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还是北京?
2012一来,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开始经历一场疯狂的大喜大悲变局,先是“针对各类艺术品的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暂行一年)”政策的出台,紧接着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行被调查,IFAS和诺亚两大艺术品运输公司被调查,引发了艺术品市场的多米诺效应,大量艺术家、收藏家、拍卖行、经纪人、艺术推手、金融资本运作者身涉其中。在调查结果尚未公布的情况下,流言四起,事件进展更显扑朔迷离。乱象之下,中国嘉德又于5月正式成立香港分公司,并宣布10月在港举办首场拍卖会。此举仿佛吹响了北京拍卖行“赴港”抢滩的号角,颇有抱团“出走香港”之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The Art Newspaper》的另一则报道又激起千层浪:北京将于2013年建成一个面积达8.3万平方米的自由港,并“有望实现免除艺术品税收的政策,官方希望这一巨大的储藏设施能够鼓励收藏家和企业家前来北京储备他们的艺术品。”这几乎可以看成艺术二线市场北京对自由贸易港香港的公开叫板。
香港,还是北京?哪里才是艺术品交易的安全地带?
“自由港”一词可以说集中展现了香港较之北京的优势所在:不对艺术品进口征收任何形式的税率,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在香港经营艺术品只需缴纳利得税。不断升级的查税门,无疑给本土拍卖行进口海外艺术品造成了巨大压力,而失去了好的拍品也意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主动权,从而影响到整个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活力。艺术品拍卖比北京起步早二三十个年头的香港艺术市场已日趋成熟,跻身拍卖重镇之列,盘踞于此的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大拍卖行巨鳄更是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以上。对内对外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地位,云集世界各地优秀艺术家的宝库,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开放的人文环境造就了香港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
充分借助香港的优势条件又巧妙避开关税完成交易,似乎给拍卖公司进军香港提供了完美理由,这看似聪明的举动却潜伏下了危机。据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分析网站Artprice发布的2012年当代艺术品交易情况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市场,成交额世纪排名前10位的拍卖公司中,中国占了7席;在排名前10的当代艺术成交中,中国当代艺术家占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同时,Artprice还对买家情况做了概括:中国藏家和投资客经济状况稳定,不差钱,“受到爱国主义驱使”,很多年轻一代的购买者倾向于购买本国的当代艺术品。也就是说大量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公司成功向大批中国买家兜售了交易额巨大的中国艺术品,所以无论香港还是北京,中国买家才是拍卖行要争抢的对象。所以抢滩香港并非治本之策,仅仅是关税从商家到买家的转嫁,流通环节的限制或将成为中国买家最大的顾虑,买家陷入买了拿不回回了买不到的两难境地,从长远来看,损害的恐怕将是北京和香港两个市场。
抢滩,还是“硬入”?
4月开始的查税风暴至今未平,盘踞在港的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大巨鳄遭受重创,却看似为中国拍卖行抢滩香港提供了有利时机。在香港艺术品拍卖市场重整之际,发展不到30年的中国拍卖公司公开叫板了300多年历史的老牌巨头,在媒体的一片叫好声中,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这样的“出走香港”能不能有“抢滩”般风光。
内地拍卖行进军香港除了扩张中的经验缺乏、专业化劣势,还意味着适应新的政策环境,购置拍品,筹建库房设施等,大量的投入在短期内将难见成效,如何将香港本地的物流优势、资金流优势、政策优势等等转化成实在的利益是对中国拍卖公司一次真刀真枪的实地检验。两地拍卖经验丰富的拍卖师季涛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去香港发展与去其他任何一个大都市并无二致,除了成本花费高外,操作上未必更难。而业内人士透露,除了嘉德之外,荣宝及另一家拍行都将进军香港拍卖巿场,据说已开始选址。
但从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惨痛经历来看,抢滩香港恐非易事。伴随着邦文投资董事长黄宇杰、民生品牌总经理何炬星的先后被拘,《砥柱铭》4.3亿天价买家王耀辉被要求协助调查,艺术家曾梵志因涉嫌在拍卖会上托举自己的作品被调查,一系列事件后港市动荡不安,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秋后算账的查税行动使买家信心严重受挫,香港市场正面临巨大挑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与被削弱的本土拍卖行较量也绝非易事。
无论如何,香港市场的分羹之战已经打响,这将是老牌与新生力的较量,香港的开放如何兼容二虎,也是对香港市场的一次考验。
机遇,还是挑战?
