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部分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研究某些问题时,往往不是以问题的某个组成部分为着眼点,而是有意识地放大问题的视角,将要解决的问题看作一个整体,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构成或作整体处理后,达到顺利又简捷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整体思想。
这一思想在数学教学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会加以运用。同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也很广泛,同时也颇为重要。
不过,在语文教学中,对这一思想及思维模式加以探讨研究和运用的却不多。教学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因此,我们应该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整体思想加以探讨。
教学中要有单元意识。传统的单篇教学是按同一模式一篇一篇地不管知识重复与否,一律是上课满堂讲,课后大量练。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模糊、无所适从之感。而一个单元里的课文,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内在联系的几篇课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教师如以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整体,通过一两篇讲读课的教读,有目的地带动单元中其他课文的教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使后几篇成为“教学中的试验场”,从而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教学中要有文体意识。新编的语文教材多是以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三类课文为经,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为纬,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为培养目标构成的。有时又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来分类编排教材。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这种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文体的知识,让他们能对一类文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加以区分,分析不同文章的之间的异同,形成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把这些对一类文体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迁移到其他课文乃至课外的阅读中,从而受用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积累的知识、方法、经验进行加工、融合,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模式,从而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简驭繁,融会贯通。
教学中要有全篇意识。要着眼于全篇,不能断章取义,孤立地分析段与句。否则,既不能领略到文章整体美的内蕴,更不能从阅读中体味到写作的真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文章的主线,让贯穿文章始终的主线与主题一起,照亮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例如在《社戏》开篇写平桥村的乐事,不仅是写“乐”,更是为了衬托出社戏是“我第一盼望的”;写“月下夜航”时,感受到如此美好的“江南水乡夜色”。这些事与景,表面上与社戏无关,其实同样是为了要表现与社戏相关的主题。学生分析课文时,有了这种整体思想,着眼于全篇,解决问题就会简单多了。
教学中要有阶段意识。“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现行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比较突出实用性,十分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各册各单元的课文都具有理论上的联系和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教学时,必须把单元的全部知识串在一起,按阶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教学。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这一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知识的传授与构建;同时,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时,也会运用这一思想,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比如,分析《孔乙己》中“排”和“走”,要引导学生明白,作者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而这个人物要表现出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把字词的学习放到文章的整体中去思考,这样就会很容易地挖掘出字词的深刻含义。同样,在读小说时,要学会对小说有个整体感悟,然后,运用学到的赏析小说的方法来分析小说,把一篇小说的学习,放到“类”这个整体之中。
初中语文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整体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树立课程意识,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这一思想在数学教学和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会加以运用。同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也很广泛,同时也颇为重要。
不过,在语文教学中,对这一思想及思维模式加以探讨研究和运用的却不多。教学中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因此,我们应该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整体思想加以探讨。
教学中要有单元意识。传统的单篇教学是按同一模式一篇一篇地不管知识重复与否,一律是上课满堂讲,课后大量练。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模糊、无所适从之感。而一个单元里的课文,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内在联系的几篇课文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教师如以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整体,通过一两篇讲读课的教读,有目的地带动单元中其他课文的教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使后几篇成为“教学中的试验场”,从而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教学中要有文体意识。新编的语文教材多是以讲读、课内自读和课外自读三类课文为经,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为纬,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为培养目标构成的。有时又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来分类编排教材。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这种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文体的知识,让他们能对一类文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加以区分,分析不同文章的之间的异同,形成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把这些对一类文体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迁移到其他课文乃至课外的阅读中,从而受用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积累的知识、方法、经验进行加工、融合,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模式,从而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以简驭繁,融会贯通。
教学中要有全篇意识。要着眼于全篇,不能断章取义,孤立地分析段与句。否则,既不能领略到文章整体美的内蕴,更不能从阅读中体味到写作的真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感知文章的主线,让贯穿文章始终的主线与主题一起,照亮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例如在《社戏》开篇写平桥村的乐事,不仅是写“乐”,更是为了衬托出社戏是“我第一盼望的”;写“月下夜航”时,感受到如此美好的“江南水乡夜色”。这些事与景,表面上与社戏无关,其实同样是为了要表现与社戏相关的主题。学生分析课文时,有了这种整体思想,着眼于全篇,解决问题就会简单多了。
教学中要有阶段意识。“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现行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比较突出实用性,十分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各册各单元的课文都具有理论上的联系和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教学时,必须把单元的全部知识串在一起,按阶段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教学。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这一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知识的传授与构建;同时,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时,也会运用这一思想,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比如,分析《孔乙己》中“排”和“走”,要引导学生明白,作者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而这个人物要表现出封建社会对人的摧残。把字词的学习放到文章的整体中去思考,这样就会很容易地挖掘出字词的深刻含义。同样,在读小说时,要学会对小说有个整体感悟,然后,运用学到的赏析小说的方法来分析小说,把一篇小说的学习,放到“类”这个整体之中。
初中语文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整体思想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树立课程意识,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