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2018欧洲文化之都弗里斯兰德的开放社区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q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弗里斯兰德的社区公共艺术观念进行讨论,其“开放社区”的概念纽带性地将自然、社区、历史与人文精神相连。弗里斯兰德通过公共艺术形式塑造社区文化并打破社区之间的界限,同时以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的“水文化”作为切入点,设立了多个与“水”密切相关的公共艺术项目,并邀请当地人参与到创作过程中,使得艺术项目真正与“社区”发生关联。
  关键词:欧洲文化之都:公共艺术;开放社区
  “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是欧洲艺术与文化领域最具野心的盛会,旨在倡导欧洲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始于1983年由梅莲娜·麦可瑞(Melina Mercouri)策划的“欧洲文化之城”活动,其目的在于提升文化关注度,将各成员国联合起来,形成一项宣传欧洲文化的计划。该活动最先于1985年由希腊文化部举办,在雅典开始运作;1990年由德国举办,更名为“欧洲文化之都”,目前,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由欧盟授予的荣誉称号,各城市之间须经过激烈竞争,获胜之城才有资格被评选为“欧洲文化之都”。
  2018年,荷兰北部城市莱瓦顿(Leeuwarden)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莱瓦顿是荷兰弗里斯兰德省(Friesland)首府,具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弗里斯兰德省主要的经济中心,处于植被与富水环绕的环境中,曾是前皇室的居住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2018年“欧洲文化之都”成为了荷兰的一项全国性活动,其围绕“开放社区”(Lepen Mienskip)的概念展开了八百多个项目,希冀向参观者展示独特的“开放社区”的模式,即致力于解决社会议题、对社群彼此的想法好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社区,旨在向公众展示思维、梦想与行为方式如何丰富他们的生活。“开放杜区”通过“欧洲文化之都”展现自身独特的文化色彩,无论在虚拟网络还是现实生活中部可以与欧洲各地的不同社区建立起联系。“开放社区”意味着对周边环境以及周边人的开放态度,同时不仅限于国内,而是国家以及各洲之间的合作。
  一、从社区公共艺术谈起
  弗里斯兰德历史悠久,因湖区而闻名,是欧洲水技术领域的佼佼者。其项目凭借着水陆相连的地理环境特色与瓦登海(Wadden)区域结合,构建了一系列围绕“水连接2018”(Water Connecting 2018)的艺术文化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项目是“水吧”(Water Bar)。“水吧”是一座水上校园建筑,亦是组织各种文化活动的中心,从外观上看,“水吧”是以水分子的形状为构造原型,其功能是促进公民知识共享。“水吧”承载着打通水文化与周边居民界限的作用,使社区公共艺术进一步与公众产生连结。
  弗里斯兰德在申请2018年“欧洲文化之都”的投标书中,强调了以增强弗里斯兰德的社区精神(弗里斯兰语:De Mienskip)为目的,其内容是围绕“社区”主题展开探讨的公共艺术项目,社区公共艺术项目在质量上往往具有双重要求,包括社会与艺术方面(特别是项目的评估标准:侧重点应放在社会激活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优先考虑艺术作品本身?),以及文化性与社会性,项目的文化目标旨在提供创造性的经验、对话性的美学和逐步加强的文化参与性,其社会目标旨在促进参与者的人格发展,刺激目标群体的社会凝聚力,积累社会资本,同时推进杜区集体行动力,并创造前所未有的社会文化影响力,以及在社区建设中所产生的不容小觑的文化效应。
  弗里斯兰德的艺术项目专注于特定地区目标群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由于创作者和公众参与者都十分关注自身周遭的环境,所以公众参与者的加入变得更有意义,社区公共艺术项目对目标群体长期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比如我们的村庄、城镇地区或目标群体的价值是什么?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否需要改變?
