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杜甫陇右诗意象及其心灵世界

来源 :跨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chengli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沉郁顿挫被人们公认为杜诗最独特的风格特征。他把自己壮志未酬、几经离乱、百病缠身、孤独穷困的感时伤世的情感凝聚在一首首的诗歌中,使之饱含了诗人对人生追求的无奈慨叹的忧伤情怀,表现出一种绵绵不尽、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其陇右诗用意象说话的创作特色及其沉郁悲凉、含蓄蕴藉的审美风格,又进一步窥视了作为一位悲天悯人、至情至性的诗圣,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博大的人格内涵。
  【关键词】杜甫;陇右诗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295-01
  
  陇右诗所用意象,其范围之广、数量之丰、意蕴之深、情致之远,是前所未有的。陇右诗具有典型的意象化创作现象,其诗歌主体意象有田园意象群、羁旅意象群和边塞意象群三大系列。诗人正是借助这些意象来展示心境、外化情志、观照自我的。
  1田园意象群:诗人访寻“桃源”,寄身栖心之心迹的外化
  在陇右诗中,这类意象主要有桃源、柴门、南山、归鸟、松、菊、竹、故人等。自陶渊明开辟田园诗这一诗歌新园地以来,至盛唐便出现了以王、孟为代表的田园诗派,相应地也就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田园意象。杜甫拜冠远游、去华适秦,正式揭开了他弃朝返野人生历程的序幕。作为在野者和漂泊者,杜甫在客秦期间创作的作品中,具有田园风貌的诗篇就占到了将近一半,这在诗人此前的创作中是从未有过的,田园意象群遂成为陇右诗的主体意象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类意象与表现诗人在乱世之秋藏身远祸、求寄栖身的心态有关,它们所展示的,正是诗人当时心目中的“桃花源”。不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杜甫当时心目中的“桃花源”,既不是王维所憧憬、陶醉的那个不染尘俗,闲适、和谐、自由清静的精神生活乐园,也不是陶渊明所理想化的那个目不见战火风云、耳不闻戍鼓雁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的物质生活乐土,而是诗人在乱世之中仅仅能够藏身栖身、有奇可探、有幽可寻,并能给诗人以山林田园之乐的人间栖息之地。第二,这类意象是诗人追求个性自由、保全人格独立之心声的自然流露。同时,诗人还借此抒写对社会人生的反思与感慨。桃花源里可栖身,这仅仅是诗人通过田园意象所要表达心迹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桃花源里可栖心。如果说栖身是为了躲避战乱,那么,栖心是为了休养慰藉心性、保全人格独立,并进而对社会人生进行冷静反思。
  2羁旅意象群:诗人感时忧世,自我观照情怀的物化
  人生如旅之感可谓人类的普遍心态之一、也是诗人天性中无法抹掉的一种情思。因此,几乎从诗歌诞生的那一天起,尤其自《古诗十九首》发轫以来,羁旅情思便成为贯穿华夏诗音的一个永恒声部,羁旅诗遂成为历代许多诗人常耕不辍的一大诗歌品类,相应地也就形成了一系列寄托深厚生命底蕴的羁旅意象。杜甫作为多情善感又命运多舛的大诗人亦不例外。去华适秦、拜冠远游,在杜甫的一生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以此为界,诗人开始了他弃朝返野、颠沛漂泊的漫漫流寓生涯,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天涯游子和乱世“野老”。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出现了大量感怀身世、抒写羁旅情思的羁旅意象。相比其它意象,陇右诗中的羁旅意象最能体现诗人客秦时的特殊心境、审美情趣和其诗歌沉郁悲凉的风格。如果把陇右诗比作一部悲怆苍凉的乐曲,那么,忧时伤乱、感怀身世、抒写羁旅悲愁就是构成这部乐曲的主旋律。
  第一,羁旅意象,均濡染着秦州的地域和季候特色,具有浓厚的忧郁、悲凉色彩。第二,构成羁旅意象的物象原型多出现在咏物诗中,且多为弱小细微或病残废弃之物象,诗人藉此寄托个人的身世之悲,抒写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3边塞意象群:乱世之声象,在诗人心灵的客观投影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有一组金光熠熠的繁星,这就是与田园诗派齐名的边塞诗派。由于他们的开拓耕耘,遂创造出了一系列瑰丽雄奇、苍凉悲壮的边塞意象。杜甫虽不是边塞诗人,但流寓边郡秦州,毕竟让他亲历、见识了边塞,从而拥有了一定的边塞生活基础和相关体验。加之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具咏怀五百字》)的伟大情怀,及作为大师级诗人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与驾驭意象的非凡才能,所以杜甫在主动接过盛唐边塞诗人创造玲珑意象以抒情之成果的基础上,又融入个人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创作出了许多并不逊色于盛唐边塞诗的优秀诗篇。