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苏霍伊和米格针对出口的新机型花样翻新。直到最近俄空军才开始对自己的战斗机实施升级。但目前其仍只有不超过50架战斗机经过现代化改造,由于资金不足和人才流失,俄空军也总是为自用战斗机选择价格最低廉的升级方案。
冷战结束后,由于俄罗斯国力大为削弱,俄空军一直没有能力对已经服役的战斗机进行升级,这严重影响了部队作战能力的提高。直到最近几年,俄罗斯空军才实施了一些战斗机升级计划,但其现代化进程从整体看仍比较缓慢,苏-35和PAK-FA这类新式战斗机短时间内无法投入使用。目前俄空军只有不超过50架战斗机经过现代化改造,而且这一进程尚无加速的迹象。与此同时,在制定升级计划时,俄空军总是选择价格最为低廉的升级方案。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相当复杂。首先,俄空军虽不时高调宣称将实施战机升级计划,但真正用于升级的资金却捉襟见肘,现有经费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划拨到承包商账户上。其次,俄罗斯航空工业现状堪忧,多年的惨淡经营导致航空工业人才流失严重,大批中层技术骨干(35~40岁)转投其他行业。近年来,俄政府对航空工业的投资有所增加,大批旧的生产设备被淘汰,但新材料和最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仍依赖进口。制造商只有在完成海外订货时,才能生产出合乎质量标准的产品。
迎接PAK-FA首飞
苏霍伊早先曾宣布,第五代战斗机PAK-FA原型机将于2009年实现首飞。PAK-FA得到了国家财政的支持,但这并不能保证该型机能按苏霍伊承诺的时间准时首飞。在2008年10月的雅典防务展上,俄罗斯代表团主席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夫说:“(PAK-FA的)首飞将在两年内实现。”这似乎意味着其首飞时间将推迟至2010年。
无论PAK-FA何时首飞,它都要在许多年后才能进入俄空军服役。如果原型机能在2009~2010年开始试飞,它将使用过渡性质的发动机和航电系统。发动机制造商NPO-土星表示,PAK-FA的新一代发动机(原计划为AL-41)将在2015年投产。但实际上,目前PAK-FA发动机承包商还未最后敲定,发动机的研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上述时间能否实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也许令人意外的是,总是拖后腿的航电系统进展这次反而更快,至少承包商已经落实。拉明斯克航电系统设计局将负责设计计算机系统和座舱;Shl21雷达及其主动电扫相控阵雷达由提赫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院制造,目前正在对雷达的组件进行测试。
PAK-FA的武器系统发展交给战术导弹联合体负责。“第1阶段”导弹包括几种现有空空导弹的升级版:R-74M和R-77M。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的Kh-31AD和Kh-58Ushk空对面武器也属于“第1阶段”导弹。新一代武器系统现在还在设计中。
PAK-FA的早期型将在2015年投产,它使用苏-30的发动机、航电和武器系统。所谓“完整版”PAK-FA将在5年后问世。虽然进度已经一拖再拖,但也有好消息,俄罗斯下一代战斗机的首个海外用户已经确定。2007年10月17日,俄罗斯和印度签署了联合发展未来多用途战斗机(PMI)的合作协议。这种出口型战机将向印度和其他国家出售。
苏-27SM成为主力
