动学生感情的阀门,用联想和想象给学生展开飞翔的翅膀,激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鉴赏美的目的。
引导学生鉴赏美,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自然美、情感美、社会美进行鉴别和评价,让他们认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低劣的,懂得“辞以情发,情以物迁”这才完成了鉴赏的过程。
3 激励学生创造美
创造美是发现美,鉴赏美的提高和升华,也是审美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中美的创造,或体现为创造形象美、体现为创造语言美、体现为创造想象美等等。而更主要的是体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演说的能力。如,在指导学生在进行创造性阅读时,应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只是再现作家直接描绘形象中的东西,而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思想见解,去感受理解和体验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和延伸。想作者之所未能想,见作者之所未见。
无论是表达还是吸收,对美的创造突出之处在于主体从书本上习得的、生活中积淀的、脑海中浮现的、心目中向往的美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得以充分发挥的尽情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能突破原有知识圈的张力,或者能克服定势习惯的功能障碍,产生和形成一种不同寻常的新颖,独特见解的表现方法。当然,由于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一般审美教育的情感性、个性、自由性、体验性和综合性。因此,审美创造也是因人而异,丰富多彩的。
总之,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他们在语文审美实践活动中正确的发现美,深刻的感受美,恰当地评价美,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从而不断地创造美,这是中职语文美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在审美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中职语文教师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始终不渝地坚持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朝闻.美学概论[M].1981.
[2] 曹廷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