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究竟有多了解自己?要不是那次被镜子欺骗,我可能不会思考这么奇怪的问题。
我在服装店挑选了几件衣服,原本并不打算都买。去试衣间换上,一照镜子,发现每一件都出乎意料的好——款式合我的胃口,颜色温和养眼,宽窄适度非常合身——于是竟一件也舍不得丢弃,一时间难舍难分,便都买下了。最让我惊异的,是一件修身连衣裙的效果,完全没有之前担忧的臃肿,镜中人比印象中瘦了许多。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何时瘦的,并暗自欣喜。
裙子拿回家,再试,我却傻了眼:颜色不对,宽窄怪怪的,效果不再完美。仔细回想,大概是试衣间的灯光带有温和的淡黄色,与自然光不同,照在衣服上显出的颜色也不同。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什么我平白无故地胖了一圈?我不可思议地盯着镜子,眼睁睁见证梦幻的破碎。裙子还是那条裙子,穿它的人依旧是我。不过是隔了几条街和几个小时,那种修长优雅的效果怎么就消失了呢?
问题出在……镜子。对,一定是镜子。我定了定神,对妈妈说,服装店的镜子好像能把人照瘦。妈妈说是啊,以前听说过,他们用的是特殊的镜子。
好吧,算是哈哈镜,只是变化微妙得让人难以察觉。稍稍动点手脚,就蒙骗了那么多人。我郁郁地想。
事后再次想起,我却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我根本不够了解自己。如果我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胖瘦,知道自己正常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也不至于被一面既不会动弹也无法张口的镜子欺骗得那样狼狈。原来,我对自己这样陌生。
以前看到苏格拉底的话,“人啊,认识你自己”,不解其深意,总觉得做到这点不费吹灰之力。我不认识别人,难道还不认识自己吗?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刻离开过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陪着自己。我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梦到过什么,经历过什么,以及心情好坏,身体是否舒服等问题。我以为对自己了如指掌。那时若让我做自我介绍,我会用权威的语气自信地说,我叫高源,今年几岁,性格内向,兴趣是某某。
然而,这些真能证明我了解自己吗?几年后,我发现自己有双面性格,有时内向冷漠默默无语,有时开朗乐观滔滔不绝。我的兴趣不断翻新,增加,扩展。曾经以为确切无疑的许多特点,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渐渐明白,没有人真正了解自己。苏格拉底的话,直到现在也没人能做到。
世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感觉陌生就会不安。为了解释世界,让内心踏实,在科学上,我们花费巨大精力去探索、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和其他物种以及人体;在人文上,我们耗尽心血考证、分析、推演、论述历史政治及文化和艺术等。即便经过千年的努力,我们也没能了解自己,无法全然清晰地解释自己。
如果不照镜子或洁净的水面,你知道自己有一张怎样的脸吗?如果不去体检,你知道自己有多高有多重、哪个器官有问题吗?如果不做缜密设计的心理、智力或性格测试题目,你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心理状况、智力水平和性格倾向吗?况且即便做了测试也可能牛头不对马嘴,对了解自己无济于事。上初中时有段时间我心急要长高,每天靠运动来刺激骨骼,心理上感觉效果明显,逢人就说“最近我好像长高了”,最后一量,竟一厘米都没变。自我感觉不那么靠谱,自大或者自卑,都是常见的偏颇。
