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纹东方鲀立体种养模式和单养模式的水质变化及养殖能效比较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l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单一品种的池塘养殖瓶颈问题,开发和建立多物种、多营养层次的生态立体种养池塘生态系统,于2019年研究了暗纹东方鲀(1.2万尾/hm2)、凡纳滨对虾(Litopeneaus vannamei)(24万尾/hm2)和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的立体种养模式与暗纹东方鲀传统单养模式(1.5万尾/hm2)的水质变化及养殖能效差异.结果 显示:暗纹东方鲀立体种养模式和传统单养模式池塘水体的pH、总氨氮(TAN)、亚硝酸氮(NO2-N)和硝酸氮(NO3-N)等水质指标数值保持在较理想范围内,这些指标中除了7月8日立体种养模式的NO3-N显著低于传统单养模式外,其他在两种模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立体种养模式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明显低于传统单养模式.两种模式的总氮均值分别为1.38 ~ 3.96 mg/L和1.04 ~ 3.20 mg/L,养殖中后期(7月24日-10月11日),立体种养模式的总氮高于传统单养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的总磷(TP)变化随养殖时间呈现缓慢平稳上升趋势(0.26 ~0.42 mg/L);而传统单养模式总磷质量浓度在养殖中期较高、前期后期较低.除了5月6日监测化学耗氧量(COD)质量浓度相对较高外,其他监测的时间点两种养殖模式的COD质量浓度相对较稳定,均值为6.79~10.24 mg/L和6.83~9.15 mg/L,两模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固体总悬浮物(TSS)质量浓度总体较高,特别是6月13日的水源、7月24日及8月19日的传统单养模式和9月15日的立体种养模式的TSS质量浓度均超过150 mg/L.各监测时间点的TSS质量浓度在两种养殖模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模式暗纹东方鲀的养殖有助于池塘水体的pH、TAN、NO2-N和NO3-N的净化,对水体中总磷(TP)和TSS的影响不明显,但会造成水体中总氮(TN)和COD质量浓度升高.立体种养模式和传统单养模式的暗纹东方鲀生长没有显著性差异,放养密度(1.2万~1.5万尾/hm2)没有造成暗纹东方鲀生长的空间胁迫.除了立体种养模式的暗纹东方鲀的单位产量(3426.0 kg/hm2)显著低于传统单养模式(4055.7 kg/hm2)外,立体种养和传统单养模式的暗纹东方鲀的出池规格(293.30 g/尾和297.53 g/尾)、成活率(97.38%和94.60%)以及饵料系数(2.83和2.91)均无显著性差异.立体种养模式下套养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良好:产量为3056.6 kg/hm2,规格为22.48g/尾,存活率为78.17%,饲料系数为0.68,鱼虾叠加后的饲料系数总体为1.39.相对于暗纹东方鲀传统单养模式,立体种养模式在养殖尾水排放减少11.1%的前提下,每公顷增效87675元,每667 m2增效5845元.
其他文献
为明确引起大麦叶斑病的不同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的致病性差异,通过大麦叶斑病苗期侵染型分级标准测定弱致病性麦根腐平脐蠕孢菌ND-85和强致病性麦根腐平脐蠕孢菌ND-87的致病性,进一步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了2种不同麦根腐平脐蠕孢菌菌株的代谢差异.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菌株ND-85和ND-87间分散明显,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共筛选出726种重叠的差异代谢产物,其中,有458种差异代谢产物下调,268种差异代谢产
通过分析山西省种质库保存谷子资源的表型数据信息,找出全省谷子资源中同名高频种质,明确其分布特点和基本特性,从中抽选55份高频谷子种质在大同、晋中和运城等地进行多点表型鉴定,以发掘优异种质及可供育种利用的性状.结果表明,大白谷、小黄谷、小红谷、大黄谷、竹叶青、六十日谷、白流沙、小白谷、三变化、朱砂红等种质名称在山西谷子地方品种中出现频次较高.表型鉴定表明,抽穗时间、主茎长度和茎粗随着纬度的降低呈下降趋势,穗长、穗粒质量和千粒质量相对稳定.对来源于晋中市的高频种质,在近40 a后的表型鉴定表明,主茎长度有所降
为探讨谷子的耐低氮能力,以晋谷21诱变获得的超早熟突变体Xiaomi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法,对谷子苗期低氮胁迫下的表型、光合性能及抗氧化相关酶等生理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谷子总根长、侧根数量、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冠比增加,旗叶长、宽减小,老叶早衰发黄,株高、茎粗、叶厚及总氮含量降低;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气孔导度及净光合速率下降,同时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叶片荧光参数PI abs、φEo、φRo、ETo/CSm极显著降低;此外,低氮胁迫下谷子叶片及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分别表现为增加、降低的
