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母亲的99件小事:读懂你的爱与痛

来源 :恋爱婚姻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qq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
  父母生病,日渐衰老,他们饱受各种病痛的折磨,但他们内心最为牵挂的,还是子女的将来;孩子重病,妈妈、哥哥等至亲,也会倾其所有,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从死神手中拽回来……
  人类的医疗科技,现在还不能治疗好所有的病,就在今天,就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些朋友,正在经历着绝症的残酷折磨。他们渴望生,但不得不面对死。
  本期,我们选发了两篇关于母子之间生死离别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乘着文字的翅膀,感受那份沉甸甸的爱与感恩、愧疚与不舍……
  2017年3月,新书《云上》出版了。这是一个儿子写给母亲最诚挚的“情书”。不良生,本名丁小军。他5岁那年,父母离异,母亲靠着裁缝等手艺,艰难地把他抚养长大。就在他考上大学的前夕,可怕的癌症向母亲袭来。母亲经历了九死一生,自知时日不多,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她对儿子进行了一番深刻的“死亡教育”,让他在攀山渡河的痛苦中自愈……
  读懂你的爱与痛:
  回到患癌母亲身边
  2004年1月的一天,我拿着全班第一的成绩单,兴冲冲地跑回家,可是家里却没人。我正纳闷时,舅舅来了,他告诉我,母亲患了乳腺癌……
  1987年10月,我出生在江苏的一个小镇上。5岁那年,父亲出轨,父母离异,我跟着母亲生活。母亲叫丁碧云,我改名丁小军。自此,母亲带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四处租房,先后搬了16次家。
  母亲做过裁缝,她白天在食堂打工,晚上熬夜给人做衣服。我因为内向,经常被同学欺负,母亲让我学拉二胡,学绘画。
  渐渐地,我开始在学校崭露头角,同学们再也不敢小瞧我了。无数次,望着母亲操劳的背影,我在日记里写道:“以后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读高二时,我的作文获得全市一等奖,还在一次综艺比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母亲逢人便夸:“我家小军可有出息了!”可就在我冲刺高考前夕,母亲倒下了……
  手术后,母亲还没休息两天,又开始像陀螺般地忙碌。我问:“妈,这么大的事,您为什么要瞒着我?”母亲边收拾家务边说:“我已经好了,你又考了第一,这不挺好!”
  2005年6月,我参加了高考。考试一结束,我就陪母亲去医院做化疗。看她静静躺在冰冷的机器中央,触目惊心的伤疤清晰可见,一瞬间,我的眼泪流到脸上。出来后,母亲训我:“男孩子,不要哭!”转而,她又问我:“妈妈现在这样子,是不是很难看?”我强忍着眼泪说:“在我心里,妈妈永远都是最美的。”“真会说话。”母亲笑了。
  那段日子,母亲坚强地面对病魔。4期化疗结束,她就要出院了,医生笑着对我说:“你看你在妈妈身边,她恢复得多快。”母亲看着我笑。
  2005年8月,我接到了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报到那天,我匆匆撇下母亲去赶火车。母亲看到我留在家里的棉衣,抱起棉衣,拖着羸弱的身体赶到车站,眼睁睁地看着火车开走,她又落寞地抱着棉衣回家,眼泪洒在上面。
  入学后,我申请了助学金,刻苦学习,第一学期拿到1800元奖学金。我对母亲说:“我拿奖学金了,您不要舍不得钱。”“嗯。”母亲敷衍我。
  母亲换了工作,每天四五点就起床,胡乱吃几口粥,便推着笨重的市民早餐车,去流动摊点卖早点。
  从大二开始,我接了家教,还能挣一些稿费。2009年3月,我即将大学毕业。那时的我,总觉得好男儿应该在外闯荡,于是去了报社做实习记者。一天深夜,我忽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小军,你啥时候有空啊,妈妈也想去南京看看!”我忙着写稿,便说:“妈,我现在太忙了,等过一段时间。”母亲沉默一会儿说:“妈就是随便问问,你忙吧。”
  2010年寒假,我回家了。母亲看起来消瘦不少,头发也白了很多。当天夜里,我睡不着,起身经过母亲床前,听见她嘴里发出痛苦的呻吟声。朦胧月光下,母亲翻来覆去,头上冒着冷汗。我慌忙喊:“妈,您怎么啦?”母亲惊得从床上坐起来:“妈妈做噩梦了。你快去睡。”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不在家的日子里,每一个白天和夜晚,母亲要承受着多少折磨和煎熬。她该是多么思念儿子,所以才会在深夜给我打电话,却什么都不肯说。过完寒假,我放弃了报社工作,对母亲说:“妈,我要回来,守在您身边。”
  母親的“死亡教育”:
  这堂课来得太早太早
  2009年9月,我成了一名老师。想到母亲夜里的疼痛,我催她去医院做检查,母亲始终不肯。
  12月25日平安夜,我带母亲去上海同济、协和等几家医院复查,在等待检查结果的时候,母亲还带着我去商店买衣服。我故作轻松,心头却像压着一块巨石。
  又一轮化疗开始了,母亲严重脱发,呕吐。我给她捶捏,母亲却从不喊疼,和病友有说有笑。我在医书上得知心情疗法,总找些搞笑的影视剧给母亲看,她边看边笑,还常常夸张地惊呼:“哎呦,笑死了!”我有些恍惚,果真那么好笑吗?后来我才意识到,她是在用笑声告诉我:儿子,别怕,妈妈能挺住!