安徒生童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癞蛤蟆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当中,有一只的头上有颗宝石。小癞蛤蟆们骄傲地伸直了后腿,它们都以为自己有宝石,得意洋洋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里。最小的那只癞蛤蟆自卑地想:“是啊,我没有宝石。”其实,宝石就在它的头上。它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就像丑小鸭不知道自己是天鹅一样。它们都不了解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有的心理研究表明,如果老师给某学生特殊的鼓励和重视,比如“我发现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即便只是随口说说),普遍发现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学生确实会做得更好。这简直是个天大的玩笑,不过还挺动人。从某个角度说,所有人都是茫然的,不懂得自己也不懂得别人。老师对学生说那种话就好像是一个盲人领着另一个盲人横冲直撞。如果老师或家长没对你说过你有某种天赋,你知道自己的特长吗?反正我不知道,我也不相信别人知道。从小到大,我都是一路随心所欲摸索过来的。对什么感兴趣就试试,喜欢的话就坚持,管他有没有天赋。每当我在某方面做出小小的成绩,就会有人附和“我觉得你在这方面有天赋啊”,我从来不听,并且不断转变方向——小学时因为美术被全年级知晓,认真考虑以后做个画家;初中时开始写东西,爱上文学;进高中时喜欢理科并且成绩不错,后来头脑一热进了文科班;大学继续学文学,却在临毕业时转向了营养学——弄得别人措手不及,不知该给我贴怎样的标签。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喜欢,就去做罢了。说不定天赋这种东西根本不存在,只是一种心理暗示和安慰呢。
学营养,要补医学基础。那时候我才发现对自己的身体多么陌生。大到每天都依赖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小到细胞里面纷繁复杂却井井有序地发生着的化学反应,我惊异好奇地盯着一个陌生神秘的新世界,而这个世界竟已伴随我21年,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星座也特别感兴趣。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爱看专业占星师对十二星座的特点分析。性格这种东西太复杂,它会变,会隐藏,会叠加,一个人常常连自己的特点都搞不清楚,所以不得不借助这种东西来了解自己。看星座分析的时候,我常情不自禁地感叹“哇,太准了”、“耍不是看它我还真没注意到”,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明朗之感。
大学期间我做过一个非常专业科学的职业测试,测试结果说我适合的职业是咨询师。当时我还没接触到营养师这个行业,只想到心理医生,心想这个职业还是算了,我也就平时给好朋友做做开导比较在行。那时以为自己会做教师或者编辑之类的工作,尽管没有多少热情和期待。一年之后我开始学营养,认识了许多营养咨询师,并开始尝试宣传营养知识。我才发现自己一谈到营养就热血沸腾,极期待有人咨询这方面的问题,热心讲解营养健康知识之后满心欢喜,不仅有成就感,还有帮助别人之后的欣慰。这时我又想起那个职业测试,深感其精准神奇。我对自己的了解程度,竟不如一份薄薄的测试卷。
现在,我不再自以为是地介绍自己怎样怎样,而是谦虚地问别人:“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人?”虽然他们总结得不一定完备,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也许还真会有新的发现。毕竟,我只有借助镜子,才看得到自己。
我在服装店挑选了几件衣服,原本并不打算都买。去试衣间换上,一照镜子,发现每一件都出乎意料的好——款式合我的胃口,颜色温和养眼,宽窄适度非常合身——于是竟一件也舍不得丢弃,一时间难舍难分,便都买下了。最让我惊异的,是一件修身连衣裙的效果,完全没有之前担忧的臃肿,镜中人比印象中瘦了许多。我自己都不知道是何时瘦的,并暗自欣喜。
裙子拿回家,再试,我却傻了眼:颜色不对,宽窄怪怪的,效果不再完美。仔细回想,大概是试衣间的灯光带有温和的淡黄色,与自然光不同,照在衣服上显出的颜色也不同。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什么我平白无故地胖了一圈?我不可思议地盯着镜子,眼睁睁见证梦幻的破碎。裙子还是那条裙子,穿它的人依旧是我。不过是隔了几条街和几个小时,那种修长优雅的效果怎么就消失了呢?
