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在中国文化史上,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向前发展,但它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学科交叉相连,相互影响着。众所周知,书法是建立在书写汉字的基础上,以汉字为表现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汉字又是语文最基本的书写符号。这样,二者的关系就密不可分了,由此可见,学习书法对语文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下我从三个方面略谈己见。
一、有利于提高书面表达效果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达对象,以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它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学习书法把字写得正确、清楚、干净,美观,不仅可以准确无误的表达,还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反之则降低文字应具有的表达效果。如在高考语文阅卷工作中,有的考生的试卷写得潦草难辨,有的试卷墨迹浓得成团,有的试卷却模糊不清,凡此种种,卷面分扣完且不说,还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综合评分。因为阅卷评估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根据视觉认识心理学可知,当试卷的输出信息刺激到阅卷老师的感知系统后,便被输入大脑,和大脑中的模板评分细则进行匹配,最终打出成绩。整个过程在几秒钟内完成,所以要想得到高分,首先答案要准确而且书写要规范,要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另外,现在中考、高考实行网上阅卷,这对书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连笔字,书写潦草、模糊的字扫描到电脑上很不清晰,很难辨认,有些字甚至因为电脑无法识别而不能扫描到电脑上,这也会直接影响评分。笔者从事了十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且多次参加高考的阅卷工作,深知上述现象的危害性,究其根源,是因为书写不规范,直接影响到了文字表达的效果。
二、有利于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书法有一个重要途径——临帖。学书法者为了熟练掌握书法的技巧,刻苦实践,常常反复临摹名碑法帖,而一些著名碑帖往往不仅是书法的杰作,还是脍炙人口的文章。譬如,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其笔势开放俊明、点画遒美、结构严谨。人们称誉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历代书家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在尺幅之内蕴涵着极丰裕的书法美。虽然《兰亭序》的文学成就逊色于其书法名声,却也是一篇题材信手拈来,不枝不蔓,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感情含蓄真挚,思想深邃醒人的序言文体范例。学书者在临写此帖时,既是学习书法技巧,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品尝着一篇美文,文学修养正潜滋暗长。此外,学者还会博采众长,多渠道去欣赏书法精品,吸收别人的艺术养分滋养自己。他们有时还会认真寻找一些报纸杂志和展览会上刊载与展出的有深意的名言哲语、优美诗词句、多彩楹联、美文等飘香翰墨,既观书,又赏文,进入两相交融的美妙境地。
三、有利于增强写作观察能力
被称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它的美的本质是通过线条处理,表现出各种思想情趣,从而使人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美的享受。所以,书家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作品)捕捉和提炼属于美的现象和情趣,将其融进自己的书法艺术中,便能得到成功,即钟繇所说的“再见万物,皆书象之”。传说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担夫争道而提高书艺,韩愈称他“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还有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这都告诉我们,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才能学好书法,即学习书法,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一点正与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基本能力——观察相通。写作不论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都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是观察的结果。通过学习书法,能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而增强观察能力,激发写作灵感。
总之,书法和语文虽然分属两个不同范畴,但就语文的书面表达效果、文学修养和观察能力等方面而言,学习书法对它们的促进作用的确有所显现。但根据笔者所知,由于许多学校还未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求“速效”、“高效”,求成绩、重分数,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让学生多做些《一课一练》之类的试题,至于书法,则普遍不被教师重视。几乎所有的中学没有开设书法课,也很少开展与书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还有些教师认为未来的电脑会代替笔,书法教育丝毫无价值、无前途可言,因此他们不仅不提倡书法教育,甚至鄙视书法教育。在此,笔者期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适当地开展书法教学,这不仅能使学生写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还可以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有利于提高书面表达效果
书法是以汉字为表达对象,以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它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学习书法把字写得正确、清楚、干净,美观,不仅可以准确无误的表达,还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反之则降低文字应具有的表达效果。如在高考语文阅卷工作中,有的考生的试卷写得潦草难辨,有的试卷墨迹浓得成团,有的试卷却模糊不清,凡此种种,卷面分扣完且不说,还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综合评分。因为阅卷评估的过程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根据视觉认识心理学可知,当试卷的输出信息刺激到阅卷老师的感知系统后,便被输入大脑,和大脑中的模板评分细则进行匹配,最终打出成绩。整个过程在几秒钟内完成,所以要想得到高分,首先答案要准确而且书写要规范,要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另外,现在中考、高考实行网上阅卷,这对书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连笔字,书写潦草、模糊的字扫描到电脑上很不清晰,很难辨认,有些字甚至因为电脑无法识别而不能扫描到电脑上,这也会直接影响评分。笔者从事了十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且多次参加高考的阅卷工作,深知上述现象的危害性,究其根源,是因为书写不规范,直接影响到了文字表达的效果。
二、有利于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书法有一个重要途径——临帖。学书法者为了熟练掌握书法的技巧,刻苦实践,常常反复临摹名碑法帖,而一些著名碑帖往往不仅是书法的杰作,还是脍炙人口的文章。譬如,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其笔势开放俊明、点画遒美、结构严谨。人们称誉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历代书家推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在尺幅之内蕴涵着极丰裕的书法美。虽然《兰亭序》的文学成就逊色于其书法名声,却也是一篇题材信手拈来,不枝不蔓,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感情含蓄真挚,思想深邃醒人的序言文体范例。学书者在临写此帖时,既是学习书法技巧,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品尝着一篇美文,文学修养正潜滋暗长。此外,学者还会博采众长,多渠道去欣赏书法精品,吸收别人的艺术养分滋养自己。他们有时还会认真寻找一些报纸杂志和展览会上刊载与展出的有深意的名言哲语、优美诗词句、多彩楹联、美文等飘香翰墨,既观书,又赏文,进入两相交融的美妙境地。
三、有利于增强写作观察能力
被称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它的美的本质是通过线条处理,表现出各种思想情趣,从而使人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美的享受。所以,书家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其他艺术样式的作品)捕捉和提炼属于美的现象和情趣,将其融进自己的书法艺术中,便能得到成功,即钟繇所说的“再见万物,皆书象之”。传说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担夫争道而提高书艺,韩愈称他“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还有怀素观夏云多奇峰,夜闻江涛,启发了书法艺术的灵感等。这都告诉我们,要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才能学好书法,即学习书法,能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这一点正与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基本能力——观察相通。写作不论是写人生,还是写自然,不论是说“自家事”,还是说“人家事”都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是观察的结果。通过学习书法,能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而增强观察能力,激发写作灵感。
总之,书法和语文虽然分属两个不同范畴,但就语文的书面表达效果、文学修养和观察能力等方面而言,学习书法对它们的促进作用的确有所显现。但根据笔者所知,由于许多学校还未跳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求“速效”、“高效”,求成绩、重分数,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对于他们来说,主要是让学生多做些《一课一练》之类的试题,至于书法,则普遍不被教师重视。几乎所有的中学没有开设书法课,也很少开展与书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还有些教师认为未来的电脑会代替笔,书法教育丝毫无价值、无前途可言,因此他们不仅不提倡书法教育,甚至鄙视书法教育。在此,笔者期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适当地开展书法教学,这不仅能使学生写出一手好字,让人赏心悦目,还可以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