俄罗斯已经开始对现役的苏-27进行现代化改造。2002年,由苏霍伊提出、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厂(KnAAPO)具体实施的苏-27SM,击败伊尔库特(IAPO)的苏-30N成为俄空军苏-27机群升级标准方案。苏-27SM应用了大量原本为苏-30MK2发展的技术,利用出口订单带来的丰厚利润,苏霍伊对苏-27升级做了大量研究,制造出不少新部件,使升级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苏-27SM上的Sh101V火控系统和N001V雷达是原先sh101和N001的升级版本。新的Baget-54中央计算机确保雷达在对付战斗机类目标的探测距离达130-140公里(原来为100公里),并具备在大机群中筛选目标、地图绘制等功能。与用于出口的N001VEP相比,N001V增加了几个作战模式,其中包括“远程探测”。2005年,一架机载雷达在“远程探测”模式下工作的苏-27SM发现了一架在220公里外飞行的米格-29。不过N001V的多目标拦截能力没有明显改善,苏-27SM只能同时攻击两个目标(出口型为1个)。
除新式雷达外,苏-27SM还装备了新的OLS-27M(52Sh)光电瞄准系统,它能探测到50公里(原为15公里)外以军用巡航推力飞行的飞机,如果目标打开加力,探测距离将增至90公里(原为50公里)。升级后的雷达可发射R-77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该导弹于1996年投产,但只供应出口市场,俄空军并未购买。苏-27SM还可使用换装了新导引头的R-77-1导弹(产品170-1),不过此型导弹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
苏-27SM最为重要的改进恐怕要算是具备了发射精确制导空地打击武器能力,这是原来的苏-27所不具有的。可供苏-27SM使用的武器包括:4枚Kh-31A/P反舰/反辐射导弹、4枚电视/激光制导Kh-29T/L导弹、4枚电视制导KAB-500Kr炸弹或1枚KAB-1500电视制导炸弹。不过据报道,现有的两个苏-27SM战斗机团还没有装备空地制导武器。
苏27SM座舱的整个前仪表板几乎被两个8×6英寸(20.32×15.24厘米)FI-10-6M显示器,和一个小型中央MFPI-6仪表显示器全部挤满,只剩下少量备用模拟式仪表。导航系统加装一台A737型GPS/格罗纳斯全球定位接收机。通讯电台被更新的R800L1/L2和R805K型取代。苏-27SM的飞控系统也有所改进,原来的苏-27只在纵向回路设置了一套后备“电传”飞行系统,其他控制回路仍为机械系统。苏-27SM则把三个控制回路全部改为电传飞控系统。由于起飞重量增至30450公斤,苏-27SM的机体结构也得到加强。翻新后的苏-27SM使用寿命增加了12年,确保它们能继续服役至2017~2020年。
苏-27SM(“56”号)原型机于2002年12月27日在共青城首飞成功。经过简单测试后,“56”号机于2003年12月交付位于利佩茨克的俄罗斯空军评估中心。2007年11月,苏-27SMIE式定型,次年12月23日7架苏-27SM交付驻捷姆济的第23战斗机团。2006年夏季,获得24架苏-27SM的第23战斗机团成为首支达到满编状态的苏-27SM作战单位。稍后不久,升级工作在驻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第22战斗机团展开。截至2008年12月,该团的24架战机已有16架完成改造。当最后的8架飞机升级完成后,苏-27升级计划也将随 之告一段落。俄空军目前还没有制定进一步的苏-27升级计划。
最初计划中的苏-27第二阶段升级版被称为苏-27SM2,它将使用来自苏-35的部件。苏-27SM2原准备换用附带MIL-STPIl553B总线的“开放架构”航电系统——现在苏-27和苏-27SM仍使用升级潜力有限的封闭架构系统,进一步升级的“玻璃”座舱及“雪豹”电扫雷达系统,但“雪豹”雷达已因成本问题而被俄空军否决。苏霍伊遂打算用现代化程度稍逊的苏-27SM3取而代之,其原型机现在正接受测试,它使用了苏-27SM2的肮电系统、但雷达仍为N001V。
最后的大型截击机
米格-31BM的升级改造历史可以追溯到1999年1月,当时俄罗斯航电公司对外公开展示了一架经过升级的演示飞机(“58”号)。但直到米格集团在2001年重组管理层后,米格-31BM的现代化升级项目才重新启动,但项目合作伙伴有所变化。
