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视野下,生态补偿概念辨析

来源 :中国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ccxx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补偿作为一个恢复、维持、发展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手段已成为法学界的研究热潮。但是生态补偿仍然没有在我国形成完善的制度,甚至关于生态补偿概念的观点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文章从不同学科对生态补偿的不同概念入手,着重分析环境法学界对生态补偿概念观点的异同,对环境法视野下的生态补偿概念的理论基础、含义及补偿范围的界定作了试探性的分析。
  关键字:生态;生态补偿;生态损害
  
  “生态补偿”理解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其称谓也多种多样,如:生态效益补偿、生态服务功能补偿、生态恢复、环境服务付费等等。生态补偿的概念是建立生态补偿体系的重要基础,因此对生态补偿概念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显得更为重要。环境法学意义上生态补偿概念界定的出发点是维护生态平衡,落脚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以法律手段实现生态平衡、资源可持续利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概念
  
  经济学强调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通常以成本、收益、效率为原则来规范生态补偿,其构建的生态补偿概念主要以生态价值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为理论基础。
  1、生态价值理论。价值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所谓生态价值就是指生态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功能。正如有的学者分析:自然资源作为自然力存在是无价值的,但人类为了保持经济社会长期的稳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再生产投入的劳动,进行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使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结合起来。于是整个现存的、有用的、稀缺的自然资源都表现为一定的价值,其价值量的大小就是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过程中,在环境资源保护过程中,人类所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但生态所具有的这些价值因生态系统受到不断的破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其全部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生态价值理论应运而生,即生态资源通过市场途径保值增值,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2、公共物品理论。根据萨缪尔森对公共物品的定义——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这种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生态资源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正是基于生态资源的这种属性。英国生态学家加里特?哈丁提出“公地悲剧”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哥顿在分析公海中过度捕鱼现象时提出的“公海悲剧”。这必将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是缺少一种有效的方式去限制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的行为,更进一步说是缺少某种机制来遏制悲剧的发生。
  3、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环境资源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主要反应在两方面:一是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所形成的外部成本;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外部效益。由于这些成本或效益在生产或经营活动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而导致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没有得到应该有的惩罚,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的生态效益被他人无偿享有。庇古认为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与补贴等经济干预手段使外部性“内部化“,而构建这种外部性内部化的制度就是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核心目标。[2]
  基于以上三种理论,经济学上多从经济效益最大化出发,以庇古税理论或科斯定理来定义生态补偿,认为“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补偿),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题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3]
  
  二、环境法学视野下的“生态补偿”概念主要观点分析
  
  作为一个环境法学概念,“生态补偿”的定义至今尚未统一,目前具有代表性和具有影响力的有关生态补偿概念的主要观点如下:
  1、吕忠梅教授认为,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生态补偿进行理解。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壞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生态补偿还应该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以及为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进行科研、教育费用的支出。[4]
  2、杨娟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所谓生态补偿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维持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永续支持能力,针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行为,从而起到维持、增进生态环境容量或者抑制、延缓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过程的作用,以及对生态建设作出贡献者和由于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利益受到损失者所给予的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等行为,其实质是通过补偿制度的设计,达到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协调、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永续发展。
  3、曹明德教授认为:生态补偿是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益者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者支付费用。[5]
  4、李爱年教授认为:生态效益补偿是指为实现调节性生态功能的持续供给和社会公平,国家对致使调节性生态功能减损的自然资源特定开发利用者收费(税)以及对调节性生态功能的有意提供者、特别牺牲者的经济和非经济形式的回报和弥补的法律形式为。
  以上关于生态补偿的概念看似纷繁,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生态补偿做了不同的定义。对以上几种生态补偿概念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前两种概念把补偿行为与经济补偿都涵盖在其中,更准确地说是生态补偿的对象不仅仅是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本身,还包括了利益受到破坏者和生态建设者。而后两种观点则更侧重于经济性的补偿。首先曹教授在给出的生态补偿概念时指出:这样定义生态补偿是与国际上的“生态服务付费”定义相一致,有利于国际交流。但“生态服务付费”主要是建立在庇古税理论和科斯定理的基础之上,崇尚市场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才可以对生态资源进行利用;其次,李教授在其著作《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中指出:“补偿对象不是环境而是相关的利益主体”,认为法律不能调整人与物的关系,有些表面上看上去是人与物的关系,但是实质上仍然是人与人的关系。[6]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差异在于生态补偿的对象能否包含生态系统本身。这种差异的理论基础集中体现在环境法能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调整,一般是指主体为了达到特定目的,通过特定手段(包括工具、方法、措施、途径等)去影响、改变、协调特定对象(包括特定状态、关系、事项、工作、秩序等)的活动。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是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包括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所发生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个方面。[7]在生态补偿体系中,仅将人对人的补偿纳入其范围,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生态保护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关于生态补偿的框架尚未建立,我们应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力争使我国的生态补偿不仅能适应当前的国情,具有可实践性,还要有适当的超前性,以适应新的必然的发展要求。我们本来没有理论,只不过因为能够解决问题,大家都公认和接受一种制度逻辑,后来慢慢就成了理论。[8]调整论就是一种能解决问题的需要公认和接受的理论,它能够为生态补偿概念的分类提供理论支撑,使之清晰而又明确。
  
