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报道中内容呈现与公众情感的实证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s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以澎湃新聞中校园欺凌议题的内容呈现为例,探究媒体报道内容的侧重视角,并选取其中的热门报道对用户评论进行情感分析。对比分析出媒体报道与用户偏好的内容差异,结合报道现状,尝试为日后媒体报道校园欺凌议题提供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  校园欺凌;内容呈现;情感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09-0014-03
  1  校园欺凌与媒体力量
  1.1  作为社会问题的校园欺凌现象
  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2019年10月上映的电影《少年的你》更是掀起校园欺凌问题的舆论热议,校园欺凌话题在社交平台上被关注并放大到现实社会
  中[1]。随着公众对校园欺凌现象认知的深化,这一藏匿于青少年群体中的校园问题被不断暴露出来,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难题[2]。先前有研究认为校园欺凌是社会现象,应着手从社会整体系统中解决问题[3]。因此,校园欺凌的干预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还需要全社会上下的共同努力。
  1.2  校园欺凌问题中媒体的力量
  普通公众通常难以直接接触到校园欺凌问题,公众需要借助媒体报道了解欺凌事实,新闻媒体如何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报道内容及视角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体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对公众产生影响,在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上具有推动力量,因而报道不能局限在呈现真相层面,而是要选择多样化的议题和角度,引导社会广泛关注,从而寻求差异化的解决方法[4]。青少年普遍认为当前媒体报道没有真实反映校园欺凌问题,但同时青少年信任媒体与舆论的力量,渴望媒体能够在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方面有所作为[5]。这就要求新闻媒体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寻找独特视角向公众呈现校园欺凌现象,使得社会公众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这一困扰青少年成长的问题,推动校园欺凌问题的预防及解决。
  2  校园欺凌报道实证研究过程与结果
  本研究以“校园霸凌”“校园欺凌”为关键词在澎湃新闻中进行搜索,截至2019年12月18日,获取到校园欺凌话题新闻448篇。首先,对新闻标题进行词频统计;接着,对每条新闻逐一进行文本分析,将所有新闻报道归纳为八个大类;最后,对评论数超过1 000的新闻报道进行用户评论的情感分析。旨在探究校园欺凌话题的新闻报道内容呈现与用户内容偏好层面的差异,以及用户对于不同类别内容的情感差异。
  2.1  标题分析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标题具有高度概括的功能,突显了整篇新闻的核心内容,反映了一篇新闻的总体趋势,直观清晰的表达了文章主旨。标题分析对448条新闻标题使用jieba分词库进行中文分词,wordcloud库生成词云图(图1),并且提取排名前20的词语进行词频统计(图2)。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在排名前20位高频词汇中,除了“校园”“霸凌”“欺凌”“少年”“未成年人”等常规词汇以外,“女生”“女孩”也属于报道标题的高频词汇。这意味着校园欺凌报道对女性欺凌问题有所侧重,说明校园中性别欺凌的形式突出。然而在女性欺凌报道标题中,或是作者带有主观意识,或是过度追求眼球效应,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露骨词汇,例如《福建一技师学院女生遭5名同学扒衣欺凌,人社厅约谈院方领导》《太原女大学生遭室友扒衣拍照,公安部:起侮辱性绰号也属欺凌》中出现的“扒衣”字样。
  2.2  议题分析
  议题分析对448篇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根据以往文献主题分类[6],结合报道实际内容总结归纳后,将所有新闻报道内容分为八大类(表1),并对报道逐一阅读进行归类。
  除去无关内容外,“对教育的反思与探讨”方面的内容报道最多,占比18.5%,这很可能是因为对教育反思的内容能够警示大众,新闻媒体集中对此类议题报道,从而更好地发挥传递社会规范的功能。其次是“校园欺凌的报道与通报”和“校园欺凌现象讨论”方面内容,各占14.3%。
  2.3  用户评论情感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在448篇报道中,有34篇报道评论数量超过1 000;在评论过千的报道中,有2篇是围绕“校园欺凌事件现状”描述,7篇为“对社会、学校方面的问责”报道,3篇为“对教育的反思与探讨”报道,3篇为“校园欺凌现象的讨论”层面,1篇为“其他”层面,18篇是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与通报”的内容,占比高达52.9%。