首架米格-31BM(仍为“58”号)于2005年12月首飞,同年12月交付设在阿赫图宾斯克的试飞中心接受测试。后续的两架原型机“59”和“60”号也在不久之后加入测试行列,其中后一架根据初期测试结果对设计作了修改,成为升级工作的样本飞机。米格-31BM的升级工作由下诺夫哥罗德的Sokol工厂负责。2007年11月,第1阶段国家验收测试顺利完成,为米格-31BM升级工作的开始铺平了道路。
2008年计划改造的6架飞机估计现在已经交付使用。2008年3月,首批2架米格-31BM被空运至萨瓦斯勒耶卡(利佩茨克试飞中心的分支机构),现在已有4架米格-31BM驻扎于此地。驻科特拉斯的第458战斗机团将成为首支装备米格-31BM的作战部队,它将于2009年接收首架飞机。
米格-31BM的升级分数个阶段进行。当前正对雷达系统和座舱显示器进行改造。经过现代化升级的“札斯龙”-AM雷达(RP-31或SS00AM)配备了新的Baget-55-06计算机(取代ArgouA-15A)和软件,被动电扫天线保持不变。据称完成升级的雷达探测距离将超过200公里,能满足“探测新式导弹”的需求。雷达能跟踪24个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的8个。基本型“札斯龙”雷达由圣彼得堡的列尼涅兹工厂按提赫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院(NIIP)的设计升级至“札斯龙”-AM标准。
米格-31BM的武器操纵员舱(后座)内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被液晶(LCD)显示器替换。前座舱也配备了相同的显示器,而在原来的米格-31没有为飞行员提供任何战术信心屏幕。如果第2阶段升级能够落到实处,后座舱将安装两个更大的LCD显示器,Kedr-31电子战系统稍后也将上机。经过翻新的米格-31BM机体寿命增至3500小时,也就是30年。这意味着机龄最短的米格-31BM(1994年出厂)将服役至2024年。
来自北非的新型“支点”
俄空军显然对米格-29并不怎么看重。因为尽管俄空军曾几次表示有意对米格-29进行升级改造,但却从未付诸实施。最为明确的一次表态出现在2008年初,当时,第17航空军司令亚历山大·贝勒维奇将军宣布:“一个团(驻库尔斯克的第14战斗机团)的飞行员很快会用上现代化的米格29SM战斗机。”米格-29SM与苏-27SM相似,都是非常基本的升级型。但与以往的情况相同,这次升级计划很快便没有了下文。
米格-29的霉运始自阿尔及利亚空军退货风波。2008年2月,阿尔及利亚取消了该年签署的购买34架米格-29SMT/UBT战斗机的合约。阿尔及利亚方面以这些飞机并非全新制造的为由,将已经交付的15架飞机退货,并拒绝继续接收余下的飞机。俄罗斯方面对阿尔及利亚的说辞做出了反驳,称动用现有机体是合乎合同要求的,而且价格也因此有所下降。退货风波使米格遇上了很大麻烦,公司因此蒙受惨重的经济损失。
为拯救米格,俄罗斯政府宣布接受这批原本属于阿尔及利亚的飞机。2008年11月,在经过简单的测试后,被阿尔及利亚退回的米格-29SMT被正式编入俄空军,在28架米格-29SMT单座型和米格-29UBT双座型中,除少量留在利佩茨克训练中心外,其他已全部交付第14战斗机团。
经过一番折腾,俄空军意外地获得了最为先进的米格-29改型,它拥有开放架构的航电系统、“甲虫”-ME多模式雷达、13SM光电瞄准系统、R-77空空导弹、Kh-31A/P和Kh-29T空对面导弹,以及KAB-500k r制导炸弹。米格-29SMT也有数种不同改型,从阿尔及利亚退回的属于米格-29SMT“产品9.19”型,它的内载油量增加950升,不携带副油箱时的航程也因此增至2100公里。
过渡产品苏-35
在新一代战斗机PAK-FA投产前,苏霍伊的主打产品便是苏-35,它被俄罗斯称为“第4代++”战斗机,表示它是苏-27现代化计划的第二阶段。苏35的第二架原型机(102号)于2008年10月2日在共青城首飞成功。“902”号机是首架装备“雪豹”-E雷达和火控系统的苏-35原型机。首架原型机“901”号自2008年2月19日首飞,截至同年10月已经完成大约40次试飞。第三架原型机现在尚未完成。
苏35在研制中饱受进度延误之苦。2004年宣布的投产时间为2007年,随后改为2009年。根据来自苏霍伊方面的最新消息,苏-35的量产将于2011年展开。当项目在5~6年前启动时,苏-35还只是一种纯粹的外贸型战斗机,俄空军打算用苏-27的升级型来填补PAK-FA到来前的断档期(当时预计PAK-FA将于2010-12年投入使用)。但现在看来,俄罗斯空军将成为苏-35的主要用户,俄空军没有透露苏-35的采购量和采购时间,但国防部很可能会在苏-35定型时便立即采购。
