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暖光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寻是艺术院校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今天为了完成摄影课上老师留的作业,不得不起个大早,而且这次作业的主题竟然还是《那年冬天的我们》。蒋寻心想,你不能因为这是冬天就让拍那年冬天啊,拍宿舍的冬天生活不挺好吗?12月的北京不是很冷,却寒风刺骨。蒋寻裹紧了身上的羽绒服,抓着已经跨在身上的相机包,这可是摄像学生的根儿啊,更何况这个相机还是那年……想到这,蒋寻摇了摇头,打起精神,准备走过天桥,选一个不错的街景应付完事。大冷天的,如果不是怕挂科,谁愿意离开温暖的被窝。
  “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还没走下天桥的蒋寻听到这绕口令,知道这是在练声,可是扭头发现,这声音的来源,并不是蒋寻学校的学生。透过眼睛里的光和稚嫩的脸庞,蒋寻猜测应该是今年的艺考生。一算时间,进入冬天,艺考生就面临自己的大考了啊。蒋寻自问,眼睛里充满这种向往的时候,就是那年冬天。
  蒋寻为了自己的中戏梦,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一人一包,来到了离家乡八百多公里的北京,只为了离梦想更近一点。时间比较紧张,他只买到了去北京的站票。那天下雪,蒋寻背着包蜷缩在车厢的连接处,确保自己能够得到一丝温暖。12个小时终究不好熬,再加上每站一停,车门大开,凉气“嗖嗖”往里钻。刚到邯郸站,蒋寻就感觉自己发烧了。他身无分文,单凭自己对电影的一腔热血就去北京,但蒋寻不打算退却,他怕一低头就只能回去每天读着朝五晚十的书,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蒋寻用力拉了拉自己的衣衫,硬扛着。这时,车厢里的一位女士发现了一直打喷嚏的蒋寻,端来一杯热水,拍了拍他的头。蒋寻愣了一下,随即哭出声来。不知从何时开始,蒋寻与父母能心平气和地说两句话,已经成了奢求。蒋寻记得刚跟家里人说要去北京的时候,所有人都在说,你能不能别这么自私,你知道你去北京一趟要花多少钱吗,你知道你父母有多累吗?每当这个时候,蒋寻就想说:我什么都知道,可我的人生也只有一次。蒋寻的北京之旅,注定是不被接受的。而像现在这般,陌生人的一杯水就是无声的支持,让蒋寻觉得还是有人陪着他的。
  下了火车,蒋寻看着“北京西”的牌子大声喊,北京,我一定要留下来。这一喊不打紧,一下子引来了一群人,操着蹩脚的北京话问,朋友,充电宝要吗,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要吗?蒋寻急忙拖着发烧的身体,挤进地铁,再换乘公交车,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办完入学手续后,一刻不停地进班学习,直到下了晚自习,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才有时间去看一看这座他魂牵梦绕了许久的城市。当时蒋寻的宿舍在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里,那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到大学校园和大学生活。原来学校里除了食堂,还有饭店;原来大学生可以用手机;原来大学的操场那么大;原来这就是我想留在的北京。最重要的是北邮宏福校区紧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每天看着形形色色的人走过,蒋寻希望自己也融入其中。那时,蒋寻还穿着与北京格格不入的灰色衬衫,家里老人给缝的大袄,背着特别大的旅游包。
