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居一隅的西南政法大学(以下简称“西政”)既没有“985工程”“211工程”的光环,也不位于占尽优势的政治或经济中心,何以被业内人士评价为中国法学教育最成功的典范,并被公认为中国法学教育的“黄埔军校”?
或许,只有靠近它你才会发现,西政凭着自己的一身傲骨和志气,给中国法学界留下了怎样的浓墨重彩。
一抹热忱无畏的赤红
有人说,西政人的精神如同川蜀的辣椒,热辣而滚烫,嚼上几颗,尝出的是西政人的赤子情怀。
西政生来就是红色。1953年,西政由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5所院校的法律院系合并而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政法类院校在“砸烂公检法”的呼声中被迫停办,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等4所政法类院校均被撤销,校产、校资被销毁,许多珍贵的资料也毁于一旦。西政也没有逃过此劫,但是,西政人却以自己的努力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得知政法类院校要被停办后,西政几位资历较深、饱受磨难的老先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他们顶着自己头上已有的政治“高帽”,四处活动,并给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写信,为保留西政而陈情。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1973年,最高人民法院通知西政以“三不动”(人员不动、校资不动、图书不动)的形式停办。
此时,西政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被监禁。天地苍茫,西政人排除万难也要守住这些西政的立足之本。一位老先生四下打听老教授们被关押的地方,并且秘密地记下了地址。待到阴霾散去,老先生立即一一找回当年被监禁的老教授。由此,西政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重建起来。
1978年,西政被列入全国首批重点院校,而且是司法部所属全国5所政法类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大学。
同年,西政被批准提前一年恢复招生,求知若渴的青年们涌入西政。司法部的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全国共招收法律专业学生729人,仅西政就招收了364人。
后来,这批青年缔造了“西政现象”的神话。
中国法学教育的“黄埔军校”
西政的辉煌,红艳而不陨落。每每谈及西政的历史,人们都会被其中一道抢眼的色彩所吸引,视线久久无法移开。那便是1978级学生,他们被誉为难以复制的“西政现象”。
1978年,恢复高考的春天刚刚来临。一群胸怀远大、豪情万丈的年轻人乘着卡车,沿嘉陵江边溯流而上,来到了歌乐山。这里早以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而闻名,而今又添了一分精彩——西政复建后的校区就坐落在歌乐山麓。西政1978级学生、学者梁治平至今难忘那天的情形。高山环绕,江水浩荡,左面是热血的理想,右面是满眼的美景。一切都安排得刚刚好。
那一年和梁治平同时到校的还有夏勇(现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贺卫方(现北京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卫国(我国《破产法》《电信法》的起草人)、周强(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如今,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各地方法院,都有1978级学生的身影,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政坛和司法界的中流砥柱。
统计表明,这些学生中出任省部级领导职务的有14人,出任厅局级领导职务的约有100人,还有知名法学学者近100人。那一年西政法律系只招了364名学生。这些统计让人不得不对1978级学生肃然起敬。西政,实乃中国法学教育的“黄埔军校”。
蓝色::在历史的深处
西政也是蓝色的。如果你了解西政,你就会明白西政是一片平静的大海,将它的忧伤埋进了深处。
1997年,当毕业生带着西政的荣耀和情怀努力生活和工作的时候,他们的母校却连续遭逢变故,陷入了困境。
内忧外患
移交前夕,时任校长田平安到北京四处为西政寻找栖身之所。他辗转于教育部、司法部、公安部,可是,没有一个部门愿意收留西政。田平安激动地质问相关人员:“你们怎么可以这样?你们了解西政的历史吗?!”