苏35的出口前景相当严峻。以前苏-27和苏-30曾大量出口,但印度和中国这两个苏霍伊战机的大客户购买苏35的希望并不大。印度已经购进了大批苏-30MKI,而中国的歼-11B已经投产,对苏-35不会有多大需求,至多只会对“雪豹”-E雷达产生些许兴趣。苏-35在巴西空军的F-X2项目中已经出局,而政治因素也使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向叙利亚和伊朗出口。
新德里,米格-35的最后希望
米格-35算是近年来俄罗斯前线战斗机的代表作,但俄空军却对该机没有多大兴趣,而是更加青睐苏霍伊的重型战斗机。这一倾向在目前俄空军战斗机中期寿命升级计划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米格35的市场前景有赖于两个其他米格-29改型的海外用户,他们分别是印度和叙利亚。前者购买了18架米格-29K/KUB舰载战斗机,后者定购T--个中队的米格-29M。现在4架米格-29K已经开始试飞,首架米格-29M将于2010年完工。所有这些飞机的机身和发动机均和米格-35相同,但换装低档次的“甲虫”-ME机械扫描雷达。
米格35将配备俄罗斯第一种带主动电子扫描天线阵列的“甲虫”-AE雷达,新的电子战系统和全套战术武器系统。“甲虫”-AE目前正在一架米格-35验证机上进行飞行测试。该机是由一架1990年制造的米格-29M改装而成,法兹特龙雷达设计局已经完成两部用于飞行测试的“甲虫”-AE。测试雷选的天线上有880个模块,但量产型米格-35雷达天线上的模块数量将增加至1000个以上,探测距离达250-300公里。
在不久前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联合飞机公司总裁阿到克埘·费多罗夫表示,米格-35很有希望赢得印度MMRCA(中型战斗机选型)竞标项目的126架订单。费多罗夫指出,米格一35出色的性能,俄罗斯与印度航空业界间的合作关关系“俄印两国间的紧密政治关系”都是米格-35的优势所在。但他同时也承认,“就现在而言,没有任何一个供货商能完全满足印度的要求。”
冷战结束后,由于俄罗斯国力大为削弱,俄空军一直没有能力对已经服役的战斗机进行升级,这严重影响了部队作战能力的提高。直到最近几年,俄罗斯空军才实施了一些战斗机升级计划,但其现代化进程从整体看仍比较缓慢,苏-35和PAK-FA这类新式战斗机短时间内无法投入使用。目前俄空军只有不超过50架战斗机经过现代化改造,而且这一进程尚无加速的迹象。与此同时,在制定升级计划时,俄空军总是选择价格最为低廉的升级方案。
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相当复杂。首先,俄空军虽不时高调宣称将实施战机升级计划,但真正用于升级的资金却捉襟见肘,现有经费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划拨到承包商账户上。其次,俄罗斯航空工业现状堪忧,多年的惨淡经营导致航空工业人才流失严重,大批中层技术骨干(35~40岁)转投其他行业。近年来,俄政府对航空工业的投资有所增加,大批旧的生产设备被淘汰,但新材料和最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仍依赖进口。制造商只有在完成海外订货时,才能生产出合乎质量标准的产品。
迎接PAK-FA首飞
苏霍伊早先曾宣布,第五代战斗机PAK-FA原型机将于2009年实现首飞。PAK-FA得到了国家财政的支持,但这并不能保证该型机能按苏霍伊承诺的时间准时首飞。在2008年10月的雅典防务展上,俄罗斯代表团主席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夫说:“(PAK-FA的)首飞将在两年内实现。”这似乎意味着其首飞时间将推迟至2010年。