  一天,母亲买了梨子,切片装盘,要跟我分着吃。我连忙推开:“妈,亲人不能分梨子,分梨就是分离。”母亲笑:“儿啊,天下哪有母子不分离的啊?”
  面对一轮又一轮的化疗,母亲如饱经风霜的花朵,迅速枯萎下来。这一次化疗做了3期,母亲就不愿意再做了。
  我开始珍惜母子相处的时间。我带她出去吃饭,在漂亮的餐饮店里,母亲不安地说:“哪有老太太来吃的呀?”我带她去看电影,她不好意思:“哪有老太太来看电影的呀?”
  在我珍惜时光的同时,母亲也在为我谋划未来。2014年6月,母亲提出买一套房子,拉着我四处看房源。10月,母亲拿出近30万元积蓄,付了一套120平方米二手房的首付。   终于结束租房时代,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母亲的眉头舒展了。在新家,我提出做饭,母亲手把手地教我,我的厨艺越来越好了。
  2014年寒假,母亲陪我去买羽绒服。我看中一款式样新潮的黑亮羽绒服,母亲又给我选了一套样式老套、颜色暗沉的款。母亲说:“等你三四十岁就能穿了。”她竟然把我10年后的衣服都买了。
  母亲唠叨多了,我就不耐烦:“您以前脾气那么好,现在动不动就吼我!”我不愿面对母亲的“苛刻”,更不敢想象没有她的生活。母亲喃喃,像在自责。我又拉着她的手说:“吼两声没什么。”
  母親像即将燃尽的油灯,一天24小时,没有一刻不是疼痛、挣扎和煎熬。2015年除夕,她硬撑着给我做了年夜饭,她却没吃多少。初一早上,我煮好汤圆端给母亲:“妈妈吃吧,新的一年,祝您身体健康!”母亲艰难咽着汤圆,泪花滴进碗里。
  很快,母亲因为疼痛,已经无法进食。一天晚上,我在帮母亲搓澡后,给她剪了手指甲、脚趾甲。母亲断断续续地交代我:“等我走的那天,在我还没断气的时候,你要赶紧给我擦拭好身子,穿好寿衣。”“我有一条橘黄色的丝巾,到时候给我系上……”
  我怎么能听母亲说这些话?我生气道:“说这些干啥!”母亲说:“儿子,你总得要面对的……”
  生离死别——母亲早早地给我上了这一课,这种“死亡教育”看似冷酷,却是我必须面对的现实。
  写给云上的母亲:
  这是我攀山渡河的自愈
  2015年3月5日,在我寒假过完的前一天,母亲叮咛我去煮些鸡蛋。我端着煮好的鸡蛋,准备剥给她吃,母亲却说:“你每天早晨上班之前,都要记得吃一个蛋。”我转过身,泪如雨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还在对我进行生活教育。
  3月11日,母亲口吐鲜血,我和亲戚把她送到医院急诊室。我俯身浅浅地抱着母亲,小心翼翼地问:“妈,我可以亲亲你吗?”
