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来源 :工程管理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_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力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强相关性。本文结合电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了灰色关联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关键词:电力;区域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度模型;协调度;
  引言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电力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问题的研究,可为协调电力工业与区域经济良性发展提供帮助。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程度的定量指标,本文引入灰色关联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用于电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中,实例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1、色关联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
  设X1,X2,…,Xm为描述电力工业特征的m个指标,Y1,Y2,…,Yn,为描述国民(区域)经济特征的n个指标。为了去除原始数据量纲不同的影响,在进行关联分析之前,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计算关联系数:
   (1)
  式中:zxi(t)、zxj(t)分别为t时刻国民(区域)经济与电力工业指标的标准化值。ρ为标准化系数,ρ=0.5。ζi(j)(t)是t时刻的关联系数。对ζi(j)(t)求其平均值可得反映国民(区域)经济增长与电力产业耦合作用关系的度矩阵Υ,通过比较各个关联度Υij的大小,可得出经济系统中与电力工业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因素。
  为了从整体上判别国民(区域)经济增长与电力工业两个系统耦合强度大小,可根据公式(3)构造国民(区域)经济增长与电力产业相互关联的耦合度,可以定量评判国民(区域)经济增长与电力工业系统耦合的协调程度。
  (3)
  式中C(t)为电力产业与国民(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度,它描述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耦合度C取值在0-1之间,取值越大,则认为两者关联大,协调性好;反之,C越小,越不协调。
  为了进一步准确反映电力产业和国民(区域)经济整体功能的大小,本文在在耦合度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公式定义耦合协调发展系数。
  2、电力工业和国民(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体系作为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量度的基础,是提供两系统或两个因素之间信息关系的基础。为了全面、真实地体现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系统的各自的内部特征、发展状态、协调程度以及两者间的联系,较好的反映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系统的真实发展水平,选取合适的指标就显得尤其重要。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满足的条件:1)科学性。2)可行性。3)完整性。
  根据建立指标体系的要求,得出本模型的指标体系,具体建立的指标体系如下:X1:国内生产总值,X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3:国家财政收入,X4:外汇储备,X5:重工业占工业比重,X6:固定资产投资,X7:城镇具名可支配收入;Y1:装机容量,Y2:输配电损失量,Y3:全社会用电量,Y4: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基本建设投资。
  3、实例分析
  对2005-2011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协调关系进行研究,根据灰色关联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得到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耦合度的关联系数,汇总全部数据得到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各指标的关联度矩阵,并求各行各列的均值观察单个指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2)利用关联系数,得出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耦合度。3)在耦合度的基础上得到耦合协调发展系数从时序角度分析每年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的耦合度变化情况。
  根据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指标数据计算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耦合度的关联度矩阵Υ,然后根据公式(3)计算得到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耦合度、耦合发展协调系数和发展类型,如表3所示。
  表3 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耦合度、耦合发展协调系数和发展类型
  年份 C D 耦合发展类型
  2005 0.5984 0.8541 良好协调
  2006 0.6102 0.9025 优质协调
  2007 0.607 0.8897 良好協调
  2008 0.5591 0.6361 初级协调
  2009 0.5801 0.6752 初级协调
  2010 0.5993 0.8658 良好协调
  2011 0.6013 0.8913 良好协调
  根据表3我们可得:
  2005年以后我国加大了电力产业的投资。按灰色关联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判断标准,2005-2007年电力产业与国民经济耦合度不断提高,二者发展的整体协调功能较高。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电力产业改善能力还有待提高,协调国民经济与电力产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4、结论
  本文从电力与经济发展的角度,重点研究了电力与国民经济系统的关系,引入了灰色关联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05-2011年电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文卿.电力工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7,25(8):100-102