无论PAK-FA何时首飞,它都要在许多年后才能进入俄空军服役。如果原型机能在2009~2010年开始试飞,它将使用过渡性质的发动机和航电系统。发动机制造商NPO-土星表示,PAK-FA的新一代发动机(原计划为AL-41)将在2015年投产。但实际上,目前PAK-FA发动机承包商还未最后敲定,发动机的研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上述时间能否实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也许令人意外的是,总是拖后腿的航电系统进展这次反而更快,至少承包商已经落实。拉明斯克航电系统设计局将负责设计计算机系统和座舱;Shl21雷达及其主动电扫相控阵雷达由提赫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院制造,目前正在对雷达的组件进行测试。
PAK-FA的武器系统发展交给战术导弹联合体负责。“第1阶段”导弹包括几种现有空空导弹的升级版:R-74M和R-77M。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的Kh-31AD和Kh-58Ushk空对面武器也属于“第1阶段”导弹。新一代武器系统现在还在设计中。
PAK-FA的早期型将在2015年投产,它使用苏-30的发动机、航电和武器系统。所谓“完整版”PAK-FA将在5年后问世。虽然进度已经一拖再拖,但也有好消息,俄罗斯下一代战斗机的首个海外用户已经确定。2007年10月17日,俄罗斯和印度签署了联合发展未来多用途战斗机(PMI)的合作协议。这种出口型战机将向印度和其他国家出售。
苏-27SM成为主力
俄罗斯已经开始对现役的苏-27进行现代化改造。2002年,由苏霍伊提出、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厂(KnAAPO)具体实施的苏-27SM,击败伊尔库特(IAPO)的苏-30N成为俄空军苏-27机群升级标准方案。苏-27SM应用了大量原本为苏-30MK2发展的技术,利用出口订单带来的丰厚利润,苏霍伊对苏-27升级做了大量研究,制造出不少新部件,使升级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苏-27SM上的Sh101V火控系统和N001V雷达是原先sh101和N001的升级版本。新的Baget-54中央计算机确保雷达在对付战斗机类目标的探测距离达130-140公里(原来为100公里),并具备在大机群中筛选目标、地图绘制等功能。与用于出口的N001VEP相比,N001V增加了几个作战模式,其中包括“远程探测”。2005年,一架机载雷达在“远程探测”模式下工作的苏-27SM发现了一架在220公里外飞行的米格-29。不过N001V的多目标拦截能力没有明显改善,苏-27SM只能同时攻击两个目标(出口型为1个)。
除新式雷达外,苏-27SM还装备了新的OLS-27M(52Sh)光电瞄准系统,它能探测到50公里(原为15公里)外以军用巡航推力飞行的飞机,如果目标打开加力,探测距离将增至90公里(原为50公里)。升级后的雷达可发射R-77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该导弹于1996年投产,但只供应出口市场,俄空军并未购买。苏-27SM还可使用换装了新导引头的R-77-1导弹(产品170-1),不过此型导弹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
苏-27SM最为重要的改进恐怕要算是具备了发射精确制导空地打击武器能力,这是原来的苏-27所不具有的。可供苏-27SM使用的武器包括:4枚Kh-31A/P反舰/反辐射导弹、4枚电视/激光制导Kh-29T/L导弹、4枚电视制导KAB-500Kr炸弹或1枚KAB-1500电视制导炸弹。不过据报道,现有的两个苏-27SM战斗机团还没有装备空地制导武器。
苏27SM座舱的整个前仪表板几乎被两个8×6英寸(20.32×15.24厘米)FI-10-6M显示器,和一个小型中央MFPI-6仪表显示器全部挤满,只剩下少量备用模拟式仪表。导航系统加装一台A737型GPS/格罗纳斯全球定位接收机。通讯电台被更新的R800L1/L2和R805K型取代。苏-27SM的飞控系统也有所改进,原来的苏-27只在纵向回路设置了一套后备“电传”飞行系统,其他控制回路仍为机械系统。苏-27SM则把三个控制回路全部改为电传飞控系统。由于起飞重量增至30450公斤,苏-27SM的机体结构也得到加强。翻新后的苏-27SM使用寿命增加了12年,确保它们能继续服役至2017~2020年。
