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消散的瘴气:土司制度、改土归流与环境变迁

来源 :清史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瘴字来源于障,瘴气最早写为障气。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之所以推行土司制度,是因为受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一是高山、大川的阻隔,二是瘴气等致命疾病要素的存在。有形的高山、大川尚可逾越,飘忽不定的瘴气成为中原人进入西南的魔障。土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明清时期,伴随着改土归流的进程,土司辖区日益缩小,但土司辖区与烟瘴区一直高度吻合。改土归流不仅是人进瘴退的自然环境变迁史,而且是中央王朝统治者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歧视与偏见逐步消除的社会环境变迁史。
其他文献
东方学在西班牙的发展渊源已久,主要包括汉学、日本学、韩国学、印度学和阿拉伯学。它们的发展虽然在时间上没有同步性,但从总体上看从未中断。大批先锋研究者曾投入东亚、南
本文记述了笔者在写作《苏禄地带:1768~1898年东南亚海上王国的贸易、奴隶和民族性》(1981)、《人力车夫:一部新加坡人群史(1880~1940)》(1986)、《阿姑和南洋姐:1870~1940年
清代实行八旗驻防制度,八旗官兵驻扎各地,守护边疆与地方。八旗官兵携带家眷驻扎要冲之地,随着人口的繁衍,在当地形成旗人家族。凤凰城为清代辽东边防重镇,接近盛京,凤凰城边
《亚非研究》(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创刊于2007年,是由原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主办的学术性、专业性集刊。经过多年发展,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帮助下
自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马六甲以来,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在东南亚广袤的土地和海域中接踵登场。这些国家各自的发展略有差异,但相同的利益追求使他们之间难
为了实现对全中国的有效统治,加强满汉官员的合作和沟通,清王朝分派进士中的精英——庶吉士学习清书。清代从首榜进士(顺治三年丙戌科)分派庶吉士习清书。顺治康熙年间大半的
清代,汉藏两地的文化关系并非一种单向的文化灌输,而是两者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而贡赐物品交流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单纯的物物交换,还涉及归属不同地域的两种文化
方国瑜先生是一代滇史拓荒大家,对西南民族史研究贡献巨大。1936年回乡任教之后就着手搜集傣族史料,1943年出版《滇西边区考察记》,1958年出版《元代云南行省傣族史料编年》
威远是滇南要冲,盐是该地重要的区域资源。盐井归公,直接导致了威远同知刘洪度被戕,后来中央和地方关于刘截然不同的评价,展现了国家与地方不同的考量和立场。盐井职官制度的
南书房是清代特有的非正式机构,从康熙帝设立,存续至宣统帝逊位。清高宗在位的60年是南书房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梳理清高宗钦选南书房翰林入值情况,探讨乾隆朝南书房翰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