相应地,边塞意象群也就成为他陇右诗的主体意象之一。杜甫寓居边郡秦州之时,正值盛唐变衰的多事之秋,时安史之乱未息,内乱外患的时代特征使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诗人目之触之,则烽火、烟尘、火云、胡骑、征人、战骨、军幕、辕门,一派战乱之象;耳之闻之,则胡笳、羽檄、羌笛、天风、啼鸟,一片萧杀之声,真是满目盈耳无不见悲。诗人置身边郡秦州,于是以其游历边塞的生活为基础,再通过审美想象和审美移情,将自己的悲之情绪外射,投注到所睹所闻之—声象上,从而创作出既透露着边塞氛围,又浸透着诗人血性的边塞意象。因此,陇右诗中的这类意象,就成为乱世之声象在诗人心灵的客观投影;而从这些意象中透露出的边郡之苍凉、凄惨,征战之恐怖、紧迫,也是诗人内心感受或内在心象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在杜甫陇右诗中非常普遍而明显地存在着自觉的意象化创作现象。上述三大意象群,展示的正是诗人客秦期间内在心态的三个不同方面,即诗人求寄栖心、访寻桃源心境的外化,诗人抒写羁旅悲愁、进行自我观照情怀的物化,诗人伤乱厌战心迹的真实投影。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心存社稷而身落荒丘,胸怀稷契之志却流离困顿于山程水驿。他把为社稷苍生纾难解悬的心思深深地蕴结在一篇篇的诗歌中,体现了诗人深邃的爱国之悲、忧民之愁,也把自己壮志未酬、几经离乱、百病缠身、孤独穷困的感时伤世的情感凝聚在一首首的诗歌中,使之饱含了诗人对人生追求的无奈慨叹和天道不我的忧伤情怀,表现出一种绵绵不尽、挥之不去的悲剧意识。杜甫适秦期间创作的100多首诗歌,既是其整个诗作中的一座非人工的丰碑,也是诗人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摘要:“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維。本文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设置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正处于向服务化转型,根据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提供服务的可能方式以及服务业务在企业组织活动中的重要程度,将我国制造业服务化企业分为“产品+
对于基层企业而言,一切战略目标必然落实于基层团队、基层班组.党小组是基层党组织的最小单元,班组是最小业务单元,两者是企业发展建设的基础,可以形象的理解为“细胞”.国有
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猛然间发现一盆花开了。于是惊异,咋就开了呢?前几天看的时候花骨朵还紧闭着,今天就盛放了!是的,我们总是太喜欢人为地缩短一朵花盛开的过程,认为
期刊
国家政权为什么存在?从经济学上讲,一是社会和市场不能通过自治和市场机制解决一些问题,如公共产品、社会规则、违规的裁判和处罚、行为体之间冲突的调节、社会治安、国家安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天津港的定位也随之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新的发展战略要求天津港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新产业,并提出着力发展港口装卸业、国际物流业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政府管理体系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在这一发展时期,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导向需要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另一
本文主要介绍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经验和教训,使读者了解各种碳市场发展状况、运行机制和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
【摘 要】教育是为人类谋福利的事业,教师是学生幸福的创造者,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有学生“幸福地学”。文章在介绍自己对教师幸福理解的基础上,从教师自身角度提出实现幸福的三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幸福;教师  教育是为人类谋福利的事业.在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幸福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不同的研究领域对教师幸福的关注点不同。譬如。伦理学主要探讨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心理学基于个体心理层面探讨教
期刊
2013年11月16—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协办的“东亚秩序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来自中日韩三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