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文试图从组织学生探索、引导学生合作、培养问题意识等方面。探讨发挥小组合作优势,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和基本经验。
关键词:小组学习 创造性 优化
中图分类号:C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095-0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它要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自然观,丰富小学生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潜能。我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组织学生主动探索
皮亚杰认为探索就是“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这个探索。不仅要有学生个体的探索,更要有小组集体的合作探索。
上《液体的热胀冷缩》时,首先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进行猜想和预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收集事实依据,学生在小组中设计各种实验,经过小组内交流,得出合理解释。最后由小组代表报告研究结果。针对本课实验数量多、难度不大、研究价值高的特点,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自由结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这样一来,实验就不再是少数好学生的“专利”,从而就保证了每一个孩子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他们都能经历研究的过程,都有发言权。
孩子们喜欢上科学课,尤其是喜欢上实验课。然而上实验课,并不是撒手让学生玩,而是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乐”中成长。因为,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经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每一个实验,都会有相应的实验现象。只有加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研究科学、运用科学的目的。对于本课的实验现象,我让组长先把组员组织起来。在组内各抒己见。交流讨论,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再在班上提出,大家共同商讨解决。这样也就避免了见到正确结论立即收场的情况。同时,他们能够勇敢的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不盲从,这也是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让学生学会合作
罗杰斯说过:“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对他的行为极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4"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化为已有的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它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精神。首先确定小组长至关重要,鸟无头不飞。没有组长的指挥,小组只是形式上的凑合。学生或盲行盲动,或迟疑不动,无合作可言。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然后加以优化组合。把不同性格、不同成绩的学生依次分到各个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强、性格开朗和能力差、性格内向的学生。让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当“小先生”。第三,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如何发言、如何交流、如何讨论、如何归纳……
学习不仅仅是自己去研究。去发现,更要发挥研究小组的作用;离开了集体,离开了合作的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孤军作战不行,只有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成果。研究的过程,本来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实践、共同进步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过上一回科学家的“瘾”,亲身经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真理的拥有者、未来的开拓者、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在孩子们的眼中,充满着无限神奇。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每一种自然现象都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的视线。孩子的眼睛,是最明亮纯真的;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奇特的;如果试着从他们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洞悉社会,你会惊喜地发现: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七彩的。相反,如果我们强行剥夺他们提问的权利,而将自己精心设计好的几个问题出示给他们,让他们带着所谓的“问题”研究,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我在教《种子的萌发》这一课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后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须条件有哪些。对于孩子们的七嘴八舌,我是洗耳恭听。真没想到,孩子们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他们竟然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不断有思维的火花进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断涌现。可以说,只要能深入下去,每一个问题都大有文章可做。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能,通过小组合作,多给他们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就能促进他们潜能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教育。每天都是新的;课堂,每时都是活的。
关键词:小组学习 创造性 优化
中图分类号:C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12-095-0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它要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自然观,丰富小学生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潜能。我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组织学生主动探索
皮亚杰认为探索就是“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这个探索。不仅要有学生个体的探索,更要有小组集体的合作探索。
上《液体的热胀冷缩》时,首先提出问题。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进行猜想和预测,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收集事实依据,学生在小组中设计各种实验,经过小组内交流,得出合理解释。最后由小组代表报告研究结果。针对本课实验数量多、难度不大、研究价值高的特点,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自由结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这样一来,实验就不再是少数好学生的“专利”,从而就保证了每一个孩子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他们都能经历研究的过程,都有发言权。
孩子们喜欢上科学课,尤其是喜欢上实验课。然而上实验课,并不是撒手让学生玩,而是让他们在“玩”中学习,在“乐”中成长。因为,做实验的过程。就是经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每一个实验,都会有相应的实验现象。只有加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研究科学、运用科学的目的。对于本课的实验现象,我让组长先把组员组织起来。在组内各抒己见。交流讨论,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再在班上提出,大家共同商讨解决。这样也就避免了见到正确结论立即收场的情况。同时,他们能够勇敢的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不盲从,这也是进行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让学生学会合作
罗杰斯说过:“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来说都是无用的,对他的行为极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4"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化为已有的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它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精神。首先确定小组长至关重要,鸟无头不飞。没有组长的指挥,小组只是形式上的凑合。学生或盲行盲动,或迟疑不动,无合作可言。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然后加以优化组合。把不同性格、不同成绩的学生依次分到各个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强、性格开朗和能力差、性格内向的学生。让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当“小先生”。第三,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步骤与方法,如何发言、如何交流、如何讨论、如何归纳……
学习不仅仅是自己去研究。去发现,更要发挥研究小组的作用;离开了集体,离开了合作的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孤军作战不行,只有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成果。研究的过程,本来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实践、共同进步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过上一回科学家的“瘾”,亲身经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真理的拥有者、未来的开拓者、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在孩子们的眼中,充满着无限神奇。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每一种自然现象都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的视线。孩子的眼睛,是最明亮纯真的;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奇特的;如果试着从他们的视角去观察世界,洞悉社会,你会惊喜地发现: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七彩的。相反,如果我们强行剥夺他们提问的权利,而将自己精心设计好的几个问题出示给他们,让他们带着所谓的“问题”研究,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我在教《种子的萌发》这一课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后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分别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须条件有哪些。对于孩子们的七嘴八舌,我是洗耳恭听。真没想到,孩子们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他们竟然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不断有思维的火花进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断涌现。可以说,只要能深入下去,每一个问题都大有文章可做。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潜能,通过小组合作,多给他们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就能促进他们潜能的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样,才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教育。每天都是新的;课堂,每时都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