“走出去”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后,对我国企业现代化改革和增强竞争力的大力倡导之策,“出走香港”原本只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商业行为,由企业依据经营成本、发展方向、扩展实力而定的策略,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缘自对北京艺术市场内地的地位被削弱的担忧,对中国艺术品流失的担忧,对艺术品交易杠杆作用失效的担忧……
“查税门”也可以看作是内地拍卖公司进军香港的催化剂,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机遇。走出去无疑能让内地拍卖公司获得更快成长,到更大的舞台上竞争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行程,也是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在当今的全球化竞争中,“走出去”、与国际接轨是必然选择,而香港的自由港优势已是共识,从而成为了此次内地拍卖公司为实现做大做强的愿望而选择的第一块跳板。也许短期投入远远超出回报,机遇之下挑战更甚,风险更是不可预知,但显然香港给内地企业营造了投资的信心和安全感。
不得不提的是市场与企业唇齿相依,两者相辅相成,营造良好的市场本身也是企业的职责所在。进军香港并非对北京市场的放弃,而更多的是在乱象之下风险的规避和对发展机遇的把握。北京依然是内地拍卖行对外扩张时汲取营养之地,如何反哺好国内市场是拍卖公司将面临的新命题。
关税压力下,香港也许是内地拍卖公司暂时的避风港,从伦敦到纽约,从日内瓦自由港到香港自由港,艺术品交易市场原本就非单极世界,北京的“文化自由港”建成,也将吸引更多企业“走进来”,挑战香港的艺术中心地位。待那时,谁能带给企业更大的安全感,成就新的抢滩之地还未可知。
2012一来,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开始经历一场疯狂的大喜大悲变局,先是“针对各类艺术品的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暂行一年)”政策的出台,紧接着苏富比、佳士得拍卖行被调查,IFAS和诺亚两大艺术品运输公司被调查,引发了艺术品市场的多米诺效应,大量艺术家、收藏家、拍卖行、经纪人、艺术推手、金融资本运作者身涉其中。在调查结果尚未公布的情况下,流言四起,事件进展更显扑朔迷离。乱象之下,中国嘉德又于5月正式成立香港分公司,并宣布10月在港举办首场拍卖会。此举仿佛吹响了北京拍卖行“赴港”抢滩的号角,颇有抱团“出走香港”之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The Art Newspaper》的另一则报道又激起千层浪:北京将于2013年建成一个面积达8.3万平方米的自由港,并“有望实现免除艺术品税收的政策,官方希望这一巨大的储藏设施能够鼓励收藏家和企业家前来北京储备他们的艺术品。”这几乎可以看成艺术二线市场北京对自由贸易港香港的公开叫板。
香港,还是北京?哪里才是艺术品交易的安全地带?
“自由港”一词可以说集中展现了香港较之北京的优势所在:不对艺术品进口征收任何形式的税率,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在香港经营艺术品只需缴纳利得税。不断升级的查税门,无疑给本土拍卖行进口海外艺术品造成了巨大压力,而失去了好的拍品也意味着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主动权,从而影响到整个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活力。艺术品拍卖比北京起步早二三十个年头的香港艺术市场已日趋成熟,跻身拍卖重镇之列,盘踞于此的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大拍卖行巨鳄更是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以上。对内对外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地位,云集世界各地优秀艺术家的宝库,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开放的人文环境造就了香港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
充分借助香港的优势条件又巧妙避开关税完成交易,似乎给拍卖公司进军香港提供了完美理由,这看似聪明的举动却潜伏下了危机。据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分析网站Artprice发布的2012年当代艺术品交易情况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市场,成交额世纪排名前10位的拍卖公司中,中国占了7席;在排名前10的当代艺术成交中,中国当代艺术家占据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同时,Artprice还对买家情况做了概括:中国藏家和投资客经济状况稳定,不差钱,“受到爱国主义驱使”,很多年轻一代的购买者倾向于购买本国的当代艺术品。也就是说大量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公司成功向大批中国买家兜售了交易额巨大的中国艺术品,所以无论香港还是北京,中国买家才是拍卖行要争抢的对象。所以抢滩香港并非治本之策,仅仅是关税从商家到买家的转嫁,流通环节的限制或将成为中国买家最大的顾虑,买家陷入买了拿不回回了买不到的两难境地,从长远来看,损害的恐怕将是北京和香港两个市场。
抢滩,还是“硬入”?
