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专利法》诞生后最早发明专利申请的认定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我国《专利法》诞生后最早提出专利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文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法》实施日(1985年4月1日)申请的专利是新中国《专利法》诞生后的“首日专利申请”,而非“最早专利申请”。最早的发明专利申请,当是申请人在《专利法》实施日之前,以邮寄专利申请文件的方式提出的,共计6件。按申请人国籍区分,包括国内申请3件,国外申请3件,其中国内最早的专利申请是在1985年1月13日,国外最早的专利申请是在1985年1月10日。这一认定研究对于我国现当代专利史、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认定;专利申请日;专利文献;《专利法》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4-0115-04
  专利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世界上最早将发明专利制度化的国家是威尼斯共和国,它于1474 年制定了第一部具有近代特征的专利法[1]。1623年英国颁布的《垄断法》[2],被学界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从专利制度的起源及其不断完善的发展历程可知,专利制度迄今虽然只有几百年历史,但所起到的社会作用不可忽视,可以说,当今世界的科技繁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专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现代意义的专利制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地完善与发展[3],尤其是近年来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连攀新高,依次实现了对欧、韩、日、美的超越。2011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了52.6万件,成为专利申请的世界第一大国[4]。回顾专利制度的发展历程,对之进行科学的深入性研究,对于我们完善专利制度、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因而本文拟就新中国《专利法》诞生后最早发明专利申请日的来源及出处加以详细考证,并对最早发明专利申请的认定进行揭示性研究,以期对我国早期专利文献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示。
  一、专利申请日的法律认定
  1984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自1985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我国《专利法》第28条与第42条均提到了“申请日”,其中第28条对“申请日”给予了明确的认定标准:“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专利申请文件之日为申请日。如果申请文件是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依照本条规定,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的专利申请文件,指的是收到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文件,如果收到的法定申请文件不齐的,则不能确定为申请日。如果申请文件采取邮寄方式送达,应以信函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寄出的邮戳日是指申请人发出申请文件时当地邮政的邮戳之日。若寄出信封上邮戳日不清晰的,除申请人能够提出证明以外,以专利局接收到文件之日为申请日。
  专利申请日的法律性确定,对于专利申请人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其因则在:申请日是判定一项发明创造新颖性的时间界限,更是判定发明和实用新型的创造性的时间界限,还是确定专利申请先后、优先权存在期限、发明专利申请公布时间和专利权的期限的应然依据[5]。
  二、最早发明专利的文献检索
  (一)专利检索
  以上述法律性规定为原则,对我国最早的发明专利申请日进行认定,可以推断出,1985年4月1日—我国《专利法》实施日,当为最早的发明专利申请日。对此,笔者查阅了一些与《专利法》实施日相关的文献,并访问了我国专利文献检索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得到了一些相关文献记载:1985年4月1日早晨8时整,鞭炮齐鸣,中国专利局局长黄坤益郑重宣布:“现在开始受理专利申请”,在场群众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申请人秩序井然地进入接待室,在三个专利受理窗前排成了“长龙”,他们递交了专利申请文件,办妥了相关手续,并获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首日专利申请纪念卡”。这一天,三种专利的国内外申请总量达到3455件,创造了专利日申请量的最高纪录[6]。从查阅《专利检索》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得知,1985年4月1日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217件[7]。不难看出,若照此推理,无论从1985年4月1日的三种专利申请总量3455件,还是发明专利申请量2217件中,认定某一件为最早的发明专利申请,显然是难以操作的,所谓“最早”实是难解之谜。
  依据我国《专利法》第28条“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收到专利申请文件之日为申请日。如果申请文件是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申请日”的规定,作者尝试“超前日期检索”,即检索1985年4月1日之前提出的发明专利申请,搜索的结果是74件,其中1985年1月申请29件,1985年2月申请18件,1985年3月申请27件(见表1,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检索数量)。
  说明:检索数量指按专利申请日时间检出的专利数量。实际数量指按专利申请日时间检出的专利与说明书中的专利申请日时间完全相符的专利数量。