  作为影视编导类的艺考生,蒋寻每天都要早起背文章,而在他们艺考培训的那个班里,有一个叫贾瑰的女孩,她每天比蒋寻起得还要早。要知道,蒋寻班里总共23人,其中18个是女生。蒋寻每次早起,除了因为不用化妆,主要就是为了看贾瑰一眼。贾瑰是那种很酷的女孩,跟她在一起,蒋寻感觉很刺激,又很安心,因为她会告诉他感兴趣而又不了解的专业知识。她是复读的,每天早起的唯一信念就是她要留在北京,要考上自己最爱的大学。艺考生的目标总是殊途同归的。前一年,贾瑰认为自己还有更高的提升空间,所以刚从考场出来,扭头就进了培训班,开始复读。
  他们是在班会上真正熟络起来的。班里晚自习的必备项目是“狼人杀”,蒋寻先前不熟悉这个游戏,只知道这是一款能够提升逻辑能力的游戏。蒋寻被贾瑰强悍的逻辑思维震撼到了,他第一次听到“倒钩狼”是贾瑰教他的。他感觉这个女孩很神秘,大大咧咧,从那以后,只要玩这个游戏,蒋寻如果是女巫,解药一定会留给贾瑰,如果是预言家,他会第一时间去查验贾瑰的身份,这样在发言时就能以贾瑰为主。他喜欢贾瑰看他的眼神,平静而又充满光感,从小到大都没人这样看蒋寻,这让他很有存在感。
  贾瑰要考导演系,而有的学校导演系需要独白朗诵,她就选了电影《前任》里的一段独白,“我,罗茜,32岁……我终究还是错过你了”。贾瑰的声音很脆,读这种独白总少了一些感情。蒋寻就每天在班里和贾瑰一起练独白,因为本身关系就好,蒋寻知道要在哪里使劲。很快,贾瑰的独白有了很大的起色,蒋寻却因为忙着准备摄影的理论知识而忙得焦头烂额。毕竟跟家里关系十分不好,所以更想做出成绩,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贾瑰看蒋寻一直在背专业知识,却没有付诸实践的时候,刚好看到佳能相机在搞活动,她便去问老师和同学佳能的哪款相机比较容易上手。从那以后,蒋寻手里就多了一个相机。有了实物,他准备起来更得心应手了。
  那天,蒋寻拍完冬天的火炬广场后,跟贾瑰一起出去吃饭。贾瑰看着别的女孩的胸部,再看看自己的胸部,突然说,都20年了,还是34A,就算是36A也行啊。蒋寻的脸瞬间红了,吃的饭差点吐出来。他一边假装喝水,一边看着贾瑰。贾瑰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你脸红的样子好可爱啊。蒋寻脸更红了,饭都没吃完就跑回了宿舍。贾瑰一边偷笑,一边看了看自己塞得鼓鼓囊囊的包,失望地摇了摇头。
  每次晚自习后,北邮的后门就锁了,走正门的话要绕很远,很多人都会选择翻后门的护栏。作为男孩,蒋寻自然而然先让女孩子翻过去,而贾瑰这个大大咧咧的女孩自然第一个翻过去。终于轮到蒋寻了,他爬到最顶了却不敢再往前一步。咬了咬牙,他最终还是退了回去,落寞地走向正门,不顾朋友们的嘲笑。他就这样低头走着,也没发现踩到了井盖。这时背后突然被打了三掌,并伴随着贾瑰的声音:“让你踩井盖。”贾瑰又翻回来了,只为了陪他走这一段路,可嘴上却说:“快点,我还要去买东西呢。我可不是为了你,我是为了买东西。”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就要艺考了,每个人都更忙了,还有很多同学直接搬去了自己艺考时要住的酒店。蒋寻和贾瑰都忘了订酒店。贾瑰每天忙着报名、订票、练习独白,蒋寻更是相机不离手。好在朋友们都觉得在酒店练声、出门挺不方便的,大家就一起租了个房子,就在要考的学校对面,门前有一个天桥。
