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华区坚定贯彻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战略部署,秉持全域化党建理念、人本化思维和商业化逻辑,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深入探索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的有效路径,奋力推动“生产”为主的传统老工业区向“宜居”为本的现代化城区转型。
打造“全域化党建”,汇聚社区发展治理“向心力”
探索构建“1+4+3”党建工作体系,以党组织为纽带统筹资源、凝聚群众、共建共享,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社区发展治理全过程。
一是做强“一个支撑”,强化政治领导。抓牢抓实“基层组织体系”这个“根本支撑”,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区域化“大党建”增强资源整合能力,组织435个驻区单位和党组织结对共建,签订协议500余项,吸纳社区兼职委员260余名;坚持用网格化“微党建”下沉延伸党的触角,优化社区党委(总支)—网格党支部—院落党小组—楼栋党员骨干工作链条,将辖区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纳入855个网格管理,促进党组织政治功能更加凸显、引领服务更加精准。
二是突出“四个重点”,强化政治动员。围绕自治组织、居民自组织、小区业委会和物业、社区规划众创组四个重点,推动各类组织和各方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以事聚人、聚人成事。刚性落实自治组织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成立民间自组织200余个,举办“公益集市”“跳蚤市场”等活动400余场,单建小区党组织67个、联合建立132个,选派60余名党员骨干担任业委会、专委会成员,全国首创社区规划居民众创组,集聚社区能人贤士1386人参与社区更新。
三是健全“三个机制”,强化示范引领。坚持在党员示范带动上下实功、见真招,做实“党员义工、‘红色先锋’评选、党代表联系服务”三个机制,全面推行1名党员义工定点1个社区,每年志愿服务不低于12次的“1112”机制,持续利用“红色先锋”选树先进典型,组织261名党代表直接挂点联系服务社区,示范带动党员群众当先锋、创佳绩。
堅持“人本化思维”,激发社区发展治理“源动力”
牢固树立“城市的核心是人”理念,以“人本化思维”精准对接并满足群众多元需求,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舒心、美好。
一是着力推动服务便利化。打造“家门口”党建服务体系,完成首批22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优化提升,创新推出“市民驿站·支付通”便民服务平台,引入盒马鲜生、京东七鲜等新零售服务业态,研发青龙街道“滨海家园”院落自治服务互动系统、双桥子“邻里守望”服务系统,积极构建覆盖全面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
二是着力推动服务集成化。强化党组织对资源激活、要素配置的政治引领和凝聚功能,按照“集成开发、片区打造”理念,高品质打造和美、致强等社区综合体,集成党群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商业购物等功能,汇聚7大类100余项生活性服务资源,让社区成为居民的“会客厅”“休闲站”。
三是着力推动服务精准化。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中的聚合链接功能,引入160余家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开展专业服务,与城市之窗文化、爱有戏等社会企业深度合作,链接顾连康复、开心麻花等优质资源,不断推出满足市民多层次需求的服务“套餐”。携手中山大学专业团队,从居民感受出发构建“美好社区”评价指数体系,量化群众需求、反馈群众意见,让工作有方向、服务有标准。
秉持“商业化逻辑”,增强社区发展治理“续航力”
按照“政府主导、商业化逻辑、市场主体”思路,创新推动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
一是推行“党组织+社会企业”运营模式。在和美社区率先探索社区综合体商业化运营模式,成立由13名街道干部、社区“两委”、服务机构代表等组成的综合体运营管委会,负责重大事项决策和监督考评;引入枢纽型社会企业“创女时代”对综合体进行整体运营,企业盈利反哺社区发展基金,实现党建引领社区服务内生型更新、可持续提供的良性循环。
二是构建“政治引领+服务孵化”培育平台。探索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双孵化”机制,推行“公益+低偿+有偿”方式,引导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深度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强化党委、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扶持、服务和监督,构建一个扶持政策、一支专项基金、一个区级孵化平台、N个社区孵化站“1+1+1+N”孵化培育体系,创设圆梦社会企业孵化平台,建成全市首个社区社会企业服务站,4家社会企业通过专业认证。
三是创新“组织引领+市场逻辑”保障机制。强化政府财政资金的政治属性,设立社区发展治理专项保障资金,建立优质项目奖励机制,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让群众在享受服务和资源的同时明白惠从何来、恩向谁报。做实社区发展治理基金会,指导街道成立社区基金25支,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发展治理“总盘子”,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通过公益、自治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成华区将聚焦群众新期待、聚力城市新发展,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现代治理体系,纵深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奋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
