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帕金森病诊疗领域6大“新气象”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huyuan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主动就诊”者多了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为1.7%。照此估算,我国目前约有帕金森病患者200万人,每年预计新增约10万人。
  过去,由于医学知识相对匮乏,普通群众对帕金森病知之甚少。许多老年人在出现肢体抖动、动作缓慢等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时,常将其归因于“年纪大”的缘故,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及时去医院就诊,任由疾病发展。在医院能见到的,大多是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运动障碍,甚至生活已不能自理的帕金森病患者。如今,随着科普宣传的不断深入,“帕金森病”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因手抖、动作慢来医院咨询自己是否患了帕金森病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每年“世界帕金森病日”之后的几个星期,上海各大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总会迎来就诊“小高峰”。不少就诊者会对医生说:“医生,我发现自己的情况与报纸上描述的帕金森病的症状很像,您帮我看看,我是不是患了帕金森病?”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大家对帕金森病越来越重视了,对自己的健康也越来越关注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民众的科学素养有所提高。当然,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与大城市居民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帕金森病的健康宣教工作仍应不断加强和深入。
  
  2 漏诊误诊情况有所改善
  
  过去,由于部分基层神经科医生及多数非神经科医生对帕金森病了解不多,一旦遇到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很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2005年,由北京协和医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张振馨教授牵头,北京、上海、西安三地专家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上海、西安三地帕金森病的平均诊断率仅为47.6%,平均治疗率仅为45.1%。在偏远地区及农村,帕金森病的误诊率更高。临床上,因脖子硬、手臂僵、动作慢、易跌倒等症状去医院就诊,结果被误诊为颈椎病、肩周炎,骨质疏松,甚至脑血管病的帕金森病患者不在少数。我曾经接诊过一名帕金森病患者,他最初的症状是上臂有点僵硬、脖子有点不舒服。他以为自己患了颈椎病,便去骨科就诊。骨科医生让他拍了张颈椎x线片,发现其颈椎有退行性改变,便诊断他患了颈椎病,按颈椎病给他治疗,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有反应迟钝、走路不稳,容易摔跤等症状。在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前,她曾去多家医院就诊,医生给出的诊断五花八门,如骨质疏松症、腔隙性脑梗死,骨关节病等,药吃了不少,症状却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为规范帕金森病的治疗,提高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及漏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学组制定了《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一版),并于2009年进行了修订;2009年,学组启动了一项名为“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万里行”活动,在全国40个城市陆续开展面对神经内科医生及相关学科医生的继续教育活动,以提高临床医生(包括非神经科医生)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和鉴别诊断能力。与过去相比,临床医生对帕金森病的认知程度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一旦遇到疑似帕金森病者,一般都会建议其去神经内科就诊,误诊、漏诊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善。
  
  3 早期诊断方法研发加速
  
  目前,由于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均仅能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无法阻止病情进展,也无法治愈疾病。同时,由于人们对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知之甚少,故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措施被证实可以有效预防帕金森病的发生。因此,对帕金森病患者而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过去,诊断帕金森病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特别是“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动作迟缓等。然而,当患者出现这些运动症状时,病变已不是早期阶段。
  近年来,各国科研人员都在大力研究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如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PET、SPECT、超声等)、帕金森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等,以便发现更早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目前,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显像)已被部分大医院用于帕金森病的诊断,其临床价值已初步显现。一般地说,若影像学检查发现脑部,特别是中脑部位有异常信号或异常代谢的表现,常提示帕金森病可能。同时,帕金森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2011年,由首都医科大学王晓民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我科参与的“973计划”项目《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的基础研究》已正式立项。将在今后五年中更深入地研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寻找生物标志物和新的药物作用靶点,推动帕金森病防治干预新措施的建立。
  