  这一现象与新闻媒体集中于“对教育的反思与探讨”报道存在偏差,说明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与通报”方面的报道议题占比不高,但是用户讨论热度却很高,比如《延庆教委通报欺凌事件:2人留校察看4人记过1人严重警告》一文引起了4万多条的讨论量,可见用户对欺凌事件直接报道的反映最为强烈。
  用户评论情感分析使用Python爬取34篇评论数量超过1 000的新闻报道用户评论,共爬取到16 900条评论。使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对用户评论进行正负向情感二分类分析(表2)。
  在不同类型的报道内容议题中,用户大多数呈现出负面情感。其中,“对社会、学校方面的问责”内容报道的负面情感占比最高,责任追究最能引起公众负面情绪的产生。大部分“对教育的反思与探讨”报道内容本身偏向理性,公众却表现出大量负面情绪,这可能是由于负面情绪相较于正面情绪的传播效果更强,公众在网络中偏向表达负面情绪。
  3  校园欺凌内容报道的启示与建议
  3.1  报道事实与挖掘深度相结合
  本研究通过对澎湃新闻中校园欺凌报道内容的实证分析,发现新闻媒体偏好报道教育反思方面的内容,注重思想层面的探讨,而公众对于校园欺凌事实的直观报道反应最为强烈。媒体与公众在内容偏好上存在差异。社会需要新闻媒体拓展对校园欺凌现象的报道深度,注重引发公众对家庭与学校教育失职、性格培养不到位、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的思考,重视宏观社会的道德构建;同时需要媒体揭露校园中的欺凌事件,适当迎合公众偏好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吸引公众进行社会讨论。在未来的报道中,媒体要多尝试将事实的直接报道与内容的深度挖掘结合起来,吸引公众注意力与引导舆论并行,在报道事实过程中适当增添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的讨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公众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在全社会营造出反对校园欺凌的环境。   3.2  加强后续追踪报道,合理引导公众情绪
  目前针对校园欺凌的报道表现出短期曝光的模式:媒体追逐热点事件,热度减退后不再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进程,针对事件的报道集中于几周之内,后续的跟踪报道不了了之,这种模式导致公众注意力难以得到维系,公众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忽视了给青少年身心带来的深层次伤害。加强事件后续追踪报道,例如欺凌者是否得到了教育与引导、受欺凌者是否得到了心理治疗、学校是否做出避免校园欺凌再次发生的举措、家庭教育情况是否得到改善等后续内容的报道,这有助于公众了解事态发展的进程与结果,深入而全面思考校园欺凌问题,也能避免公众过于情绪化的看待校园欺凌现象,合理引导公众情绪向更理智的方向发展。
  3.3  平衡报道尺度,注重人文关怀
  校园欺凌事件的报道具有特殊性,欺凌事件主体为未成年人,受害者经历的大肆传播与过度暴露会对其成长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出于对青少年的保护原则及人文关怀原则,新闻媒体报道时要对未成年人进行头像打码、声音变声、使用化名等处理,报道暴力血腥事件进行简单描述即可,规避因报道而造成二次伤害。媒体需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平衡报道尺度,避免出现性别偏见、强烈的主观意愿、血腥暴力画面等内容,防止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模仿欺凌行为,防止负面示范效应的发生。
  4  结语
  校园欺凌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它隐藏在校园中,需要新闻媒体有选择性的报道出来,挖掘话题深度,引导社会舆论。舆论引导对防治校园欺凌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这也正是媒體作为社会“瞭望者”的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董正浩.从《少年的你》看现实题材电影对网络舆论的影响[J].新媒体研究,2020,6(3):103-104.
  [2]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2):20-23.
  [3]杨岭,毕宪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社会防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7-12.
  [4]孙玮.风险社会中新闻媒介的社会角色——以福建南平校园暴力犯罪案的媒介表现为例[J].当代传播,2011(1):44-47.
  [5]关玮滢.校园欺凌事件中网络传播对于青少年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8.