  三、环境法视野下的生态补偿概念的含义及其范围限定
  
  从以上关于生态补偿概念的分析,其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补偿的目的是通过维护、恢复、生态系统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2、对物(生态系统)的直接补偿,表现为人与生态的关系,如植树造林、增殖放流等;3、对人(在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过程中利益受到损失的人和在维护生态系统中作出贡献的人)的补偿,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科恩在《美国社会学评论》中指出:“任何一个理论都必须具备相应的限定条件……一个理论定律的限定条件越窄、越严格,则越难以被证伪”。虽然生态补偿可以解决许多目前有关法律法规解决不了的问题,但它仍然具有其适用的范围,只有在一定得范围内,才能发挥它的有利作用。人们在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生态破坏,根据是否以生态环境为媒介的标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以生态环境为媒介,直接造成生态环境的損害,如过度捕捞导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另一类是必然以生态环境为媒介,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的损害同时也存在其它侵害行为,如环境民事侵权行为,不仅对物的所有权、使用权产生了侵害,同时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正如有学者指出:这两类损害可能同时发生,也可能仅出现前一类损害而尚未造成有一类损害。因为生态补偿的对象不仅是人也可以是生态本身,前一类的生态破坏必然适用生态补偿,而后一类中只有造成生态损害的那部分适用生态补偿。例如2002年“塔斯曼海”油轮油污损害赔偿一案中,原告天津市海洋局要求法院判令被告赔偿:海洋环境容量损失费、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费、海洋沉积物恢复费用等用于因此次油污事件造成的海洋生态的补偿。[9]虽然一审法院并未全部支持原告的诉请,但这却是要求“生态补偿”的先例,对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相关利益人利益无疑是一有益的探索。
  综上,本文以生态补偿的对象为出发点,认为生态补偿是指在利用、开发、保护、管理改善环境资源等一系列活动中,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和对生态建设作出贡献者以及由于环境保护和利用资源而利益受到损失者给与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可持续。
  
  参考文献:
  [1]钱阔,陈绍志.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62-63.
  [2]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毛显强,钟瑜,张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38.
  [4]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55.
   [5]曹明德著.生态法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2.
  [6]参见李爱年.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49.
  [7]参见蔡守秋.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陈瑞华.论法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9.23.
  [9]参见竺效.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6.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对构建财务信息失真监控机制的必要性、受制因素及基本框架提出了设想。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失真;监控机制;设想    财务信息失真是当前制约财务正规化建设的主要原因,必须建立及时、有效、全面、连续的监控机制,实现财务活动的良性运行。    一、构建监控机制的必要及利导因素分析    财务信息失真监控是指在财务管理内部设置的业务监督与控制即时跟踪机制。设置这一机制的目的是为了防范财
期刊
摘 要: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的思想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对反腐倡廉思想的阐述表明,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发展和创新反腐倡廉理论的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发展,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条战略地位不断加强、主要内容不断充实、中国特色反腐倡廉思想不断深化的发展之路。因此深入学习历届党代会中关于我党对反腐倡廉思想的认识,对于
期刊
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是2004年底的全国检察长会议作出的一项重大科学决策。近年来,省院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围绕加强全省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全省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院的法律监督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检察权的不断强化,新的形势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基层院法律监督能力建设将是检察机关永恒不变的
期刊
突发事件(emergency)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检察技术部门处理人身伤亡突发事件中的突发事件是指执法部门在执法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亡事件,主要包括公安机关在抓捕、审讯过程中发生犯罪嫌疑人死亡及对监管场所在押人死亡原因有争议或非正常死亡的案件。  2007年11月1日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
期刊
摘 要:职高学生基础薄弱,理解接受能力低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采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授课进度、作业布置、资料采用、考试试卷等,要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因材施教”的原则,本文试图探讨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数学教学方法。  关键词:职高数学;教学方法    一、职高学生的特点分析    职业高中学生是未能升入重点和普通高中而就读于职业高中的学生,以下简称职高生。多数职高生是初中升高中的成绩居于中
期刊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任务。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是为检察机关的各项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的一个重要岗位,而司法警察工作的性质和职责决定了其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笔者结合《检察纪律必读》的要求和司法警察工作的特点,试就对加强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职业道德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司法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由于一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关系,
期刊
任何法律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必须直面所处的时代,任何法治路径的探索和延展都必须立意于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一些困难——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
期刊
随着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三级检察专线网络为依托,各级检察机关普遍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办案、网上绩效考核和网上事务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各项业务工作实行严格的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检察工作的现代化程度大为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基层检察机关的容灾体系还不健全,信息系统的运行保障还不完善,制约了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容灾的概念    容灾,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指对灾难的容忍,从计算
期刊
城市土地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载体,是城市功能发挥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变得更加稀缺。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严格土地管理的决策,通过集中储备土地,严把用地供应闸门,控制供地总量,充分发挥经营性用地对房地产市场的杠杆调节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推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以来,在出让经营性用地使用权过程中
期刊
摘 要:很多化学教师认为,初中化学绪言课基本不涉及化学知识点,对提高学生化学考试成绩或化学能力水平毫无关系,因而对这堂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初中化学绪言课,是学生开始系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第一课的成功与否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好化学的关键一环。因此,化学绪言课对初中生学好化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知识点;提高;重视程度;第一课;兴趣;关键    上好绪言课,就是要激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