1997年底,西政的校园里满是遗憾。西政在“211工程”评选中失利,两年的辛勤准备付诸东流。同时,远在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迅速崛起,大有超越西政成为政法类院校“一哥”的气势。
作为一个单科类的学校,西政与“211工程”失之交臂,意味着它错过了国家在财政方面给予的巨大补贴。失利后的西政并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变故正等着自己。
1999年末,国内部属院校进行了改革。原本归属司法部管辖的西政被移交到重庆市人民政府,由全国性大学变为地方性大学。
西政被降级了。那些曾为西政的建立和复建付出全部感情的老先生们震惊不已。更为痛心的是那些留在母校任教的1978级学生,缔造过神话的他们更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人财两难
那一年,重庆的雨特别阴冷。
校领导的奔波和恳求没能改变西政的命运。重庆的报纸上开始出现这样的信息:重庆的高校要立足本市,主要为本市培养人才。来自天南地北的各地学生渐渐地毕业了,校园里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浓郁的川音。
除了学生,老师们也开始离开学校了。
2000年前后,中国法学教育的重新布局和法学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法学人才的市场化开始显现。各大学四处“挖人”,组建或者充实自己的法学院。西政成了他们的重要目标。
离开西政的老师们大抵朝两个方向走:北和南。北上是为了学术的提升,南下是为了生活的改善。在西政工作了十余年的张卫平最后收拾好行囊,来到了清华大学的门前。他坦言,当时的西政形成了一个怪现象——离开西政仿佛就代表着一种成功。
西政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节点,既无法提供精神的倚靠,也满足不了物质的需求。大学之道不外乎大师大道,一位位大师的离校,给西政这个巨人划开了一道致命的伤口。
渐渐地,人们必须要很用心才能在大学排行榜上发现西政的名字。每每聊到西政现今的发展与成果时,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似的。 复苏,西政仍然是一片翠绿
如果让西政的学子来回答,相信他们会说,我们的西政是绿色的。那正是春天降临时万物复苏的颜色。
2015年9月29日,研究生1992级、司法管理系1985级、法学1991级……大家都回来了。
西政正在庆祝自己65岁的生日。阴雨绵绵的天气没有干扰到大家的情绪,盛会热闹非凡。校友们送上了新的雕塑,并就如何复兴西政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为西政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65岁的西政充满了回忆。这个被山与雨包围的小地方缔造了中国政坛和司法界的“西政现象”,培养了大量的高官与学者,无数的梦想、坚守与情怀在这里扎根。
2012年,西政正式通过了省部共建大学的审核,成为重庆市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学。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纷纷承诺,将会给予西政经费和政策上的倾斜。
西政像极了蜿蜒的嘉陵江,一路曲折,一路坎坷,但是依旧朝着向上的方向。没有“985工程”“211工程”光环的西政在2015年中国政法类大学法学排行榜里打败了一堆名牌院校,名列第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来了,一些曾经离开的老师回来了,新的政策也引来了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寂静的夜晚,许多高考生在心里默念一遍西政的名字才会安心入睡。
中国政法类院校的西南领袖,正在慢慢透出复苏的气息。
后记
大学者,须有个性,须有传承。
西政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十年来没有培养出同一种西政人。贺卫方、邱兴隆、陈忠林等人无不拥有独立的人格。曾经有细心人士评价,西政毕业的学生彼此之间缺乏相似性,没有较一致的行为倾向。
一直以来,独立的思辨能力深入每个西政人的血液里,“不服来辩”是西政人的口头禅。独立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每一个西政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相关链接:
法学教育的“五院四系”
中国法学界曾有这一种说法:只有从“五院四系”走出来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学“科班生”。“五院四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学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堪称政法类院校中的泰山北斗。
“五院四系”是新中国建立的5所政法类院校以及4所大学的法律系的简称。“五院”指的是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西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的前身)、中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四系”指的是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武汉大学法律系和吉林大学法律系。这9所高校的法律院系在中国法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中国司法机关中,80%的骨干人员均有“五院四系”的培养背景。
或许,只有靠近它你才会发现,西政凭着自己的一身傲骨和志气,给中国法学界留下了怎样的浓墨重彩。
一抹热忱无畏的赤红
有人说,西政人的精神如同川蜀的辣椒,热辣而滚烫,嚼上几颗,尝出的是西政人的赤子情怀。
西政生来就是红色。1953年,西政由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5所院校的法律院系合并而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政法类院校在“砸烂公检法”的呼声中被迫停办,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等4所政法类院校均被撤销,校产、校资被销毁,许多珍贵的资料也毁于一旦。西政也没有逃过此劫,但是,西政人却以自己的努力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得知政法类院校要被停办后,西政几位资历较深、饱受磨难的老先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他们顶着自己头上已有的政治“高帽”,四处活动,并给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四川省人民政府写信,为保留西政而陈情。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1973年,最高人民法院通知西政以“三不动”(人员不动、校资不动、图书不动)的形式停办。
此时,西政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被监禁。天地苍茫,西政人排除万难也要守住这些西政的立足之本。一位老先生四下打听老教授们被关押的地方,并且秘密地记下了地址。待到阴霾散去,老先生立即一一找回当年被监禁的老教授。由此,西政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重建起来。
1978年,西政被列入全国首批重点院校,而且是司法部所属全国5所政法类院校中唯一的重点大学。
同年,西政被批准提前一年恢复招生,求知若渴的青年们涌入西政。司法部的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全国共招收法律专业学生729人,仅西政就招收了364人。
后来,这批青年缔造了“西政现象”的神话。
中国法学教育的“黄埔军校”
西政的辉煌,红艳而不陨落。每每谈及西政的历史,人们都会被其中一道抢眼的色彩所吸引,视线久久无法移开。那便是1978级学生,他们被誉为难以复制的“西政现象”。
1978年,恢复高考的春天刚刚来临。一群胸怀远大、豪情万丈的年轻人乘着卡车,沿嘉陵江边溯流而上,来到了歌乐山。这里早以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而闻名,而今又添了一分精彩——西政复建后的校区就坐落在歌乐山麓。西政1978级学生、学者梁治平至今难忘那天的情形。高山环绕,江水浩荡,左面是热血的理想,右面是满眼的美景。一切都安排得刚刚好。
那一年和梁治平同时到校的还有夏勇(现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贺卫方(现北京大学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卫国(我国《破产法》《电信法》的起草人)、周强(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如今,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各地方法院,都有1978级学生的身影,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政坛和司法界的中流砥柱。
统计表明,这些学生中出任省部级领导职务的有14人,出任厅局级领导职务的约有100人,还有知名法学学者近100人。那一年西政法律系只招了364名学生。这些统计让人不得不对1978级学生肃然起敬。西政,实乃中国法学教育的“黄埔军校”。
蓝色::在历史的深处
西政也是蓝色的。如果你了解西政,你就会明白西政是一片平静的大海,将它的忧伤埋进了深处。
1997年,当毕业生带着西政的荣耀和情怀努力生活和工作的时候,他们的母校却连续遭逢变故,陷入了困境。
内忧外患
移交前夕,时任校长田平安到北京四处为西政寻找栖身之所。他辗转于教育部、司法部、公安部,可是,没有一个部门愿意收留西政。田平安激动地质问相关人员:“你们怎么可以这样?你们了解西政的历史吗?!”