利用ICP-MS测定了12个高粱杂交种籽粒中的Fe、Zn、Se、Mn等元素含量,进行了品种差异显著性比较和相关性分析,为创制优质的高粱种质资源和组配杂交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12个杂交种中,晋杂15号4种功能元素的含量普遍较高,其中,Zn、Se、Mn的含量最高,623A×014-33晚和晋杂20号的Fe含量较高,6A×33的Fe、Zn、Se含量较低;不同品种间Zn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而Fe、Se、Mn含量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Fe、Zn、Mn和Cu元素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有协同吸收或运输作用,Fe与Se
SBP(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是植物中一类特有的转录因子,在调控株型建成、开花、产量、激素信号转导、逆境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谷子SBP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利用生物信息学和荧光实时定量PCR,对19个SiSBPs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进行预测,进一步分析了7个SiSBPs对3种植物激素和3种逆境胁迫的响应规律;同时,利用psRNATarget server对miR156和miR529的靶基因结合位点进行了预测.结
为构建高丹草遗传连锁图谱,对其产量相关的6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以母本Tx623A和父本Sa的杂交种RIL为遗传作图群体,利用从1050个SSR标记中筛选出的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138个SSR标记,应用Joinmap 4.0构建高丹草RIL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应用QTL IciMapping 4.0对该群体的株高、茎粗、穗长、分蘖数、单株鲜质量和单株干质量等农艺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共包含10个连锁群,总长度为1606.7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6 cM;6个性状均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斑马鱼中构建了可稳定遗传的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基因(sst1)突变体鱼系.通过比较6 dpf(days post fertilization,dpf)的sst1-/-突变体和野生型仔鱼转录组,发现sst1-/-突变体相关生化过程和信号通路发生了显著变化.相比野生型,sst1-/-突变体仔鱼中有354个基因显著上调,504个基因显著下调.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表明,大部分差异基因与氨基酸和蛋白质生物合成相关.KEGG(kyo
WRKY家族是植物中一类重要的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次生物质代谢以及逆境响应等生物学过程.甘薯中存在许多WRKY基因家族成员,但这些基因是否参与花青素的生物合成尚未报道.研究克隆了在紫心甘薯和白心甘薯块根中差异表达的IbWRKY44基因,其ORF全长为1401 bp,编码446个氨基酸.系统进化分析表明,IbWRKY44蛋白与同属旋花科三叶裂薯ItWRKY44和牵牛InWRKY44的亲缘关系最近,与葡萄VvWRKY44的亲缘关系最远.IbWRKY44的启动子中包括激素响应、光响应和厌氧诱导响应
为探究越冬暂养后雌性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否存在营养流失或风味品质下降现象,利用嵌入在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网箱对雌性中华绒螯蟹进行105 d暂养,分析暂养前后中华绒螯蟹一般生物学指数、营养成分、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差异.结果 显示,中华绒螯蟹在越冬暂养期间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未出现“掉膏”;暂养后的中华绒螯蟹,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E)显著上升(P<0.05),必需氨基酸与游离氨基酸总含量比值(E/T)显著上升(P<0.05);可食组织中腺苷
为了解罗氏沼虾养殖环境中草甘膦除草剂的残留特征及其生态风险,于2019年5-10月,对上海市金山区3口罗氏沼虾养殖塘养殖水、沉积物及塘埂土样品中草甘膦的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并采用商值法对养殖水和沉积物中草甘膦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 显示:养殖周期内,养殖塘水中草甘膦的检出率为46.7%,最大残留质量浓度为57 μg/L;虾塘沉积物及塘埂土中草甘膦的检出率分别为83.3%和77.8%,最大残留质量浓度分别为1149 μg/kg和5057 μg/kg.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养殖周期内养殖水中残留草甘膦对所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