  社区公共艺术项目的核心任务是挖掘公众参与者的经历与他们的故事。项目规划方的职责是通过统计了解目标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考虑参与者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将如何解决并进一步发展,这有益于让参与者意识到,文化是一种有效解决目标群体无法面对的问题的创造性手段,其目的不在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通过引入积极能量和崭新文化来改善这种状况,这些项目将面向所有人,因此形成了“低门槛”的趋势,参与者在与项目互动的过程中,对艺术、社区乃至社会认知的视野被不断拓宽,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参与者对传统社会的认知。通过社区公共艺术,参与者的思维体系不仅得到了开拓,还逐渐学会了接受新的观点,他们在参与艺术项目的过程中,体验到的关联性和集体性的感受,不是通过艺术作品的美学意义产生的,而是通过文化参与。
  二、创造社区文化遗产:塑造“地方感”
  “地方感”(Sense of Place)项目是在大地艺术和建筑领域的一次探索,瓦登海地区及其周边的景观是项目实施的主要场所。从2018年5月开始赢到9月,作为2018年“莱瓦顿一弗里斯兰德”和“欧洲文化之都”的项目之一,这一系列项目将带领参观者回归到草地、森林、海洋、沙丘与海滩和谐相处的大自然中。该项目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艺术家、景观建筑师、生物学家以及林业组织展开合作,创造出田园艺术实验室,使人与自然有机的衔接,这是一种对于塑造弗里斯兰德地区的自然、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反思方式,其中,一件改变人们对土地及其用途的看法的作品《一个女人堤坝》(Dijkvan een Wijf),由艺术家尼思克·布鲁克(Nienke Brokke)设计完成,它是一个巨大的斜倚在弗里斯兰德的“霍沃尔德”(Holwerd)村庄的女性裸体雕像,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实用功能的堤坝,在广阔无垠的草地上躺着一位总长约一百米,臀部和肩部高达二十米左右的裸体女性。这一景观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成为了弗里斯兰岛的守护者。
  瓦登海地区的“地方感”项目,其作品形式与自然、人文之间的关系更显密切,泰尔斯海灵岛(Terschelling)的瓦登海岸边一直有盐沼泽,十几年来,海岸沿线的盐沼面积有所减少,弗里斯兰省正计划恢复和发展泰尔斯海灵岛南部三十公顷的新盐沼累观,这是一个开放式结构与价值极高的设计,这件名为《蒙德里安盐沼泽》(Mondriaan Kwelder)的作品受到蒙德里安绘画作品《码头与海洋》(Pier and Ocean)的启发,在海岸上形成了用木杆放置在柳条之间编织的相互垂盲的栅栏迷宫的形态,在一排排小堤坝的后方形成了可以使污泥沉降的区域,人们也可以在这些沼泽地旁的道路上骑行。作品通过人文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为人类创造了一个与自然连接的通道。   与《蒙德里安盐沼泽》有着类似旨意的一件作品《三个地区》(Drie Streken)也矗立在瓦登海地区,它是一个与潮汐有关的木制作品,作品形似草帽,其内部中空,几乎与海平面相融合,它被放置在离海岸不远的内海区域,游客可以通过一个长达百米的木制走廊抵达作品主体的内部,其内部是镂空的圆形,下方放置了许多浮力球,待海水涨潮时,浮力球将作品下方的木条“抬起”,这时,作品主体物上方闭合着的木条就会“张开”,作品将随着潮汐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形态,观众则可以坐在主体物内部的两旁观看作品变化,同时,作品内置日光反射镜,当太阳光照到反射镜时,作品会被照亮。太阳与潮汐是决定这件作品形态的主要因素,随着与大自然的互动,它的形状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改变。
  在2018年“欧洲文化之都”的项目结束后,“地方感”项目将演变为一项永久性的大地艺术展览项目,继续吸引陆续而至的新访客,并将其作为催化剂,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跨国界的新社区。
  三,打破地区边界:“十一座喷泉”公共艺术项目
  在欧洲有将喷泉放置在城市建筑中的传统,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在弗里斯兰德,一项突破性的项目旨在重新创造21世纪的传统,“十一座喷泉”将分别放置在弗里斯兰德省的十一座城市中心或者周边的地区,这些喷泉由来自十一个不同国家的顶尖艺术家创作。其中,创作这十一座喷泉的艺术家不是随机选择的,而是通过发掘艺术家的作品与这十一个城市各个角色和历史之间的关联性而进行匹配的。
  如前所述,水对弗里斯兰德地区和当地人民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是弗里斯兰德社区精神的催化剂。自1760年以来,弗里斯兰德育一项传统的项目叫做“Elfstedentocht”,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十一座城市之旅”,这是一个露天的滑冰比赛,覆盖了十一座历史名城,总计两百多公里。该项目最后一次举行是在1997年。
  通过十一座城市之间以水相连的理念,在每个城市都会有当地人组成的“喷泉委员会”。该委员会为作品提供场地,带领艺术家了解城市的历史及现状,并在创作期间与其讨论,由此,当地居民也可以密切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制作之中。这种独特的合作关系促成了公共艺术与当地人之间的亲密联系,体现了城市之间社区文化的独特性。通过融入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社区中,这十一座喷泉现在已经成为公众聚会的中心场所,完美地展现了开放的弗里斯兰德社区精神。
  《冰喷泉》(Ijsfontein)位于多克姆市(Dokkum),它基于埃里克·科赫(Erik Koch)拍摄的—张照片而作,该照片拍摄于1963年的冬天,当时北海(North Sea)被冻结,照片拍下了在海水退潮时水域中形成的冰状物,《冰喷泉》借鉴了照片中的冰的形态,将太阳能电池板放置于作品内部,根据天气的不同,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能量也不同,所以作品会在冻结与解冻之间反复变换形态。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作品还有另—个作用,就是促使当地居民为他们的家庭添加太阳能电池板,通过该项目使社区成为了一个能源合作社。
  “十一座喷泉”项目为弗里斯兰德及其社区创建了一种新型“城市之旅”。如今,正如弗里斯兰德的社区精神与创建每一个独特喷泉纪念碑的艺术家之间的思想碰撞一般,弗里斯兰德的水文化正在有机地发展,而不是像之前以结冰的方式展现,由此“十一座喷泉”项目为弗里斯兰德创造了与过去相呼应的新历史,同时也找到了帮助打破弗里斯兰德及其他地区边界的新的方式。