1997年底,西政的校园里满是遗憾。西政在“211工程”评选中失利,两年的辛勤准备付诸东流。同时,远在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迅速崛起,大有超越西政成为政法类院校“一哥”的气势。
作为一个单科类的学校,西政与“211工程”失之交臂,意味着它错过了国家在财政方面给予的巨大补贴。失利后的西政并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变故正等着自己。
1999年末,国内部属院校进行了改革。原本归属司法部管辖的西政被移交到重庆市人民政府,由全国性大学变为地方性大学。
西政被降级了。那些曾为西政的建立和复建付出全部感情的老先生们震惊不已。更为痛心的是那些留在母校任教的1978级学生,缔造过神话的他们更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人财两难
那一年,重庆的雨特别阴冷。
校领导的奔波和恳求没能改变西政的命运。重庆的报纸上开始出现这样的信息:重庆的高校要立足本市,主要为本市培养人才。来自天南地北的各地学生渐渐地毕业了,校园里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浓郁的川音。
除了学生,老师们也开始离开学校了。
2000年前后,中国法学教育的重新布局和法学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使得法学人才的市场化开始显现。各大学四处“挖人”,组建或者充实自己的法学院。西政成了他们的重要目标。
离开西政的老师们大抵朝两个方向走:北和南。北上是为了学术的提升,南下是为了生活的改善。在西政工作了十余年的张卫平最后收拾好行囊,来到了清华大学的门前。他坦言,当时的西政形成了一个怪现象——离开西政仿佛就代表着一种成功。
西政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节点,既无法提供精神的倚靠,也满足不了物质的需求。大学之道不外乎大师大道,一位位大师的离校,给西政这个巨人划开了一道致命的伤口。
渐渐地,人们必须要很用心才能在大学排行榜上发现西政的名字。每每聊到西政现今的发展与成果时,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似的。 复苏,西政仍然是一片翠绿
如果让西政的学子来回答,相信他们会说,我们的西政是绿色的。那正是春天降临时万物复苏的颜色。
2015年9月29日,研究生1992级、司法管理系1985级、法学1991级……大家都回来了。
西政正在庆祝自己65岁的生日。阴雨绵绵的天气没有干扰到大家的情绪,盛会热闹非凡。校友们送上了新的雕塑,并就如何复兴西政召开了专题座谈会,为西政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65岁的西政充满了回忆。这个被山与雨包围的小地方缔造了中国政坛和司法界的“西政现象”,培养了大量的高官与学者,无数的梦想、坚守与情怀在这里扎根。
2012年,西政正式通过了省部共建大学的审核,成为重庆市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学。教育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纷纷承诺,将会给予西政经费和政策上的倾斜。
西政像极了蜿蜒的嘉陵江,一路曲折,一路坎坷,但是依旧朝着向上的方向。没有“985工程”“211工程”光环的西政在2015年中国政法类大学法学排行榜里打败了一堆名牌院校,名列第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来了,一些曾经离开的老师回来了,新的政策也引来了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寂静的夜晚,许多高考生在心里默念一遍西政的名字才会安心入睡。
中国政法类院校的西南领袖,正在慢慢透出复苏的气息。
后记
大学者,须有个性,须有传承。
西政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十年来没有培养出同一种西政人。贺卫方、邱兴隆、陈忠林等人无不拥有独立的人格。曾经有细心人士评价,西政毕业的学生彼此之间缺乏相似性,没有较一致的行为倾向。
一直以来,独立的思辨能力深入每个西政人的血液里,“不服来辩”是西政人的口头禅。独立的思维模式影响着每一个西政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相关链接:
法学教育的“五院四系”
中国法学界曾有这一种说法:只有从“五院四系”走出来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学“科班生”。“五院四系”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法学研究和法学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堪称政法类院校中的泰山北斗。
“五院四系”是新中国建立的5所政法类院校以及4所大学的法律系的简称。“五院”指的是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西南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华东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的前身)、中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四系”指的是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武汉大学法律系和吉林大学法律系。这9所高校的法律院系在中国法学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中国司法机关中,80%的骨干人员均有“五院四系”的培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