  母亲点点头。我低头亲吻她瘦削的脸颊,母亲将嘴唇撅起,满含爱意地回吻了我。我吻着她布满皱纹、干涩的嘴唇,泪水肆意。母亲用虚弱的力气一字一顿地说:“我爱你。”我说:“我也爱您。”她又说:“儿子,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人是你。”我说:“我不会像爱您一样,再去爱别的人了。”我抱着母亲,母亲将枯槁的双手放进我的口袋。
  3月12日,母亲溘然去世。事先,我还是给她买了一处陵园的墓地。3天后,当母亲的肉身被缓缓推送入火化炉时,我大喊:“妈妈,快些跑啊,快些跑。”我亲手把母亲的骨灰葬进墓地。
  当我独自回到家时,觉得自己像一具行尸走肉。我打开冰箱,看到母亲留给我的东坡肉;我去卫生间,看到每把刷子背后写着大大的字:“鞋”、“衣服”;我在箱子里找到母亲第一次化疗前我收拾起来的黑发……我终于彻悟:妈妈走了。这四个字,才是人世间最彻骨的痛。
  10天后,我摊开纸笔,开始将对母亲的思念诉诸笔端:“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不得不表达的爱,不得不经受的告别。”我用力回忆母子之间所有的小事,翻到手机里母亲的3段视频、9节录音,我深沉地写道:“当我重温这些鲜活的影音存档,就像一个人站在深夜的大漠上,抬头望见皎洁温柔、慈悲残酷的月亮。”
  我用母亲一一归类的刷子刷鞋;用母亲教给我的办法煮粥做饭……我渐渐平静下来。我庆幸母亲提早开始的“死亡教育”,她不仅提前安排好了我的衣食住行,教会了我独立生活,没有让我活在长久的悲痛和无助里,而是活在丰厚的爱的记忆里。
  我无数次回忆起我们最后的告别:“我庆幸在母亲心脏还依然跳动的最后一天,此生有那样一场亲情的吻别。这一吻,让我的人生少了一些残缺,多了一些慰藉。”
  我无数次想到对母亲最后的承诺:好好活着。于是,我努力吃饭,努力工作,在想哭的时候仰起头,让泪水回流。“我要让母亲放心。人世风尘哪怕再恶,她都能一个人把我养大,给予我此生珍贵的人生。我也会像她一样,即使道路崎岖却坚韧地、孤独却勇敢地,好好活着。”
  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当我放下笔,才发现时间走到了2016年夏天,我已经完成近20万字的书稿。10月,我带着一套打印出来的书稿,来到母亲的墓前,将写给她的话一一烧掉。我对母亲说:“我知道你去了更美的地方,不再有眼泪,也不再有悲伤。当我想你,我会抬头看天上,当你也想我,就到我梦里逛逛……”耳边有轻风,似是母亲的回应。
  2017年3月,我的新书《云上——与母亲的99件小事》出版了。在书中,我记下对母亲的绵长回忆。如被我收藏在储物间纸箱里的母亲的黑发:“这是此生你的血肉发肤留在这世间的依然鲜活的一件证物,也是如今我唯一能拥有的,来自你本体的肉身的维系。就如同我曾脱胎于你孕育十月的母体。我将这袋头发捧在手里轻轻握紧。我会珍藏它们,一直陪我终老……”
  在自撰的序言里,我对母亲的“死亡教育”进行了总结:“我只是这世间一个普通的儿子,这本书就当是一个儿子写给他母亲的最后一封情书,倾诉着他对她的思念、愧疚、感化与爱……它是我的一场自愈。如同攀山,最后入山;如同渡河,最后眠河;如同离岸,最后靠岸。”
  在书的结尾,我向云上的母亲表达爱与感谢:“妈妈,谢谢你,让我活在你留给我的丰厚的爱的记忆里。我会继续在人间好好活着,去战斗,去绽放,并且在路上永远思念着云上的你。”
  (责编/朱茂星)
  E-mail:zmx1999@163.com
其他文献
【新闻背景】  近来,关于深圳大学研究生被退学的消息,引起了网友的广泛热议。  根据新闻报道,该大学从2017年开始,实行“严进严出”的教学理念,提高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而目前已有317名研究生遭到了退学,这其中有218名未进行注册的学生、89名学习年限超期的学生,以及10名成绩不合格的学生。  据悉,2019年,全国共有280多万本科生参加了硕士研究生考试,其中仅有70多万人能够顺利进入复试环节。
期刊
本文主人公  2019年3月,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催泪作文刷爆了朋友圈,连《人民日报》都为它转发。令人惊讶的是,文章的作者并不是什么名家,而是江苏扬州的一名五年级学生,叫胡博文。  胡博文的作文记录了“爸爸牺牲10年,妈妈瞒了10年”的故事,让无数网友流下感动的泪水。他们不但被胡博文爸爸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也被胡博文妈妈深沉又伟大的爱打动。网友纷纷送上祝福:祝母子坚强快乐,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得到了