打造“全域化党建”,汇聚社区发展治理“向心力”
探索构建“1+4+3”党建工作体系,以党组织为纽带统筹资源、凝聚群众、共建共享,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社区发展治理全过程。
一是做强“一个支撑”,强化政治领导。抓牢抓实“基层组织体系”这个“根本支撑”,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区域化“大党建”增强资源整合能力,组织435个驻区单位和党组织结对共建,签订协议500余项,吸纳社区兼职委员260余名;坚持用网格化“微党建”下沉延伸党的触角,优化社区党委(总支)—网格党支部—院落党小组—楼栋党员骨干工作链条,将辖区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纳入855个网格管理,促进党组织政治功能更加凸显、引领服务更加精准。
二是突出“四个重点”,强化政治动员。围绕自治组织、居民自组织、小区业委会和物业、社区规划众创组四个重点,推动各类组织和各方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以事聚人、聚人成事。刚性落实自治组织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成立民间自组织200余个,举办“公益集市”“跳蚤市场”等活动400余场,单建小区党组织67个、联合建立132个,选派60余名党员骨干担任业委会、专委会成员,全国首创社区规划居民众创组,集聚社区能人贤士1386人参与社区更新。
三是健全“三个机制”,强化示范引领。坚持在党员示范带动上下实功、见真招,做实“党员义工、‘红色先锋’评选、党代表联系服务”三个机制,全面推行1名党员义工定点1个社区,每年志愿服务不低于12次的“1112”机制,持续利用“红色先锋”选树先进典型,组织261名党代表直接挂点联系服务社区,示范带动党员群众当先锋、创佳绩。
堅持“人本化思维”,激发社区发展治理“源动力”
牢固树立“城市的核心是人”理念,以“人本化思维”精准对接并满足群众多元需求,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舒心、美好。
一是着力推动服务便利化。打造“家门口”党建服务体系,完成首批22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优化提升,创新推出“市民驿站·支付通”便民服务平台,引入盒马鲜生、京东七鲜等新零售服务业态,研发青龙街道“滨海家园”院落自治服务互动系统、双桥子“邻里守望”服务系统,积极构建覆盖全面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
二是着力推动服务集成化。强化党组织对资源激活、要素配置的政治引领和凝聚功能,按照“集成开发、片区打造”理念,高品质打造和美、致强等社区综合体,集成党群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商业购物等功能,汇聚7大类100余项生活性服务资源,让社区成为居民的“会客厅”“休闲站”。
三是着力推动服务精准化。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中的聚合链接功能,引入160余家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开展专业服务,与城市之窗文化、爱有戏等社会企业深度合作,链接顾连康复、开心麻花等优质资源,不断推出满足市民多层次需求的服务“套餐”。携手中山大学专业团队,从居民感受出发构建“美好社区”评价指数体系,量化群众需求、反馈群众意见,让工作有方向、服务有标准。
秉持“商业化逻辑”,增强社区发展治理“续航力”
按照“政府主导、商业化逻辑、市场主体”思路,创新推动党建引领社区发展治理。
一是推行“党组织+社会企业”运营模式。在和美社区率先探索社区综合体商业化运营模式,成立由13名街道干部、社区“两委”、服务机构代表等组成的综合体运营管委会,负责重大事项决策和监督考评;引入枢纽型社会企业“创女时代”对综合体进行整体运营,企业盈利反哺社区发展基金,实现党建引领社区服务内生型更新、可持续提供的良性循环。
二是构建“政治引领+服务孵化”培育平台。探索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双孵化”机制,推行“公益+低偿+有偿”方式,引导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深度参与社区发展治理。强化党委、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扶持、服务和监督,构建一个扶持政策、一支专项基金、一个区级孵化平台、N个社区孵化站“1+1+1+N”孵化培育体系,创设圆梦社会企业孵化平台,建成全市首个社区社会企业服务站,4家社会企业通过专业认证。
三是创新“组织引领+市场逻辑”保障机制。强化政府财政资金的政治属性,设立社区发展治理专项保障资金,建立优质项目奖励机制,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到位,让群众在享受服务和资源的同时明白惠从何来、恩向谁报。做实社区发展治理基金会,指导街道成立社区基金25支,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发展治理“总盘子”,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通过公益、自治等方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一步,成华区将聚焦群众新期待、聚力城市新发展,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现代治理体系,纵深推进社区发展治理,奋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