  (二)结果核实
  专利说明书是指含有扉页、权利要求书、说明书等组成部分的用以描述发明创造内容和限定专利保护范围的一种官方文件或其出版物。扉页是揭示每件专利的基本信息的文件部分,包括专利申请的时间、申请的号码、申请人或专利权人、发明人、发明创造名称、发明创造简要介绍及主图、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分类号、公布或授权的时间、文献号、出版专利文件的国家机构等。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清楚、完整地公开新的发明创造,二是请求或确定法律保护的范围[8]。可见,判断确认一项专利申请日时间的法律依据,主要应取决于专利说明书扉页中的专利申请日时间。
  作者以《申请公开专利说明书》扉页的专利申请日时间为依据,对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查得的74件专利逐件进行了比对核实,发现有68件按专利申请日时间检出的专利与《申请公开专利说明书》扉页中的专利申请日时间不符,仅有6件二者时间完全一致,其中1985年1月有3件,1985年2月有3件(见表1,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实际数量)。   三、最早发明专利的最终认定
  (一)专利验证
  目前,可检索中国专利文献信息的网站较多,主要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及其下属部门或专利数据研究公司主办。其中中国知识产权网的专利检索平台,以其创建时间较早、数据更新及时,而被多家专利检索网站链接共享,因此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故本文选用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数据验证源,并按相同的检索策略对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进行相应验证。
  首先登录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在检索界面中选择专利类型为“中国发明专利”,在申请日栏内输入“1985.01 to 1985.03”,点击“检索”,共查得7件专利[9]。然后按相同的核实方法,以《申请公开专利说明书》扉页的专利申请日时间为依据,对检索结果进行比对核实,发现除了1件申请号为CN86100050的专利与《申请公开专利说明书》扉页中的专利申请日时间不符外,其他6件完全相符(见表1,中国知识产权网网站的数据),并且这6件专利申请的时间、申请的号码、专利权人、发明人、发明创造名称与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检出的6件相符,专利完全一致(见表2)。
  验证结果表明,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检索结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的实际命中检索结果是相同的。为进一步探究这两个网站检索结果的差异原因,笔者对中国知识产权网进行了调研,该网站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管、知识产权出版社主办的知识产权领域的专业网站,新版网站于2010年4月26日,即世界知识产权日之际,全新上线。因此笔者推论,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新版网站更新上线时,对早期数据库出现的信息差错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提高了检索精度与检索效率。
  (二)最终认定
  综合分析上述的检索、核实与验证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985年4月1日,这一天的专利申请是新中国《专利法》诞生后实施日的“首日专利申请”,而不是“最早专利申请”。最早的专利申请,是在我国《专利法》实施日(1985年4月1日)之前,由申请人以邮寄专利申请文件的方式,而获得的专利申请。
  因此,基本上可以认定:表2中的6件发明专利申请,是新中国《专利法》诞生后最早的发明专利申请。按申请人国籍区分,国内申请3件,国外申请3件。国内最早的发明专利申请是在1985年1月13日,由青岛化工学院申请的“祁连温石棉六、七级短棉性能和温法工业利用”(申请号CN 85104542;申请日1985.01.13);国外最早的发明专利申请是在1985年1月10日,由拜尔公司(德国)申请的“6,7-双取代-1-环丙基-1,4二氢-4-氧代-1,8-萘啶-3-羧酸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申请号CN 86100126;申请日1985.01.10)。
  四、结语
  新中国《专利法》诞生后最早发明专利申请的认定至此已清晰,其事虽小,而其意义或大。
  其一,补充细节,完整史实。关于我国专利制度的兴起与发展,不少学者做过系统的研究[10-11],但对于新中国《专利法》诞生后我国最早的发明专利申请认定这一标志性的历史细节,国内学者鲜有涉及,至今仍未有定论。作者的此次研究,是本着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我国最早发明专利申请的认定这一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力求还原、完整我国的专利史实。昨天即历史,昨日的历史既包括社会大事,亦包括琐屑之事,对历史学家而言,历史细节的探明,自有其价值,它可让人人们更为清晰地理解往昔。今天我们对最早发明专利申请的认定,正是为流失的历史留痕,相信这点滴研究,对于我国的专利历史研究、科技史研究,能够提供一点真实的资料之助。
  其二,回顾历史,继往开来。我国自1985年颁布了《专利法》,标志着我国从根本上改变了智力劳动成果公有化的制度,确定了科技成果及专利权的商品价值观念。而最早发明专利申请亦是一个历史性标杆,是我国专利权商品价值观念萌芽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对此进行的认定研究,不但为了完整专利史实,更是希望这一细小的研究,可以为我国专利制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石,以利于我国今后专利制度的完善、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研究粗浅,谨作引玉之用,期待方家指正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玲,郑敏.国际商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1.