期刊
買房给孩子,离婚了谁也别想擅自买卖  2018年夏,因各自忙生意感情减淡,楚强和田冉决定协议离婚,6岁的儿子由父亲楚强抚养。  办理离婚手续前,一个问题摆在两人面前。3年前,他们全款购买了一套位于市中心的学区房,登记在了儿子名下。如今这套房价值不菲,不抚养孩子的一方是不是就等于放弃了那套房产?  为此,经过商议,两人在离婚协议上约定:儿子名下的房产是夫妻共同财产购买,楚强只是代为持有,离婚后此套房
期刊
摘 要:现实发生的各类腐败行为和腐败案件均有公职人员与特定当事人在特定时空进行越界交换的共同特点,用利益诱惑情境来解释越界交换现象具有独特的价值。利益诱惑情境是内蕴于公务情境中的行为活动场景,以其即时性、选择性和感染性形成集成机制,进而使公职人员在场定义发生认知错位、规则变异和取向偏差,在标准、内容和程序上突破腐败与不腐败的临界点,生成腐败事件。控制临界点不被突破也就控制了腐败事件的发生,需要在利
期刊
“育儿焦虑”是如今日益凸显的社会性问题。  望子成龙的期盼,让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愈发急功近利。报名季家长在校门外彻夜排起的长队,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类昂贵培训班,奥数竞赛加分取消后家长们择校无门的焦急情绪……无不反映出,父母生怕子女输在了起跑线上,却忘记爱和陪伴,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拥有披荆斩棘的力量。  14岁的中国“少年脑王”杨英豪,在“最强大脑”的舞台上战胜来自清华
期刊
徐静蕾恋爱8年后疑似分手微博引热议  2018年3月20日,演员徐静蕾发了一条微博:“‘因为不了解而在一起,因为了解而分开’这种事,总是反复上演。所以老话有说:缓则圆,不急,慢慢看。”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讨论,很多人纷纷猜测:徐静蕾一定是与恋爱多年却不结婚的男朋友黄立行分手了。尽管后来徐静蕾出面澄清,此条微博并非指向两人的爱情,但网友们讨论的热度并未因此而散去。徐静蕾恋爱8年不结婚,并
期刊
家事  妻子因病早逝,留下一名幼女,他将幼女委托给岳父母代为抚养。谁知,翁婿双方就孩子抚养问题发生矛盾,历经多年,从基层法院到中级法院再到高级法院……  隔代抚养,丧偶女婿索要女儿受阻  郑坤、董静是一对夫妇,他们的女儿郑雅丽在一所学校当老师。郑雅丽与同事冯军结为夫妇,并于次年生下女儿冯蕊。意外的是,生下女儿刚1年多,郑雅丽突发重病。为了减轻女婿的负担,老夫妻俩主动承担起照料女儿和外孙女的重担。然
期刊
在当今这个自媒体时代,各类微信公众号多如雨后春笋,而如何用公号赚钱更是让人费尽心思。一对情侣因经营公众号结缘,为了敛财,他们不惜铤而走险,最终换来的却是一场爱情阴谋……才女爱上技术男  2016年8月,王欣然在经营公众号举步维艰时,在一次聚会上结识了网络技术人员刘俊,从此她的人生被改写……  时年28岁的王欣然曾在河南洛阳一家媒体做记者。后来王欣然所在的单位裁员,她失业了。与此同时,她的大学同学于
期刊
现在与未来,我们每个人面前永恒的考题。      老狼在《关于现在关于未来》中唱道:“关于未来你总有周密的安排,然后剧情却总是被现实篡改;关于现在你总是彷徨又无奈,任凭岁月黯然又憔悴地离开。”      现实与理想是飞鸟和鱼,理想是五彩的果茶,现实是寡淡的凉白开。很多人的一声叹息都是由此患上的。转发一万条心灵鸡汤,不如实实在在去完成手头一件拖了许久的活儿。因为心灵鸡汤再多,也喝不到你肚子里。欠的活
期刊
这一封令人动容的信,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李真。  出身农村的李真,原本是全家人的希望,但不幸的是,3年前他患上白血病。尽管后来做了骨髓移植,但他的恢复状况并不理想,肺部感染和排异反应,让他多次经历生死考验。  患病3年,对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来说,这个顽强的求生过程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他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许多无法当面说出的话,都在这封信里了……  病魔来势汹汹  回忆起3年前突然患病的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