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卢森堡与汉娜·阿伦特:反对对政治自由的破坏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gu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莎·卢森堡与汉娜·阿伦特都把自由看作是对公共事务的一种积极参与,这种相同理解将她们的思考贯通了起来。基于各自对极权主义运动兴起与胜利的遭遇和反恩,她们都阐发了一种指向自由的政治概念。尽管拥有不同的历史经验,但是,她们对政治概念的这种阐述表明了她们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共同特征:两者都强调将差异作为对规范、传统以及权威进行批判的前提,由此获得进行自由判断以及承担起个人责任的能力。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基础是全球化视野中的国家利益;战略目标是做具有世界影响的、负责任的大国;战略方针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战略定位是走和平崛起之路;战略导向是积极地、建设性地参与构建全球化的国际秩序;战略重点是以亚太为中心,灵活运筹中美、中日、中俄三大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些经验教训和重要启示概括起来就是: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社会再分配必须保证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权;精神文化必须给人以归属感;城市现代化、工业化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高等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入了解广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学校发展的战略中,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工作中,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等方面为广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本文是作者最近在厦门市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演讲。作者综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构想,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思路的拓展和实践,在总结厦门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创建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家园和发展根基的伟大事业。这项事业涵盖立法、决策、治理以及教育、科技、道德等各个层面,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迫切需要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中国特色与全球视野、现实研究与未来预测的交叉和结合中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期刊
中山大学倪梁康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象学运动的奠基石——胡塞尔(逻辑研究)导读》,最终成果为专著《现象学的奠基石——对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理解与思考》。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建设的根基。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政治任务。那么,如何经常性使党员受到教育,如何建立动态的党员教育新体系,如何使党员的先进性受到群众监督,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如何增强党员的自我教育能力,
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思想生成路径的梳理,概括总结了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近几年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了存在的几个误区,最后还就未来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些与时下大不相同的观点和主张。
本文回顾了列宁和马尔托夫、卢森堡等人在党的组织问题上的分歧,指出列宁的精英组织原则并不排斥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在面对不革命的无产阶级的困境时,列宁的建党原则是完成马克思主义革命唯一可能的方式。
发展中国家正在出现一个管理者资产阶级。它包含了私人企业精英、公有企业的管理者和高级政府官员等精英群体,是发展中国家的统治阶级。面对跨国公司的进入,这个阶级一方面与跨国公司合作,另一方面又坚持民族主义的立场,因而并不是一个“买办”的阶级。跨国公司的所在地原则也推动了这个阶级的形成和巩固。这个统治阶级与跨国公司的所在地原则使得帝国主义已经让位于国际公司资本主义,因此,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后帝国主义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