  结语
  “菜瓦顿-弗里斯兰德2018”开放社区的计划同时也反映出当地所感受到的紧迫感,在这个农业地区,城市、农村以及当地人、新来者必须共同努力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艺术将成为改变环境与社区的媒介,因为通过艺术家与社区的紧密結合,帮助弗星斯兰德地区塑造了新的环境。这正如“开放社区”主旨所表达的那样:我们的目标是在欧洲建立各个不同社区之间的联系,开放意味着在地区、国家以及整个欧洲和非本地人与地区的合作,开放意味着对你周边的人开放。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近七十年来英国户外雕塑和公共艺术展览和场馆的发展历程。调查了战后英国户外雕塑的发展,以及公园、双年展、三年展和一些另类场馆的兴起,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和日益增长的对公共艺术的兴趣。  关键词:雕塑公园;雕塑公园;公共艺术;雕塑;委托;双年展;三年展  “二战”后,一种新型的雕塑开始在英国蓬勃发展。像亨利·摩尔(Henry Moore)和芭芭拉·赫沃斯(Barhara Hepwo
期刊
第二届沙漠艺术双年展  沙漠艺术双年展(Desert x)是在美國加州科切拉山谷举行的一个大型特定场地艺术双年展,2017年首次举办便吸引了超过二十万的参观者到访。第二届沙漠艺术展于2019年2月9日拉开帷幕,展览由一个包括艺术家艾德-拉斯查(Ed Ruscha)在内的非营利组织策划,十八件参展作品不仅反映了沙漠的历史,还提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本届沙漠艺术双年展进一步拓展了展览场地与范畴
期刊
汪大伟,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设计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创意设计师协会主席,获上海市领军人物称号。在中国最早提出“公共艺术”学科概念,联合国际力量首创“国际公共艺术奖”,在数码艺术、公共艺术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本期采访了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召集人汪大伟教授,他在采访中就本届展览尤其是公共艺术专题展的
期刊
摘要:以装饰奢华著称的莫斯科地铁,代表了前苏联时期地铁建设的成就。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莫斯科地铁设计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的过渡,如今地铁公共艺术整体上也从早期注重文学性、叙事性装饰,向当代建筑与公共艺术方向转变。莫斯科地铁公共艺术的转变,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的变迁与转型,也见证了俄罗斯时期地铁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莫斯科地铁;公共艺术;演变  —、地下的“奢华宫殿”  
期刊
斯蒂芬·修斯(Stephen Hughes)是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的秘书长,自2011年起担任英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UK)副会长。1996年,他撰写了第一本关于运河的ICOMOS/TICCIH世界遗产研究的著作,促进了国际上一系列世界遗产研究丛书的出版。此外,他还撰写、编著了多本著作,包括世界遗产提名文本《旁特斯沃泰水道桥与运河》(2008);一本关于采矿定居点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以1993年美国大型公共艺术展览“文化在行动”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策展理念及展览的社会文化背景,再通过解读与分析,揭示出该展览的思想性和文化性,挖掘艺术介入社会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艺术介入;公共艺术;“文化在行动”;公众参与  大型公共艺术展览“文化在行动”(Culture in Action)由策展人玛丽·简·雅各布(Mary Jane Jacob)于1990年发起,1992年至19
期刊
摘要:节庆活动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一种载体,体现着城市的发展脉络与时代精神。本文以始于16世纪的西班牙瓦伦西亚法雅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缘起、组织形式、节庆活动特色等方面的细析,并结合2018年最新节日情况,阐述法雅节在瓦伦西亚城市文化发展中根深蒂固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公共节庆;法雅节;城市文化  一、法雅节概况  瓦伦西亚是西班牙第三大城市,位于地中海之滨的图里亚河谷凸岸,每年3月12日至1
期刊
摘要:西田秀己是一位日本當代艺术家兼建筑师,其公共艺术作品擅长将平常视野下的人造物元素提取出来,把它们当作人与自然交流的媒介,帮助观者转向对当下空间美学的关注与思考,从而引发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原始体验。本文从西田秀己几件富有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着手,重点分析了其作品的艺术理念、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材料语言的运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自然场所;空间美学  西田秀己(Hidemi Nishida)的作品涉
期刊
意大利公共艺术家爱德华多·特雷索尔蒂(Edoardo Tresoldi)以其融合当地公共空间特点及历史渊源的特定场域装置作品而享巷全球。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包括《思考》(Pensieri,意大利萨普里,2014)、《西旁托教堂》(La Basilica di SiponCo,意大利曼弗雷多尼亚西旁托考古遗址公园,2016)、《合唱》(Corale,意大利卡拉多南方艺术节,2016)、《原型》(Arch
期刊
第三届高山艺术节  2019年2月1日,2019年高山藝术节“海拔1049”(Elevation 1049)在瑞士高山小镇格施塔德拉开帷幕。高山艺术节由卢玛艺术基金会(Luma Foundation)创办于2014年,其名字源自高山小镇所在的海拔高度,旨在通过艺术促进社区与高山地区的交流。今年,第三届高山艺术节由内维尔·韦克菲尔德(Neville Wakefield)和奥林匹亚-斯卡里(Olymp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