  临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大家早早地吃了饭,一起走在天橋上。那天下着大雪,但蒋寻并不觉得冷。看到蒋寻、贾瑰都低着头,大家有意无意地把他们撇在了后面。贾瑰放下手里的伞,可始终没有放下背着的包,坐在了天桥的台阶上,蒋寻也跟着坐了下来。他们一句话都没说,只是望着对方,然后贾瑰站起来,打开伞走了。蒋寻也站起来,任由雪打在脸上,走了相反的方向。回到住处的朋友们在阳台上看到这一幕,心里干着急,其中一人拿着蒋寻的相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透过厚厚的雪,一个人向东,一个人向西。而这座天桥终究是把他们隔开了。回去的路上,蒋寻接到了一个电话,是爸爸:“今年过年,等你回家。”蒋寻愣了一下,然后继续走。要知道,爸爸以前不会说这种话的。回到住处,大家一切照旧,就连蒋寻和贾瑰也一如既往地谈笑风生。
  第二天早上,蒋寻打开房门,发现门口放着贾瑰那塞得鼓鼓囊囊的包,是佳能5D4相机和套装。贾瑰已经坐飞机去了南方。两个学校的艺考时间相撞,她必须有所取舍。复读了一年的她,不敢再冒险去选择难度大的。蒋寻换了相机后,看了会儿已经清理的路面,除了树上存留的一些雪之外,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其实在上飞机之前,贾瑰给蒋寻发了一条语音信息,蒋寻始终没有点开,就这样上了考场。
  那年过年回到家,父亲一句话都没有问,给蒋寻倒了一杯酒,扬了扬自己手中的酒杯,一饮而尽。父亲回到屋里,用微信给蒋寻发了条信息:儿子,对不起,你是好样的……
  “学长,学长。”蒋寻猛然抬起头,把那些练声的孩子们吓了一跳。那个孩子继续说道:“学长,我看您拿着相机,您能帮我们拍张照片吗?”他没有犹豫,拧开镜头盖,用暖光拍了一张冬天的城市,冬天的他们。做完这一切,他打开微信,点开那个没有勇气点开的对话框,没有勇气点开的语音。时间停留在2017年2月8日,“我,贾瑰,20岁……我们还是错过了,这个冬天却没有遗憾。”身边响起了张学友《遥远的她》,这是艺考生在练歌吧,可这是她最喜欢的歌啊。
  蒋寻疯了一样回到宿舍,打开相册,把那张天桥的照片,从天桥中间撕开,将背影拼到了一起。他再次打开相机,依旧是暖光,不过对准的是那张被拼凑起的照片。
  责任编辑:孙海彦
其他文献
1  门外人流不息,老林却出神地看着镜子。  这个地方是一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建筑,几纵几横,临街的石门上镌刻的店名,近百年过去,一笔一画依然清晰如昨,很有民国的味道,只是低头看打开的店门,却已然对不上号了。比如门头上明明写着“XX书局”,现在热闹的店面卖的却是餐饮。又比如门头上写的是“XX银行”,这么大一个地方,如今很有可能是卖服装或卖旅游纪念品的地方。不知道从哪时起,人们热衷往古旧的地方跑,
期刊
《王朝女性日记》  【日】 藤原道纲母 紫式部等 林岚 郑民钦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6月,定价:24.00元  张炜导读:  这就是写《源氏物语》的那个人。作者以不无得意的口吻引用“主上”的话,就是:“这一位是有才学之人”。她自幼熟悉汉文,遍读中国典籍,对白居易十分推崇。在古代日本女子散文中,从笔致的婉转多趣,从极为独特的表达能力上看,的确少有出其右者。许多论者将其与同时代的清少纳言并
期刊
2020年,人们的生活因疫情而改变。口罩、闭门不出、线上交流与普遍的紧张和焦虑构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这种新变与突变对作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有一种说法,作家须对这一现实做出及时回应,似乎这关乎作家的职责与操守。但也有人认为,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记叙与想象跟作为事件的现实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这种争论由来已久,至今依然是个不易辨清的命题。但有一点应该清楚,就像我们不愿看到文学以整齐划一的面目出现,也就不能