  [6]高园好.校园暴力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9.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以《日食记》为例,通过案例研究法,试图探究美食类短视频以“食”为名背后的内容生产建构,进而试图分析美食类短视频未来发展可能。  关键词 美食类短视频;日食记;内容生产  根据第43次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相较于往年,短视频应用发展迅速,参与网民人数每年持续上涨,2019年有78.2%网民使用或参与短视频制作应用中[1]。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传播载体,依托移动社交平台与社交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典型的节目案例探讨融合传播环境中,自然科普类节目的创新手段、用户特点以及传播效果,为此类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正大综艺·动物来啦》;融合传播;内容为王;受众多元化  《动物世界》开播于1981年12月31日,是我国较早成功探索动物世界的自然科普类节目。随着时代发展,媒介融合传播手段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自然科普类节目也随之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创新改革,成为了一种较为成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为传统的旅游产品与用户需求提供多维体验的平台。文章选取平遥作为典型个案,聚焦平遥旅游传播现状,对马蜂窝点评以内容分析法进行旅游形象与游客感知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借势文化价值投射助推品牌形象传播、科技与场景“沉浸”强化旅游交互感知体验、塑造新媒体为载体的社群关系网络以及建立良性的对话传播与圈层扩散互动四个方面的传播策略,以期促进文化旅游目的地精准传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网
期刊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四川文理学院新媒体矩阵的粉丝数据、栏目推文数据、菜单访问数据的統计分析,总结目前新媒体矩阵作为高校网络育人的一个重要“微”场域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的优势及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提高高校新媒体育人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网络育人;运营数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016-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文理学院20
期刊
摘 要 在当下综艺市场中占据较大比重的音乐类综艺节目随着时间的推进渐渐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追求——力求营造虚假狂欢与渴望实现真实感染。文章通过对比《创作101》和《我是唱作人》两个典型音乐综艺文本,分析两种追求的差异性特征。  关键词 音乐类综艺;低碳美学;《创造101》;《我是唱作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6-0092-03  《我是唱作人
期刊
摘 要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实现创新,是谋求自身发展的长远之道。CCTV-1于2019年年初推出的融媒体节目《瞬间中国》围绕改革开放40年的大主题,独辟蹊径,以大格局和低姿态做出了一次电视融媒体演进的全新尝试。文章尝试从内容生产和传播路径两个方面解读《瞬间中国》的创新之法。  关键词 瞬间中国;电视节目;融媒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 社交媒体为游戏玩家提供了在网络上聚集的平台,二次元手游玩家在网络上聚集形成了二次元手游网络趣缘群体,其具有同辈群体的成员组成、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结构与身份认同带来强大凝聚力的特点。但在众声喧哗的社交媒体中,不同群体或圈层之间的摩擦极易引发非理性的集合行为。对此,应当加强趣缘群体自身稳定并引导其与其他圈层进行良性互动,营造天朗气清的互联网环境。  关键词 二次元手游;网络趣缘群体;集合行为 
期刊
摘 要 文章从叙事手法、纪录手法和机构的传播策略三个维度分析《但是还有书籍》中的出版从业者形象,阐释人物群像背后的审美价值和主题意蕴。以叙事手法和纪录手法为切入点,探讨文本内部展现的出版从业者形象,挖掘创作者为吸引目标受众所采取的有效策略。以机构的传播策略为视角,旨在展示新媒体平台下受众对出版从业者形象的积极反馈。  关键词 文化纪录片;出版从业者形象;《但是还有书籍》  中图分类号 G238 文
期刊
摘 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抖音短视频等移动App依据算法贴合了不同受众的使用习惯,用户量和活跃度不断增加,使其成为了备受青睐的新型传播平台。美景、美食、美人、方言等各种成为铭刻在地域文化的特色符号,依托着抖音记录城市,传播美好,塑造形象,成为城市传播的新型载体。文章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来重新理解并阐述南昌这座城市的传播路径,并通过再媒介化的理论展现媒介融合下短视频生产所带来的新的变化,为助力南昌
期刊
摘 要 媒体融合进入“下半场”,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最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媒体,要承担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使命。而打造现代传播体系和能力、重建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发展壮大县域新型主流媒体,是實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事业和产业建设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坚持事业和产业“两条腿”走路,既要守好新闻主业、又要拓展产业,并以产业反哺事业,为促进媒体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