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深部电刺激脉冲发生器更换手术的并发症分析

来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p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脑深部电刺激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更换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其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手段。

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12年至2016年为211例患者行285次IPG更换术,其中帕金森病患者178例,肌张力障碍患者29例,抽动症患者3例,特发性震颤患者1例;美敦力自身产品更换179例,美敦力产品更换为国产起搏器品驰和景昱分别为25例和7例,手术中有36例患者同期进行延伸导线更换。

结果

211例患者均在局麻或全麻下顺利完成IPG更换术,术后多数患者继续应用术前的刺激参数,少数患者比术前调低0.1 V。术后随访1~6年,211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手术操作和硬件相关并发症15例:其中囊袋出血6例,植入IPG部位皮肤磨损2例,排异1例,转换接头断裂3例,脑深部电刺激系统电阻异常3例,未发生感染病例。26例患者因更换的新IPG具备交叉脉冲功能,疗效较术前显著改善。

结论

IPG更换术是一种安全的外科手术,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严格精细的术中操作和正确的术后处理可有效减少和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嗅觉评估联合经颅黑质超声检查在帕金森病(PD)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PD患者30例(PD组)和嗅觉正常的门诊体检老年人30例(对照组)。采用嗅觉评估工具16种气味识别(SS-16)试验进行嗅觉评估,采用经颅黑质超声(TCS)检测2组成员中脑部位黑质回声情况。计算嗅觉评估、经颅黑质超声及两者联合诊断P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颅内疾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治疗的7例颅内疾病患者的诊治过程,病种包括脑出血、中央区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垂体瘤、齿状突畸形、脊索瘤和动脉瘤。术前获取7例患者头颅CT/MRI资料,应用MIMICS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并借助3D打印机打印出病灶模型,借助实体模型模拟手术、制定手术方案。结果所有患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反常性脑疝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山西大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4月至2017年7月诊治的12例反常性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体位调节、容量补充及颅骨修补等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例反常性脑疝患者中9例发生于术后2周内,2例发生于术后2周~1月,1例发生于术后2个月,其中8例发生术区皮瓣塌陷下沉。12例患者接受体位调节、控制脑脊液流失、补液扩容等综合治疗
目的比较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与桥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机械取栓的146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直接机械取栓85例、行桥接治疗61例,比较直接机械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患者基线资料、诊治情况、并发症和临床预后等的差异。结果直接机械取栓组和桥接治疗组的年龄、性别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目的评估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EP)以及脑电图(EEG)单独监测及联合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预防脑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自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行CEA的62例患者。所有患者术中均行MEP、SEP、EEG检查,将患者SEP、MEP波幅降低>50%、潜伏期延迟>10%,或EEG的频率改变超过50%定义为预警标准。分别对3种检查模式单
帕金森病与脑小血管病均为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二者虽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但在发病机制上存在许多共性,例如炎症反应,既是帕金森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也参与了脑小血管病发病过程。脑小血管病可因炎症反应产生或加速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进而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本文现从炎症反应的角度出发,综述帕金森病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姜黄素是否通过激活自噬保护帕金森病(PD)多巴胺能(DA)神经元及其激活自噬的具体机制。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四氢吡啶离子(MPP+)处理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建立PD细胞模型;同时采用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MPTP)腹腔注射C57BL/6雄性小鼠建立PD动物模型;细胞及小鼠分别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姜黄素+3-MA组、3-MA组。
端粒损耗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与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端粒酶不仅具有经典的延长端粒的作用,近些年还发现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端粒与端粒酶将有望成为预防、延缓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重要的新靶点,并将为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治疗策略。本文就端粒与端粒酶在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1)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及附属白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为病例组,同期行DSA检查提示颅内外血管无明显异常的患者31例为对照组。由神经专科医师在入院时及第21天时对病例组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在第90天行改良Rankin量表(mRS)
目的探讨脑震荡后综合征(PCS)患者注意网络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接与因果连接的改变,从脑网络角度评价PCS患者注意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选择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门诊收治的轻度颅脑损伤患者23例为试验组,同期招募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试验组相匹配的正常被试21例为对照组。采集2组被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运用独立成分分析(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