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始指异之”解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有句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苏教版高中语文解释“始指异之”为“才指点西山并感觉到它的惊异”[1],将“指”释作“指点”,为“用手指示”之意。整个句子中,“指”与“异”两个动作具有承续性,即先“指”,然后感觉到惊异,二者应紧密衔接。在此处译文中,“指点”为一种行为动作,“异”则是一种心理感觉,两个词的关联性不强。此种释义并未突出文言语境应有的衔接性与承续性。
   《柳宗元集》載,“始指异之”之句,“指”一作“抵”。[2]可见,“始指异之”有传本作“始抵异之”。其中,“抵”为“到达”之意。“始抵异之”的文意为“才抵达西山并感觉到它的惊异”,指柳河东此时已身处西山。法华寺今名高山寺,位于永州东山之上,与西山尚有湘江、染溪之隔。所以,就地理位置言之,法华寺与西山并不属于同一范围,柳河东此时身处法华寺所在的永州东山。故从传本选文来看,苏教版《语文》选文无误,此句确实应做“始指异之”。
   法华西亭,即建在法华寺西厢房之外的亭子。柳宗元作有《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一文,记叙此事。在法华寺西厢房之外,生长有茂盛的竹林,还有陡峭的山崖,其处杂草丛芜,遮碍视野。柳宗元命仆人铲除杂草,取己之俸禄建盖西亭。由于法华寺居于永州最高处,故剪伐杂木之后,该处视野豁然开朗,可直视远方无碍,将四方景观尽收眼底,“丛莽下颓,万类皆出,旷焉茫焉,天为之益高,地为之加辟;丘陵山谷之峻,江湖池泽之大,咸若有而增广之者。”[3]《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正为“望西山,始指异之”。所以,“指”之意应与“望见”这一视觉动作相关。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四“指”条注引顾野王云“指,谓意之所指”。[4]此处“意之所指”即为“注意”之意。顾野王为南朝梁陈时人,精研文字训释,著有《玉篇》,其与柳宗元时代相近。“指”释为“注意”的训释在史家典籍中仍有保留,《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承圣指”之句胡三省注“指”曰“意之所向为指”。[5]可见,解“指”为“注意”这种释义符合传统经典注释的语用特征。从《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来看,“注意”不仅承接“望”这一视觉动作,是其由外在到内在的深化,更是引发“惊异”这种心理知觉的有效开始。所以,“始指异之”应解为“才注意到西山并对它感到惊异”。
   综上可见,对照《柳宗元集》传本,苏教版《始得西山宴游记》“始指异之”之句所选文句无误。参合传统语词训释,“始指异之”之“指”应释为“才注意到西山并对它感到惊异”。此种注释不仅贴合《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文本语境,亦符合经典注释的语用特征。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一).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64.
   [2][3]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762.750.
   [4]慧琳.一切经音义.续修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上海:商务印书馆,2002.253.
   [5]司马光编著.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947.
其他文献
陈宏哲,袁国超,安徽省凤台县第一中学教师。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的教学设计应贯穿“悟先贤哲思,明立身处世”的人文主题,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目标,基于单元目标适度拓展延伸,统筹课内课外优化教学设计,最终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一、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单元目标   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
随着国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一些学校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都在发生转变。其中“走班制”被认为是未来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其实,我们对于“走班”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陌生。作为先行者,北京十一中、北大附中、上海建平中学、育才中学等学校,已经在“走班”教学中探索多年。如今,在高考新政的背景下,“走班制”又将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我相信“走班制”将进一步发挥其优势,重组课程,
王美霞,上海市奉贤中学教师。   探讨《琵琶行(并序)》一文时,学生对《琵琶行》序言的必要性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很多同学认为,序言的内容确实很丰富,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以及琵琶行写作的原因,也有白居易的悲伤情感。但是,这些内容在诗文中都有对应的存在,序言只是把内容进行了提炼,似乎找不出更充足的理由将之留下。   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应该再将序言一字一句仔细与诗文对比,来看看是否有我们忽略的一
我们对于高尔斯华绥《品质》中的批判意识已经有了共识——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催生的工业化大生产掠夺了传统手工业的阵地,冷冰冰的利润诉求碾压了呕心沥血的品质恪守,坚持传统制鞋之道的格拉斯因此失去了自己维持生计的土壤,最终死于饥饿。如果对于格拉斯“饿死”的结局一锤定音,那么他的死亡充满了一种被动的辛酸与惨烈,他成了资本铁轮下弱小的牺牲品,小说多少呈现出无奈、痛苦、乏力乃至绝望的批判底色;如果从小说笔法的象
关于“季氏将伐颛臾”,教参[1]这样分析:……孔子的“入世”精神在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当时礼崩乐坏,但孔子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继续推行他“礼”与“仁”的主张……冉有与季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所以,孔子对这两位学生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观点明确,情绪慷慨激昂。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委婉,而孔子的观点态度却十分鲜明,充分显示了“当仁不让”的精神。  这样的分析,比
按照传统的观点,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塑造个性鲜明的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变色龙》一文中的主角是奥楚蔑洛夫,还有一些次要人物,也值得关注,如赫留金。他们几乎都存在“反常”的一面,表现出特殊嗜好。细究文本,不难发现,小说中也确实难以寻觅我们认为正常的人物。   一、奥楚蔑洛夫“反常”的特殊嗜好   奥楚蔑洛夫是文本中的核心人物。“反常”的特殊嗜好,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喜欢摆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科的资源材料有自身的特点,它们往往是综合地散发着多种信息的材料。……或者说,语文教材里的材料带有某种自主性,蕴涵或衍生着各种可能的‘教什么’。”[1]  但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其学科知识不够具体明晰,往往很难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2]  语文教材负载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课本注定是一个“杂货铺”。但是,语文教学却不能是杂烩课
宗璞先生的父亲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姑母冯沅君是中国古典文学史家,书香门第的传统文化濡养,使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抗日战争、反右、文革,这些时代创伤不仅没有摧垮她的心灵,更成为她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丰富了她文学创作的内容,充实了她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她作品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让她的作品更具厚重感。因此,在学习她的作品《紫藤萝瀑布》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她作品中传达的儒道文化思想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针对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了鲜明的批评:把“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老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2011年版新课标提出“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而,阅读教学中需要切实转变老师
子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主张“道”与“器”有机结合。而今,“核心素养”业已出台,其内容框架将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层次地分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从纵向维度到横向子项所对应的内容,既包含“肉”的一面,又包含“灵”的一面,“灵肉兼备”与孔子所提到的“君子不器”不谋而合。有关“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如何有机结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诸多素养落实到常规教学中等系列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