4月开始的查税风暴至今未平,盘踞在港的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大巨鳄遭受重创,却看似为中国拍卖行抢滩香港提供了有利时机。在香港艺术品拍卖市场重整之际,发展不到30年的中国拍卖公司公开叫板了300多年历史的老牌巨头,在媒体的一片叫好声中,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这样的“出走香港”能不能有“抢滩”般风光。
内地拍卖行进军香港除了扩张中的经验缺乏、专业化劣势,还意味着适应新的政策环境,购置拍品,筹建库房设施等,大量的投入在短期内将难见成效,如何将香港本地的物流优势、资金流优势、政策优势等等转化成实在的利益是对中国拍卖公司一次真刀真枪的实地检验。两地拍卖经验丰富的拍卖师季涛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去香港发展与去其他任何一个大都市并无二致,除了成本花费高外,操作上未必更难。而业内人士透露,除了嘉德之外,荣宝及另一家拍行都将进军香港拍卖巿场,据说已开始选址。
但从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惨痛经历来看,抢滩香港恐非易事。伴随着邦文投资董事长黄宇杰、民生品牌总经理何炬星的先后被拘,《砥柱铭》4.3亿天价买家王耀辉被要求协助调查,艺术家曾梵志因涉嫌在拍卖会上托举自己的作品被调查,一系列事件后港市动荡不安,大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秋后算账的查税行动使买家信心严重受挫,香港市场正面临巨大挑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与被削弱的本土拍卖行较量也绝非易事。
无论如何,香港市场的分羹之战已经打响,这将是老牌与新生力的较量,香港的开放如何兼容二虎,也是对香港市场的一次考验。
机遇,还是挑战?
“走出去”战略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后,对我国企业现代化改革和增强竞争力的大力倡导之策,“出走香港”原本只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商业行为,由企业依据经营成本、发展方向、扩展实力而定的策略,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缘自对北京艺术市场内地的地位被削弱的担忧,对中国艺术品流失的担忧,对艺术品交易杠杆作用失效的担忧……
“查税门”也可以看作是内地拍卖公司进军香港的催化剂,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机遇。走出去无疑能让内地拍卖公司获得更快成长,到更大的舞台上竞争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行程,也是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在当今的全球化竞争中,“走出去”、与国际接轨是必然选择,而香港的自由港优势已是共识,从而成为了此次内地拍卖公司为实现做大做强的愿望而选择的第一块跳板。也许短期投入远远超出回报,机遇之下挑战更甚,风险更是不可预知,但显然香港给内地企业营造了投资的信心和安全感。
不得不提的是市场与企业唇齿相依,两者相辅相成,营造良好的市场本身也是企业的职责所在。进军香港并非对北京市场的放弃,而更多的是在乱象之下风险的规避和对发展机遇的把握。北京依然是内地拍卖行对外扩张时汲取营养之地,如何反哺好国内市场是拍卖公司将面临的新命题。
关税压力下,香港也许是内地拍卖公司暂时的避风港,从伦敦到纽约,从日内瓦自由港到香港自由港,艺术品交易市场原本就非单极世界,北京的“文化自由港”建成,也将吸引更多企业“走进来”,挑战香港的艺术中心地位。待那时,谁能带给企业更大的安全感,成就新的抢滩之地还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