  4 “非运动症状”备受关注
  
  近年来,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备受医学界关注。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不仅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及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还存在精神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非运动性症状(NMS),如便秘、抑郁、嗅觉减退,失眠等。200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在全国14个城市、19所医院进行的一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10.1%的患者伴有抑郁症,45.5%的患者伴有抑郁情绪。帕金森病患者年龄越大,接受治疗时间越长,其运动情况和情感状况越差。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加重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若能在控制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同时,积极治疗其伴随的非运动症状。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研究还发现,在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出现之前,非运动症状就已存在,非运动症状对早期发现帕金森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的基础研究》的子项目,我科已于近期启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发生机制和早期临床预警指标的研究”,计划用5年时间,总结出各种非运动症状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分布频率,以及这些非运动症状对预测帕金森病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期建立有助于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综合指标体系。简而言之,就是观察有睡眠障碍、抑郁、便秘、嗅觉减退等症状的老年人,将来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是多少;同时有上述两个症状的,将来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又是多少;同时有三个症状的,将来发生帕金森病的风险是不是更高等。当然,大家也不必过分紧张,有便秘,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等问题并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发生帕金森病。
  
  5 神经保护性治疗成热点
  
  近年来,被认为具有一定的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症状作用的神经保护性药物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原则上,一旦被确诊为帕金森病,就应及早接受保护性治疗。目前临床常用的保护性药物是单胺氧化酶B型(MAO-B)抑制剂。有报道称,应用该类药物可延缓疾病发展(约9个月),推迟左旋多巴使用的时间。此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大剂量辅酶Q10也可能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其疗效需进一步证实。
  
  6 症状性治疗更注重“长远利益”
  