  [2]胡兆光等.2050中国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探索——基于电力供需研究实验室(ILE4)模拟实验(M).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1.5
  
其他文献
摘 要:建筑项目施工图的预算审核是关键的第一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审核图纸过程中,根据图纸计算出的工程量来审核总项目计价是最为繁重的工作环节,造价人员应该非常重视。但由于审核对象的不同或各地域施工项目具体情况的不同,因此采用的预算审核方法也就有所差异。因此,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在本文列出几种审核方法,供业内同行相互交流。   关键词:施工图预算 工程量审核方法  建筑工程预算首先是以施工图为
期刊
摘要:用GPS静态测量方法在水利工程施工阶段为闸门、渠道、堤坝建立施工控制网,是GPS在水利工程测量中应用的基础阶段。本文重点分析了水利工程中GPS静态测量技术应用与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GPS静态测量;导流洞  一、GPS静态测量  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以GPS卫星至用户接收机天线之间的距离(或距离差)为观测量,根据已知卫星瞬时坐标,利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所
期刊
[关键词] 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建立现状弊端  工程造价管理分为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和建设工程价格管理两种,其直接意义在于合理地确定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现阶段随着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不断加大,我国的建筑市场也在不断扩张,工程造价的管理也就显得愈发重要。而工程造价管理在现实计价中也产生了众多的问题,例如设计单位过分考虑安全问题而忽视材料浪费问题等。因此,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强化工程造价的管理机制,维护相
期刊
摘要:随着水利工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粉喷桩作为一种有效软基加固技术,已越来越被工程技术界所重视。其具有低污染、低噪音、有效实用、施工简便快捷、施工工期短等特点,在现在的工程施工中被广泛采用。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探讨了粉喷桩在水利泵站地基处理中的设计与施工。  关键词:粉喷桩;水利泵站;地基处理  一、粉喷桩在水利泵站地基处理中的机理  粉喷桩是利用粉喷桩机将水泥干粉加到软弱地基土中并在原位强制搅拌,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工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如何做好该工程的安装工作也成了焦点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针对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技术的实践应用进行相关分析,首先讨论了一些关键安装技术及其应用,包括设定室内温度值、控制室外新风量、选择空调系统、安装空调及相关设备等,然后指出了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供热通风
期刊
摘要:市政道路管线系统非常复杂,市政道路管线工程的防渗漏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管线的施工质量,还能够优化管线的施工流程。因此,将防渗漏技术应用在市政道路管线施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导致市政道路管线施工发生渗漏的原因,探析了市政道路管线施工中的防渗漏技术,旨在为市政道路管线工程的施工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市政道路;管线施工;防渗漏技术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系统在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管理效率、效果。长兴海塘的现代化管理借助现代信息化系统得以实现。本文回顾了长兴海塘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分析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设计标准、原则及防汛中心、实时监控等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海塘管理;实时监控;水闸;     0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上海海塘建设、巡
期刊
摘要:南水北调渠道工程经过一些湿陷黄土区,为满足渠道高填方质量要求,减少沉降,需对其进行处理,强夯法是高填方处理的有效技术。本文探讨了强夯法在高填方渠道施工中的作用机理,重点介绍了通过实验确定的施工参数和施工效果,证明了强夯能够有效控制高填方沉降。  关键词:强夯;高填方沉降;机理  一、地基沉降机理  粘性土地基的沉降S可認为是产生机理不同的三部分组成,如式S=Sd+Sc+Ss 。式中Sd为瞬时
期刊
摘要:我国当前经济水平处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当中,随之工程的施工建设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控制测量相关工作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始终贯穿的重要因素,其控制着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施工时对控制测量进行格外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工程施工;桩基础;测量;有效措施    在工业、民用建筑各项工程当中桩基础是一种普遍基础形式。按照桩材料可以被分为钢桩、钢筋混凝土桩以及木
期刊
【摘要】变更管理(MOC),作为化学工业工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得到大多数企业的认可。在化工行业被广泛的使用,且在工艺安全、危险评估、环境影响、产品质量影响、人员操作安全等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在中小企业中,由于产能、人员、新工艺、新技术等的变化,导致设备的变更较为频繁。因此,设备变更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科学的控制方式,必然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上的很多被动局面,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环境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