问题出在……镜子。对,一定是镜子。我定了定神,对妈妈说,服装店的镜子好像能把人照瘦。妈妈说是啊,以前听说过,他们用的是特殊的镜子。
好吧,算是哈哈镜,只是变化微妙得让人难以察觉。稍稍动点手脚,就蒙骗了那么多人。我郁郁地想。
事后再次想起,我却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我根本不够了解自己。如果我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胖瘦,知道自己正常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也不至于被一面既不会动弹也无法张口的镜子欺骗得那样狼狈。原来,我对自己这样陌生。
以前看到苏格拉底的话,“人啊,认识你自己”,不解其深意,总觉得做到这点不费吹灰之力。我不认识别人,难道还不认识自己吗?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刻离开过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陪着自己。我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梦到过什么,经历过什么,以及心情好坏,身体是否舒服等问题。我以为对自己了如指掌。那时若让我做自我介绍,我会用权威的语气自信地说,我叫高源,今年几岁,性格内向,兴趣是某某。
然而,这些真能证明我了解自己吗?几年后,我发现自己有双面性格,有时内向冷漠默默无语,有时开朗乐观滔滔不绝。我的兴趣不断翻新,增加,扩展。曾经以为确切无疑的许多特点,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我渐渐明白,没有人真正了解自己。苏格拉底的话,直到现在也没人能做到。
世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感觉陌生就会不安。为了解释世界,让内心踏实,在科学上,我们花费巨大精力去探索、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和其他物种以及人体;在人文上,我们耗尽心血考证、分析、推演、论述历史政治及文化和艺术等。即便经过千年的努力,我们也没能了解自己,无法全然清晰地解释自己。
如果不照镜子或洁净的水面,你知道自己有一张怎样的脸吗?如果不去体检,你知道自己有多高有多重、哪个器官有问题吗?如果不做缜密设计的心理、智力或性格测试题目,你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心理状况、智力水平和性格倾向吗?况且即便做了测试也可能牛头不对马嘴,对了解自己无济于事。上初中时有段时间我心急要长高,每天靠运动来刺激骨骼,心理上感觉效果明显,逢人就说“最近我好像长高了”,最后一量,竟一厘米都没变。自我感觉不那么靠谱,自大或者自卑,都是常见的偏颇。
安徒生童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癞蛤蟆妈妈说自己的孩子当中,有一只的头上有颗宝石。小癞蛤蟆们骄傲地伸直了后腿,它们都以为自己有宝石,得意洋洋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里。最小的那只癞蛤蟆自卑地想:“是啊,我没有宝石。”其实,宝石就在它的头上。它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就像丑小鸭不知道自己是天鹅一样。它们都不了解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有的心理研究表明,如果老师给某学生特殊的鼓励和重视,比如“我发现你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即便只是随口说说),普遍发现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学生确实会做得更好。这简直是个天大的玩笑,不过还挺动人。从某个角度说,所有人都是茫然的,不懂得自己也不懂得别人。老师对学生说那种话就好像是一个盲人领着另一个盲人横冲直撞。如果老师或家长没对你说过你有某种天赋,你知道自己的特长吗?反正我不知道,我也不相信别人知道。从小到大,我都是一路随心所欲摸索过来的。对什么感兴趣就试试,喜欢的话就坚持,管他有没有天赋。每当我在某方面做出小小的成绩,就会有人附和“我觉得你在这方面有天赋啊”,我从来不听,并且不断转变方向——小学时因为美术被全年级知晓,认真考虑以后做个画家;初中时开始写东西,爱上文学;进高中时喜欢理科并且成绩不错,后来头脑一热进了文科班;大学继续学文学,却在临毕业时转向了营养学——弄得别人措手不及,不知该给我贴怎样的标签。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喜欢,就去做罢了。说不定天赋这种东西根本不存在,只是一种心理暗示和安慰呢。
学营养,要补医学基础。那时候我才发现对自己的身体多么陌生。大到每天都依赖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小到细胞里面纷繁复杂却井井有序地发生着的化学反应,我惊异好奇地盯着一个陌生神秘的新世界,而这个世界竟已伴随我21年,与我的生命息息相关。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星座也特别感兴趣。其中一大原因,就是爱看专业占星师对十二星座的特点分析。性格这种东西太复杂,它会变,会隐藏,会叠加,一个人常常连自己的特点都搞不清楚,所以不得不借助这种东西来了解自己。看星座分析的时候,我常情不自禁地感叹“哇,太准了”、“耍不是看它我还真没注意到”,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明朗之感。
大学期间我做过一个非常专业科学的职业测试,测试结果说我适合的职业是咨询师。当时我还没接触到营养师这个行业,只想到心理医生,心想这个职业还是算了,我也就平时给好朋友做做开导比较在行。那时以为自己会做教师或者编辑之类的工作,尽管没有多少热情和期待。一年之后我开始学营养,认识了许多营养咨询师,并开始尝试宣传营养知识。我才发现自己一谈到营养就热血沸腾,极期待有人咨询这方面的问题,热心讲解营养健康知识之后满心欢喜,不仅有成就感,还有帮助别人之后的欣慰。这时我又想起那个职业测试,深感其精准神奇。我对自己的了解程度,竟不如一份薄薄的测试卷。
现在,我不再自以为是地介绍自己怎样怎样,而是谦虚地问别人:“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人?”虽然他们总结得不一定完备,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也许还真会有新的发现。毕竟,我只有借助镜子,才看得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