  当被确诊为帕金森病以后,患者应立即接受正规治疗,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康复治疗(加强运动,如游泳、打太极拳等)、药物治疗(如神经保护性药物、症状控制性药物)和心理治疗等。由于目前所有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段均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更无法治愈疾病,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更加注重“长远利益”,在“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疗效”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副作用和并发症的发生。
  一般地说,若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不严重,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应尽量推迟服用症状性治疗药物的时间。若症状比较严重,已影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时,则应当及时服用症状控制性药物。药物治疗均应从小剂量开始,以后逐渐加量,直至达到适宜剂量(疗效满意且不出现副作用)维持治疗。为避免长期服用左旋多巴容易导致的药效减退问题,以及剂末恶化、“开一关”现象等运动并发症的发生,65岁以下不伴智能减退的患者宜选择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作为控制症状的首选药物。这类药半衰期长,作用稳定、持续,能避免对多巴胺受体产生“脉冲”样刺激,可预防或减少运动并发症的发生。65岁以上或伴智能减退的患者宜将复方左旋多巴作为控制症状的首选药物,通过直接补充体内缺乏的多巴胺,尽快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药物治疗有效,目前药物疗效明显减退,同时出现异动症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可以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系统”(DBS)等。与药物治疗一样,手术治疗也只能改善症状,无法根治疾病,患者在手术以后仍需服用药物,但可减少药物剂量。需要强调的是,手术治疗仅适用于目前药物疗效明显减退但仍然有效的患者,药物已完全失效者,手术治疗的意义不大。
其他文献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在地铁里,打扮时尚的青年戴着耳机旁若无人地听着音乐,坐在旁边的你都可以感受到强烈的节奏;在开车时,司机借助耳机和朋友电话聊天;在校园里,学生跟着复读机大声地朗读英语;在广场上,一个小姑娘哭得梨花带雨,原来她正听着一部有声言情小说……  数字播放器正越来越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大喊一声:“小心!你身边隐藏着一个无形的听力杀手!”你是不是觉得他在危言耸听?研究
关键词:药物 夏天 饮料 唐跃年 配伍禁忌     生活实例  8岁的小丰因感冒发热,在医院看病配了药。回家后,小丰嚷着口渴,要喝鲜澄汁,小保姆便从冰柜里拿出一瓶鲜澄汁递给小丰,同时又把刚配的药让小丰随鲜澄汁一起服下。小丰妈妈下班回家,得知小丰是用鲜澄汁送服的退热药片,感到这样服药似乎有问题,便来电向我询问。其实,这种做法比较常见,但它是错误的。  盛夏酷暑,大多数人都喜欢喝点饮料,消暑解渴,补充
都市白领张小姐,觉得自己需要更苗条一些才好看,于是采用了如今较为时尚的素食减肥法,每日只吃蔬菜、水果和少量主食(米、面、蛋糕),不沾荤腥。5个月后,张小姐成功减肥5千克,这让她欣喜不已。不过,在享“瘦”之余,她发现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体质似乎变差了,感冒迁延不愈,月经也不准时了;情绪也有些不稳定,脾气急躁,工作效率降低。张小姐心想:难道这些都是素食减肥惹的祸?    素食减肥是把双刃剑   目前
在日常生活中,因进食不慎而被鱼刺、骨头梗入食管者并不少见。在节假日期间,此类“异物梗喉”事件尤为多见。聚会吃饭时,人们常谈笑风生,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食物未经仔细咀嚼便匆匆咽下,非常容易发生食管异物老年人咀嚼功能较差,口内感觉欠灵敏,也易误吞异物。一边口含食物,一边追逐嬉闹,是小儿发生食管异物的常见病因。前不久,我院收治了一名52岁的男病人。他一周前在家吃鸡时,不慎将鸡骨吞了下去,梗在咽喉部。他赶
生活实例  小胖是被抬着进的医院,他妈妈含着眼泪焦急地扶在担架旁边。小胖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情绪低落,整日在家上网,足不出户,以致身体越发肥胖,小小年纪,体重已飙升到150公斤。因为肥胖严重,影响到肺通气功能,最近感冒后,出现了呼吸困难,被送到医院治疗。小胖妈妈怎么也想不明白,儿子吃肉并不多,怎么会“胖”成这个样子?医生询问后得知,小胖从小就非常喜欢喝饮料,上学后他不肯喝学校免费提供的开水,每
关于高血压患者如何饮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多喝水能稀释血压,降低血黏度;冲淡体内盐分,饮食上就不用限盐了,故喝水多多益善。另一些人认为,多喝水会使血液扩容,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肾功能不好,多喝水会加重肾脏负担;还会使血药浓度降低,降压药药效变差等,故对喝水很谨慎。    每天8杯水,也适用于高血压患者    正常人的血压是相当稳定的,当各种原因引起血压升高或降低时,机体能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将血压恢
因病长期卧床的患者,便秘发生率很高。我们采用玄明粉脐部贴敷的方法治疗,效果良好。   方法:患者平卧,用温水清洗脐部待干,取玄明粉10~20克,直接敷于脐部,可外贴胶布等固定。72小时后去除,清洁脐部。   大多数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后肛门大量排气,24~72小时内排便。   中医学认为,脐为神阙,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且通过任脉与五脏六腑相联系。在胚胎发育中,脐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
杨秉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     现在,社会上流行一种说法:喝酒少一点不要紧,会有利于健康,尤其是红葡萄酒。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首先,不论何种酒,只要称之为酒,其中必定含有酒精,包括白酒、啤酒、红葡萄酒等。酒精即乙醇。乙醇进入人体之后在肝脏中变为乙醛,乙醛对
周末的上午阳光明媚,我独自在小区散步。草地上,一个女孩正在用报纸捡起宠物狗的排泄物,准备丢弃到垃圾箱内。看着这一幕,我不禁想到了上个月在我科治疗的一个女孩……正是由于饲养宠物,年轻的她失去了自己的半个肝脏。    上月初,一位26岁的女孩因上腹部胀痛不适一月来我院就诊。花样年纪的她,脸色却显得有些萎黄,左手捂着上腹部,表情比较痛苦。  检查中,我触摸到她的肝脏,感到有着明显的肿大和囊性感。凭着职业
尽管非处方药不需要医生处方就可以买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绝对安全的。做一做下面的测试题,看自己对非处方药到底了解多少,会不会正确使用非处方药。  1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区别在哪里?  A 处方药含有更多的活性成分 B 处方药不含有染色剂或防腐剂 C 处方药在没有医生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使用是不安全的 D 处方药可有一定毒性  2 在选用非处方药自我治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A 要仔细诊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