苏-27SM(“56”号)原型机于2002年12月27日在共青城首飞成功。经过简单测试后,“56”号机于2003年12月交付位于利佩茨克的俄罗斯空军评估中心。2007年11月,苏-27SMIE式定型,次年12月23日7架苏-27SM交付驻捷姆济的第23战斗机团。2006年夏季,获得24架苏-27SM的第23战斗机团成为首支达到满编状态的苏-27SM作战单位。稍后不久,升级工作在驻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第22战斗机团展开。截至2008年12月,该团的24架战机已有16架完成改造。当最后的8架飞机升级完成后,苏-27升级计划也将随 之告一段落。俄空军目前还没有制定进一步的苏-27升级计划。
最初计划中的苏-27第二阶段升级版被称为苏-27SM2,它将使用来自苏-35的部件。苏-27SM2原准备换用附带MIL-STPIl553B总线的“开放架构”航电系统——现在苏-27和苏-27SM仍使用升级潜力有限的封闭架构系统,进一步升级的“玻璃”座舱及“雪豹”电扫雷达系统,但“雪豹”雷达已因成本问题而被俄空军否决。苏霍伊遂打算用现代化程度稍逊的苏-27SM3取而代之,其原型机现在正接受测试,它使用了苏-27SM2的肮电系统、但雷达仍为N001V。
最后的大型截击机
米格-31BM的升级改造历史可以追溯到1999年1月,当时俄罗斯航电公司对外公开展示了一架经过升级的演示飞机(“58”号)。但直到米格集团在2001年重组管理层后,米格-31BM的现代化升级项目才重新启动,但项目合作伙伴有所变化。
首架米格-31BM(仍为“58”号)于2005年12月首飞,同年12月交付设在阿赫图宾斯克的试飞中心接受测试。后续的两架原型机“59”和“60”号也在不久之后加入测试行列,其中后一架根据初期测试结果对设计作了修改,成为升级工作的样本飞机。米格-31BM的升级工作由下诺夫哥罗德的Sokol工厂负责。2007年11月,第1阶段国家验收测试顺利完成,为米格-31BM升级工作的开始铺平了道路。
2008年计划改造的6架飞机估计现在已经交付使用。2008年3月,首批2架米格-31BM被空运至萨瓦斯勒耶卡(利佩茨克试飞中心的分支机构),现在已有4架米格-31BM驻扎于此地。驻科特拉斯的第458战斗机团将成为首支装备米格-31BM的作战部队,它将于2009年接收首架飞机。
米格-31BM的升级分数个阶段进行。当前正对雷达系统和座舱显示器进行改造。经过现代化升级的“札斯龙”-AM雷达(RP-31或SS00AM)配备了新的Baget-55-06计算机(取代ArgouA-15A)和软件,被动电扫天线保持不变。据称完成升级的雷达探测距离将超过200公里,能满足“探测新式导弹”的需求。雷达能跟踪24个目标,并同时攻击其中的8个。基本型“札斯龙”雷达由圣彼得堡的列尼涅兹工厂按提赫米洛夫仪器制造研究院(NIIP)的设计升级至“札斯龙”-AM标准。
米格-31BM的武器操纵员舱(后座)内的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被液晶(LCD)显示器替换。前座舱也配备了相同的显示器,而在原来的米格-31没有为飞行员提供任何战术信心屏幕。如果第2阶段升级能够落到实处,后座舱将安装两个更大的LCD显示器,Kedr-31电子战系统稍后也将上机。经过翻新的米格-31BM机体寿命增至3500小时,也就是30年。这意味着机龄最短的米格-31BM(1994年出厂)将服役至2024年。
来自北非的新型“支点”
俄空军显然对米格-29并不怎么看重。因为尽管俄空军曾几次表示有意对米格-29进行升级改造,但却从未付诸实施。最为明确的一次表态出现在2008年初,当时,第17航空军司令亚历山大·贝勒维奇将军宣布:“一个团(驻库尔斯克的第14战斗机团)的飞行员很快会用上现代化的米格29SM战斗机。”米格-29SM与苏-27SM相似,都是非常基本的升级型。但与以往的情况相同,这次升级计划很快便没有了下文。