  [2]杨利华.英国《垄断法》与现代专利法的关系探析[J].知识产权,2010(4):77-83.
  [3]中央国家机关理论武装在线.中国专利制度在改革开放中诞生和发展[EB/OL].[2012-10-11].http://wzzx.xj71.com/2008/1111/509302.shtml.
  [4]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数字十年·专利铸就辉煌[EB/OL].专利统计简报,2012(19):[2012-12-11].http://www.sipo.gov.cn/ghfzs/zltjjb/
  [5]中顾法律网.关于专利申请日的释义[EB/OL].[2012-10-11].
  http://news.9ask.cn/zclaw/tjzs/201105/1176348.shtml.
  [6]沈尧曾.中国专利法实施之回顾—纪念中国专利法实施十周年[J].知识产权,1995(2):6-12.
  [7]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EB/OL].[2012-08-21].http://www. sipo.gov.cn/zljs/.
  [8]百度百科.专利说明书[EB/OL].[2012-10-11].http://baike.baidu.com/view/279114.htm.
  [9]中国知识产权网.专利信息服务平台[EB/OL].[2012-09-09].
  http://search.cnipr.com/pages!advSearch.action.
  [10]白硕,孙俊.我国专利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J].法制与社会,2010(9):41-42.
  [11]刘北辰.专利制度的发展[J].知识产权,1994(1):16-16.
  [责任编辑 祁丽华]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 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9例CH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PEG IFNα-2
目的:分析国产与进口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57例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治疗重症下呼吸道感染的患
采用加权处理的方法,讨论了一种基于人眼视觉特性和结构相似度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将图像划分并计算出每个分块的结构相似度,根据每个分块的亮度,纹理细节和分块空间位置对人眼视觉的影响,确定每个分块的权值,计算出加权平均的结构相似度作为图像质量的评价指标.经实验验证,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一致.
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在毛泽东思想文学批评和邓小平理论文学批评之中形成了雏形和轮廓。按照这个雏形和轮廓,我们可以构想马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建设教学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认清形势和使命,明确"十二五"我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
利用粗糙集理论分析了影响市民对药房满意度的各个因素,得出了各因素的重要性的大小,并为药房如何提高市民的满意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超宽带技术被认为是无线电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在无线通信、雷达艰踪、精确定位等方面具有广闷的应用前景.信号设计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对超宽带技术的应用及其在信号设计方面的
高层团队管理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但是基于文化视角的企业高层团队整合研究成果尚少,研究团队整合理念的成果还不多。从儒家文化的视角研究企业高层团队整
[摘 要]针对由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构成的简单的三级供应链,在建立基本回购契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回购契约下实现三级供应链协调的条件。突发事件造成市场需求分布函数发生变化会对三级供应链产生影响。通过改进回购契约中的回购参数,可使三级供应链具有抗突发事件性。  [关键词]三级供应链;回购契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抗突发事件性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
知识分子问题和农村问题都是当下的炙热话题,知识分子对农村的介入与融合也是大家翘首期盼的结果,但是由于知识分子自身定义的模糊和自身诉求的不同,及其文化资本与政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