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域下的农村老年组织:治理资源与参与机制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老年组织是重要的内生型社会治理力量,是组织振兴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察晋江C镇老年协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发现精英老人的多元权威、经济资源的内部循环,以及治理结构与社会单元的耦合,共同赋予该组织较强的自组织能力,同时构成老年协会作为内生型治理资源的根基.基于此,地方政府通过制度化的组织建设、公共化的组织目标和弹性化的组织管理对社会组织进行改造,吸纳老年协会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其村民自治、管理民俗活动和服务老人等社会治理功能.在老龄化背景下,发挥农村老年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具有现实必要性.建立老年组织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常态化机制,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利于动员村庄内生力量促进组织振兴,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他文献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范围内各种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军事的风险交织叠加且不断扩散蔓延,中国在强势崛起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因各种利益、观念、势力碰撞、摩擦、竞争、角力致使重大风险不断积累与集中凸显,西藏在反分裂斗争、社会大局、经济发展、生态保护、边境建设方面呈现出“五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而随之伴生的风险挑战呈范围加大、频率加快、程度加剧趋势.文章从战略思变、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四个维度,对清醒认识社会风险、精准识别风险挑战、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强力推进风险治理四个层面进行研究,以期为“
使命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不仅关系到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投入以及学业成就,也会对今后从教意愿和从教生涯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基础教育质量.本研究对中西部8所高校的719名少数民族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心理资本、学习投入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以探究少数民族师范生的心理资本在职业使命感与学习投入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心理资本及学习投入水平处于中上水平.亲朋好友是否是教师是影响少数民族师范生的职业使命感、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水平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师范生的职业
马克思平等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平等是基于人的自我实现的关系本性的实现状态,而其实现程度以具体的历史关系为前提.马克思在肯定"权利平等"的历史合理性的基础上,批判其历史暂时性,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权利平等"的抽象性和虚假性.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和不断趋近"更加平等"是我们的理论特质、实践要求和制度优势.和平解放至今,西藏社会经历了从不平等到"权利平等"再到不断趋向"实质平等"的现实历史进程.以马克思平等理论的解释框架分析西藏社会的平等实践,不仅可以理解西藏社会的平
对企业环保进行多主体共治已逐渐成为共识,但相应的治理路径、治理机制,特别是在如何实现多主体“治理闭环”方面,研究依然匮乏.文章围绕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混合治理三种模式,以跨界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1)三种模式的边界特征;(2)三种模式实现跨界治理及治理闭环的路径与机制差异;(3)三种模式的绩效特征及协同治理的帕累托改进方向.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企业环保的多主体共治提供了新的洞见.
对多民族国家建设而言,民族发展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核心理念.以“团结—共享—治理”为三个逻辑分层,系统分析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发展蕴涵和价值内核,可知其民族发展系列论述在内容体系上涵盖国家建构、政治整合、社会共治共享、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核心理念.在特点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发展的精神动力;强调国家治理引领民族发展、同权同步共享发展、以制度保障发展、以权利规范发展;以政策和项目精准定位发展.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主线,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发展论述的基本理论体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梳理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现代登山运动的发展历程.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西藏登山事业才能从无到有,一路向前,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西藏登山运动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创造了"西藏登山精神",新时代新一代西藏登山人将继续弘扬"西藏登山精神",他们也是体育强国之路的排头兵.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从初具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起步,再到中华民族地域、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体布局的基本完成与全面推进的辉煌历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保证,始终坚持与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方向,始终坚持以各民族人民群众为依靠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力量之源,始终坚持中华民族大团结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方法.
近些年,以“单一民族国家”为自豪的日本着手修改长期以来否认土著民族之存在的立场,转而承认、尊重和包容阿伊努民族及其文化的自主发展.日本对阿伊努民族政策的转型意味着其对国内少数民族强制同化政策的纠正,也是将族际关系的治理模式从“他者化”转向“多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多元文化主义理念在当代日本取得一定的成果,对其土著民族、新老移民等少数群体发展本民族文化及争取相应权益意义重大.然而,多元文化政策在日本的实践并非是弱化国家共同体认同的措施,而是通过建构多族类文化共生模式来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尝试,其效果如何还需历
内地西藏班(校)(以下统称"内地西藏班")开创了民族教育内地规模化办学的先例,为西藏地区人才培养、治边稳藏和繁荣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基于对东中西部16个省(市、自治区)的21所内地西藏班320名校长及教师,336名西藏中小学校长、教师,部分内地西藏班学生家长及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行政人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了内地西藏班招生选拔的现实样态.自办班以来,内地西藏班在招生规模、招考方式、志愿填报等方面都逐渐科学合理,但招生供求矛盾依旧突出、多元评价标准亟待完善、录取分数线公平问题凸显.由此,提出以下建议:耦合招生
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均表明,语言具有经济属性,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劳动者个体掌握的语言数量越多、语言技能水平越高,获得更多就业岗位和更高收入的机率就越大.基于对“京族三岛”京族居民的抽样调研数据,在分析居民语言能力与收入状况的基础上,量化实证研究“京族三岛”居民语言能力与收入的相关性及其收入效应.结果 表明,多语能力及普通话、京语、白话等语言能力的提升能够降低劳动者收入水平处于低收入段的概率,提高其处于高收入段的概率,与劳动者收入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普通话的劳动者收入效应最大,语言能力的劳动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