期刊
又一年冬,天气依旧是让人极难耐的,铜板与柴盐自去年的落寞后便未施展过他们的手脚。我原本以为,子君的离去放我自由,却每每想错了去。新生活,新生活!我却在昨日回那被丢弃的房子去时,再度被旧时日的事纠缠上。那荒凉的陋屋竟被我翻出了一本册子,尽是黄了霉了的破纸页,子君娟秀的字都寒酸起来。然而上面写的字字却皆是在针对我。子君的亡魂再度裹上我的生活了,我终归是在她的怨火里被定罪,领上了该有的罚。  一阵冽风吹
期刊
“复仇”可谓人类艺术史上的老题老材,从古希腊神话传说到莎士比亚悲剧,从克吕泰涅斯特拉到哈姆雷特,人类复仇的火焰从未止息,显示出丛林时代即已刻录在人类DNA中的古老本性。相比之下,“密室”则算得上新题新材,从1841年爱伦·坡的《莫格街凶杀案》,到1929年江户川乱步的《孤岛之鬼》,那些“在密室中杀戮与拷问”的文学书写几乎都与现代都市生活直接相关。通常来说,古典意义上的“復仇”故事作为社会性展示和公
期刊
夜  夜,我和他静静对坐。四围不见人影。  “这里为什么这么冷清?”他问。  “不比从前啦,”我解释:“年轻人全都跑城里打工去了。”  他叹了口气。  作为作家,他以嗜酒著称,出过本小说集叫《狂酒徒》,且身体力行,终日走南闯北,以酒会友。我和他在南京结识,交往不深,但也不浅。至少知道,他逢酒必醉是表象,更深原因是怕寂寞。离婚一次、丧偶一次,被人骗婚一次,难免对人生充满怀疑,用酒精麻醉自我,拿热闹抵
期刊
把语言、风格、旨趣迥异的三篇小说放在一起谈论,只是因为他们发表于同一期。有趣的是,这三篇小说却以不同的方式触及了“日常”的某种面相。记录“日常”从来不只是小说的专属,然而如何描述“日常”却一直是对作家功力的基本考验。这三篇小说的作者都很年轻,而近年关于“青年写作”的讨论亦充满了种种期许。但是,写作终究首先与技艺相关,而这技艺又与打磨日常种种的匠心和手艺有关。所以,与讨论的具体的作品相比,那些与年龄
期刊
2020年,注定是特殊的一年,或成为时代转折。这一年,第一批“90后”已经30周岁,我和周恺是,李万峰刚刚过完31岁生日,也算同龄人。做这个谈话的时期十分特殊,目前大家都还处在不那么自由的状态,因为新冠肺炎病毒仍然是潜在的健康隐患,未来的诸多不确定也让人深陷焦虑和困惑。所以,我才想借这个机会跟同龄人聊聊,一是希望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二是考虑到也许在聊天过程中能解答我的困惑,给予我一些启发。  ——余
期刊
我喜欢兔子,我追过兔子,荒废的后院里一颗生锈的铁钉穿透我的脚掌,那时我还小,我在追兔子,我喜欢兔子……  《爪蟾》是个改编的故事,改编自我没发表的另一篇小说《雪梨》。2018年我写《雪梨》,想要自创一种对话体——假装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实际上是第一人称对事件的讲述,而且讲述都为假,实际上是当时的帮凶、现在的叙述者“我”假装在讲述,其实一开始便发起了与另一疑犯的对话,像是同谋的二人翻了脸,一人在不断地
期刊
到达北京首都二号机场时已经是晚上了,飞机上只有亚洲面孔的人戴着口罩,法国航空公司的机组人员都如以往一样,带着法国人的礼貌与矜持。他们似乎没受任何影响,也没有人戴口罩。吃饭的时候,我把口罩摘了,吃完饭,再戴上。N95口罩勒得我耳朵生疼,趁人不注意,我把它拉到下巴颏,用飞机上的毛毯盖住半张脸,呼吸终于顺畅起来了。这唯一的一只N95口罩,还是北京雾霾时我买的,当时顺手带了一个到国外,没想到现在用上了。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