米格-29的霉运始自阿尔及利亚空军退货风波。2008年2月,阿尔及利亚取消了该年签署的购买34架米格-29SMT/UBT战斗机的合约。阿尔及利亚方面以这些飞机并非全新制造的为由,将已经交付的15架飞机退货,并拒绝继续接收余下的飞机。俄罗斯方面对阿尔及利亚的说辞做出了反驳,称动用现有机体是合乎合同要求的,而且价格也因此有所下降。退货风波使米格遇上了很大麻烦,公司因此蒙受惨重的经济损失。
为拯救米格,俄罗斯政府宣布接受这批原本属于阿尔及利亚的飞机。2008年11月,在经过简单的测试后,被阿尔及利亚退回的米格-29SMT被正式编入俄空军,在28架米格-29SMT单座型和米格-29UBT双座型中,除少量留在利佩茨克训练中心外,其他已全部交付第14战斗机团。
经过一番折腾,俄空军意外地获得了最为先进的米格-29改型,它拥有开放架构的航电系统、“甲虫”-ME多模式雷达、13SM光电瞄准系统、R-77空空导弹、Kh-31A/P和Kh-29T空对面导弹,以及KAB-500k r制导炸弹。米格-29SMT也有数种不同改型,从阿尔及利亚退回的属于米格-29SMT“产品9.19”型,它的内载油量增加950升,不携带副油箱时的航程也因此增至2100公里。
过渡产品苏-35
在新一代战斗机PAK-FA投产前,苏霍伊的主打产品便是苏-35,它被俄罗斯称为“第4代++”战斗机,表示它是苏-27现代化计划的第二阶段。苏35的第二架原型机(102号)于2008年10月2日在共青城首飞成功。“902”号机是首架装备“雪豹”-E雷达和火控系统的苏-35原型机。首架原型机“901”号自2008年2月19日首飞,截至同年10月已经完成大约40次试飞。第三架原型机现在尚未完成。
苏35在研制中饱受进度延误之苦。2004年宣布的投产时间为2007年,随后改为2009年。根据来自苏霍伊方面的最新消息,苏-35的量产将于2011年展开。当项目在5~6年前启动时,苏-35还只是一种纯粹的外贸型战斗机,俄空军打算用苏-27的升级型来填补PAK-FA到来前的断档期(当时预计PAK-FA将于2010-12年投入使用)。但现在看来,俄罗斯空军将成为苏-35的主要用户,俄空军没有透露苏-35的采购量和采购时间,但国防部很可能会在苏-35定型时便立即采购。
苏35的出口前景相当严峻。以前苏-27和苏-30曾大量出口,但印度和中国这两个苏霍伊战机的大客户购买苏35的希望并不大。印度已经购进了大批苏-30MKI,而中国的歼-11B已经投产,对苏-35不会有多大需求,至多只会对“雪豹”-E雷达产生些许兴趣。苏-35在巴西空军的F-X2项目中已经出局,而政治因素也使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向叙利亚和伊朗出口。
新德里,米格-35的最后希望
米格-35算是近年来俄罗斯前线战斗机的代表作,但俄空军却对该机没有多大兴趣,而是更加青睐苏霍伊的重型战斗机。这一倾向在目前俄空军战斗机中期寿命升级计划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米格35的市场前景有赖于两个其他米格-29改型的海外用户,他们分别是印度和叙利亚。前者购买了18架米格-29K/KUB舰载战斗机,后者定购T--个中队的米格-29M。现在4架米格-29K已经开始试飞,首架米格-29M将于2010年完工。所有这些飞机的机身和发动机均和米格-35相同,但换装低档次的“甲虫”-ME机械扫描雷达。
米格35将配备俄罗斯第一种带主动电子扫描天线阵列的“甲虫”-AE雷达,新的电子战系统和全套战术武器系统。“甲虫”-AE目前正在一架米格-35验证机上进行飞行测试。该机是由一架1990年制造的米格-29M改装而成,法兹特龙雷达设计局已经完成两部用于飞行测试的“甲虫”-AE。测试雷选的天线上有880个模块,但量产型米格-35雷达天线上的模块数量将增加至1000个以上,探测距离达250-300公里。
在不久前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联合飞机公司总裁阿到克埘·费多罗夫表示,米格-35很有希望赢得印度MMRCA(中型战斗机选型)竞标项目的126架订单。费多罗夫指出,米格一35出色的性能,俄罗斯与印度航空业界间的合作关关系“俄印两国间的紧密政治关系”都是米格-35的优势所在。但他同时也承认,“就现在而言,没有任何一个供货商能完全满足印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