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花蓟马高效金龟子绿僵菌菌株筛选及在花生田间的应用效果

来源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ywhere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对包括花生在内的农作物造成极大威胁,金龟子绿僵菌在西花蓟马生物防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23株金龟子绿僵菌中筛选出菌株M18-8-4,经紫外诱变得到F1、F2代菌株,测定了其及两代诱变菌株对西花蓟马的室内毒力,并对筛选到的高毒力菌株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孢子菌悬液下,诱变菌株F2-M18-8-4对西花蓟马的毒力最强,致死中时为2.13 d。以西花蓟马的校正虫口减退率、花生校正保叶效果和增产效果评
其他文献
马铃薯高垄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中增施生物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为获得最佳的马铃薯减肥增效生产技术,综合考虑复合肥、生物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的使用数量及使用时期等因素,共设置5个处理:处理1(复合肥1500 kg/hm(2)+硝酸钙镁225 kg/hm(2))、处理2(复合肥1200 kg/hm(2)+生物有机肥1500 kg/hm(2)+硝酸钙镁180 kg/hm(2))、处理3(复合肥900 kg/hm(2)+生物有机肥2250 kg/hm(2)+硝酸钙镁135 kg/hm(2)
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是叶螨的专食性捕食者,国内外用于防治叶螨的重要天敌。本文总结了智利小植绥螨产品研发背景、商品化生产与保存、单独及与其他防治方法的协调应用等,对智利小植绥螨产品的应用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推动国内智利小植绥螨产业化得到更大发展。
摘要:茶叶有效成分的健康功能一直是国际茶叶科学研究的热点。文章系统综述了国际上近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关于茶叶主要功能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儿茶素、茶黄素、茶氨酸、茶多糖、咖啡碱及儿茶素衍生物的健康功能研究成果,旨在为以茶的健康属性驱动市场消费及茶叶功能成分利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茶叶功能成分;生物活性;健康属性;作用机制  New Progress in He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我国蝗虫研究和防控实践中所做的主要工作。邱式邦院士提出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治蝗理念传承至今,促使我国开始走向现代化的科学治蝗道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还介绍了现阶段我国蝗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以及防治策略。
中小型种业企业是我国种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层,通过中小型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后的优势分析,构建了企业重组的原则性方案,并预测了重组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中小型种业企业之间的重组发展提供思路。
武夷菌素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农药,先后创制了1%、2%、3%武夷菌素系列产品。作为一种低毒、高效、广谱的核苷类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对多种作物的真菌性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本文总结了四十年来,武夷菌素在产品创制、高产菌株选育、发酵工艺、提取工艺以及田间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武夷菌素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接下来的研究重点。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草蛉类天敌昆虫利用领域的重要工作,包括明确草蛉生物学及越冬规律,优化人工饲料配方,完善大规模扩繁的工艺条件,探索长时间贮存技术等,开启了草蛉类天敌昆虫扩繁和利用的研究先河,对指导草蛉类捕食性天敌昆虫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邱式邦院士在草蛉类天敌领域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当前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加强我国天敌昆虫和生物防治工作做了展望。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给玉米等多种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造成严重危害。为实现对草地贪夜蛾的高效、绿色、持续防控,亟需筛选高毒力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资源。本研究以前期实验室储备的对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具有杀虫活性的363株野生菌株库为候选菌株,基于菌株杀虫基因差异及进化关系,去除冗余菌株后获得172株候选菌株。通过培养获取这些菌株胞晶混合物,进行杀虫蛋白定量后,测定杀虫活性,获得27株对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具有较高杀虫活性的菌株,其中菌株B14-D2的杀虫活性最高,LC50为0.155μg/g。克隆了该
为阐明辣椒疫病生防菌黄柄曲霉ASD的土壤微生态调控机理,本研究利用化学方法与Illumina HiSeq平台分析了ASD菌液对罹病辣椒根际土壤特性及真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SD菌液的施入可以明显提高罹病土壤硝态氮与有效钾含量,降低铵态氮含量与N-乙酰基-β-D-氨基葡糖苷酶活性。ASD菌液增加了罹病辣椒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与丰度,从而改变了辣椒根际优势真菌群落构成。优势种群与发病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丰度上升的嗜热链球菌属与嗜热毁丝霉属等9个物种与发病率呈负相关,丰度降低的斜盖伞属及近地伞属与发病率呈正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对中国玉米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中的重要工作,以此开启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研究和防控的先河,对保障当时我国玉米的稳产、保产及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亚洲玉米螟的综合治理策略及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