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技校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过程过于死板,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缺少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的创新能力收到了严重的禁锢。如何发挥技校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主动学习和发展,是技校老师目前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情境 直观 交往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18-01
传统的技校教学片面强调教师怎样教,把重点放在教“懂”、教“好”上,把学生这一“主体”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采取“满堂灌”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目标过于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到达预定答案为止。因此学生常常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接收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如何发挥技校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使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物理现象的展示、实验现象的发生开始,就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掌握现象的特征,开始认真的思考、猜想、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广泛讨论,看能否透过“现象”抓着事物的本质。笔者在从事这门课的几年教学中,从中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及其心得。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教育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能够突出知识特点的直观材料,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方法。如投影、挂图、录象、演示、实验等,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挖掘他们的自主探索的潜力。另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布疑设奇,创设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引深拓广,使学生置身于自主学习的情境中,体会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并取得成功的快乐。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接着我给学生做了一个引导思路的演示实验:将一根铜线直接绕在条形磁铁上,铜线的两端接入检流计。结果:无电流产生。此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绝大多数学生自觉进入思考状态,他们会这样想:有了磁场不一定就有电流产生,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电流呢?学生的精神状态使我想到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定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有电流产生。我们将会得出什么结论?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了如下的推演:假定导体中有电流,那就有电能,电能从何而来,凭空产生?至此,绝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能量不能凭空产生,要得到电流,必须有其它形式的能量向电能转化。此时,我再做课本上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
2 加强直观教学,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中的很多定律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建立直观的思维形象,有利于接受知识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只是起到点拨、主持作用,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助产婆”,让学生主宰课堂,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他们愿意学、善于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创造自我、提高自我。首先要重视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如在讲到自感现象时,就要做好两个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了感生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变化的;讲到电流的磁效应,要做好奥斯特实验,通过小磁针的偏转,直观地说明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有实验为基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做的实验要坚决做,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在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为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的交往能力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活动的能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典型的体现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活动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没有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教师主宰教学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威;是知识的“移植者”、“灌输者”,而学生只是听众,是知识的接受者。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在学生困惑时“指点迷津”,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只是起到点拨、主持作用,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助产婆”,让学生主宰课堂,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他们愿意学、善于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创造自我、提高自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过程中去,教师要做到合理处理好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本质问题要突出强化,主要问题要单刀直入,防止拖泥带水,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教学思路要清晰,要围绕中心内容展示,层次要清楚,过程要流畅,过渡衔接要自然、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掌握清楚,思维障碍要了如指掌,问题设计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课堂教学结构要严谨,前面的教学内容因是后面的“铺垫”,后面的知识因是前面的发展,一环扣住一环,环环扣紧。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以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情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
总之,要想上好《物理》这门课,还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才能使这门专业基础课生动、富有吸引力,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它。
关键词:情境 直观 交往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18-01
传统的技校教学片面强调教师怎样教,把重点放在教“懂”、教“好”上,把学生这一“主体”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采取“满堂灌”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目标过于死板,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过程,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学生直到到达预定答案为止。因此学生常常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接收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都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如何发挥技校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使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从物理现象的展示、实验现象的发生开始,就要让学生注意观察,掌握现象的特征,开始认真的思考、猜想、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然后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广泛讨论,看能否透过“现象”抓着事物的本质。笔者在从事这门课的几年教学中,从中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及其心得。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教育者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能够突出知识特点的直观材料,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方法。如投影、挂图、录象、演示、实验等,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挖掘他们的自主探索的潜力。另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布疑设奇,创设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引深拓广,使学生置身于自主学习的情境中,体会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并取得成功的快乐。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反过来,磁场是否也能产生电流呢?接着我给学生做了一个引导思路的演示实验:将一根铜线直接绕在条形磁铁上,铜线的两端接入检流计。结果:无电流产生。此实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绝大多数学生自觉进入思考状态,他们会这样想:有了磁场不一定就有电流产生,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电流呢?学生的精神状态使我想到引导他们发挥想象的时机已经成熟。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定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有电流产生。我们将会得出什么结论?给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作了如下的推演:假定导体中有电流,那就有电能,电能从何而来,凭空产生?至此,绝大多数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既然能量不能凭空产生,要得到电流,必须有其它形式的能量向电能转化。此时,我再做课本上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
2 加强直观教学,发展直觉思维
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中的很多定律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加强实验教学,使学生建立直观的思维形象,有利于接受知识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只是起到点拨、主持作用,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助产婆”,让学生主宰课堂,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他们愿意学、善于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创造自我、提高自我。首先要重视演示实验,因为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如在讲到自感现象时,就要做好两个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当导体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导体本身就产生了感生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导体中原来电流变化的;讲到电流的磁效应,要做好奥斯特实验,通过小磁针的偏转,直观地说明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有实验为基础,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做的实验要坚决做,通过学生亲手做实验,在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为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的交往能力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活动的能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非常典型的体现了这一点。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活动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形式,没有有效的教学交往活动,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教师主宰教学过程,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威;是知识的“移植者”、“灌输者”,而学生只是听众,是知识的接受者。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在学生困惑时“指点迷津”,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只是起到点拨、主持作用,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助产婆”,让学生主宰课堂,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使他们愿意学、善于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我,创造自我、提高自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过程中去,教师要做到合理处理好教材,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本质问题要突出强化,主要问题要单刀直入,防止拖泥带水,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教学思路要清晰,要围绕中心内容展示,层次要清楚,过程要流畅,过渡衔接要自然、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掌握清楚,思维障碍要了如指掌,问题设计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课堂教学结构要严谨,前面的教学内容因是后面的“铺垫”,后面的知识因是前面的发展,一环扣住一环,环环扣紧。要不断变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以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情强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
总之,要想上好《物理》这门课,还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才能使这门专业基础课生动、富有吸引力,使更多的学生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