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组织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3834079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组织的“文化”是非物质的东西,无影无形,但对这个组织的影响又无处不在。在教育领域,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巨大推动力。教研组文化是教研组及教研组成员的活动及其成果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或凝结的结果。它作为学校的一种亚文化,一方面对置身教研组文化中的教师个体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在教师的发展与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成长的“小环境”、“小气候”;另一方面,它也构成了教研组运行发展的内在机理,从深层次上决定着教研组的发展方向。
  当下,随着教师培训重心的下移,作为校本研修重要载体的教研组组织成为当代学校变革与转型的重心。而教研组的变革与转型,其深层的根基在于教研组文化的转型与重建。换言之,将发展性教研组建设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来考虑,通过寻找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教研文化之根,探索当代发展性教研组建设的文化路径。
  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组织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应当以人的发展作为中心。首先应以教师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重心,做到既“成事”又“成人”,在“成事”中“成人”。 其次,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追求目标。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以及师生的课堂合作,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而时下,传统的教研组文化建设与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组织文化存在相当的距离。因此,如何着手加强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组织文化建设是学校目前面临的挑战性问题。
  1 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组织文化基本内涵
  教研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影响组中每个教师行为的“潜规则”。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教研组成员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教研组成员的生活方式成了教研组文化的基本内涵。
  1.1 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即教研组成员以何种规范性要求为基础,如何共同备课、听课、评课,如何共同研究解决教学问题。毋庸置疑,在教研组发展性建设中,教研组成员以对教育事业坚定的信心和执著的追求,树立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密切交流互动、相互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追求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等要求为基础,以真诚、分担、共享、扶持、合作、和谐、愉快等特征对共同备课、听课、评课提出规范性要求、解决教学问题。
  1.2 教研组成员的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在教研组发展性建设中,教研组成员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忧患意识,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专业成长,关注教学任务、教学质量,自觉地寻找各种专业活动,对于教研组活动、对于与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学习有很高的热情,愿意吸收外界一切好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发展服务。
  1.3 教研组成员的生活方式。即教研组成员在日常化的各种形式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是怎样思考和行动的。在教研组发展性建设中,教研组成员将研究活动日常化,能将研究的态度、意识和能力渗透进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实现研究性的备课、研究性的听课、研究性的上课、研究性的说课、研究性的评课等等,对教学问题进行实质分析。
  2 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组织文化结构要素
  正如学校文化不同于学校教育一样,与教研组建设相比,教研组文化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通过教研组文化的结构要素体现出来:
  2.1 精神文化。在与学校文化保持方向上一致的情况下,教研组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愿景和文化理想。如创建一个充满民主气氛、洋溢自主精神和体现务实作风的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强化和谐合作下的竞争。
  2.2 物质文化。教研组的物质文化异常丰富,它不仅体现在教研组研讨的活动场所(如活动室布置)、教研组成员使用的教材、教参、教具和学习材料上,更体现在教研组文化产品上,如教案、课例、随笔和各种教学录像上。作为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物质文化各种产品更规范、更有序、更多样。如教研组的课堂教学模式、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建立。
  2.3 制度文化。对教研组而言,制度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如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师徒带教制度、案例、课例研究制度、评价制度等等。在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制度建设上由以往的限制性、约束性转变为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为目的的育人效应和实现教研组价值观念和具体活动方式等的创新效应。实现教研活动中以事、物为核心转到以人、生命成长为核心,关注每一个教研组成员的发展成长空间的营造上。
  2.4 行为文化。它体现在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组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如备课行为、听课行为、评课行为、语言行为等。在教研组发展性建设中,教师备课将学生放在心里,使对学生状态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成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的基本依据和落脚点,不断追问和反思,有没有在日常化的教学和研究中实现生命的主动发展与自我生命价值的创生。在教研方式,采取教学设计——说课评点——课堂实践——评课研讨——案例分析的开放式教学系列研讨活动和“前移后续”的教研方式,为每位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有针对性的条件,实现各个层次教师的有效成长。在语言行为上,杜绝攻击性、侮辱性语言,追求地道性、睿智性、艺术性、丰富性,体现谦和、包容、和谐、真挚等特点。
  3 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组织文化的特点
  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组织文化应表现为一种民主的、积极的、合作的、和谐的、研究的文化,教研组成员在各种教研组活动中具有一种精神,一种涵养,一种品位,显现的是积极健康的心态,形成学习、研究、交流、提高的团队协作的工作和精神状态,钻研求进的意识和永具科研的风格,建构开放性的对话、交流、合作、反思的教研组文化。
  3.1 学习。学习是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组织文化的重要特征。倡导每个成员具有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的正确观念及态度,并有发展出有效率的学习能力,且乐于在教研组中进行各种形态与方式的学习。
  3.2 反思。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组织文化建设中,大力倡导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团队反思。让行为记录反思策略、对话交流反思策略成为教学研讨的重要形式。
  3.3 研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在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组织文化建设中,应让研究成为教研组文化的主要品质。重视鼓励教师开展基于实践的小课题研究并为这些课题的研究提供时间、平台,让研究改变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改变教师的精神世界和教学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4 民主。民主是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组织文化的基石,重视倡导组员之间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提倡“百家争鸣”式的争论,允许共识与个性并存,并允许教师持不同观点。
  3.5 积极。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组织文化是一个促进教师的生命主动展现、主动发展的文化,是以改造教师的生活方式为己任的文化。因此倡导每一个成员成为终身学习者,熟悉学科教材,研究学科体系,理解学科基本精神,拥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营造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教研氛围。
  3.6 合作。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组织文化打破教师间自我封闭的藩篱,倡导交流、合作与对话。如备课时,大家能共同精选例题,做到资源共享,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体现了一个信息多元组合的过程。使每个组员在该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在合作的文化氛围中,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启迪,教学行为得到改善,同伴的思想与良好的建议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3.7 开放。在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组织文化中倡导开放性的教研。如倡导除了正式的教研活动外,工作的每时每刻都进行教研活动;倡导在教学研讨中以开放的心态来理性看待研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参与研讨的教师勇于暴露个人的真实观点,承担公开课的教师谦虚倾听反面意见,达到深度研讨要求;倡导“和而不同”的理念,打破教研组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提防的情况,鼓励说真话,各抒己见,养成怀疑、批判、求异的研究之风,从而激起教师群体不同层面的不同发展。
  4 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组织文化建设的途径与实践
  4.1 学校领导者的管理。所有的“重心下移”,都要有一个落脚点,而教研组文化则是最终的落脚点所在。只有将文化之根扎在“教研组文化”之中,学校文化的创建才能落到实处。学校领导者不仅自己要有建设教研组文化之意识,还要进行“文化意识”下移,即下移到教研组长那里,帮助教研组长将文化意识内化到日常化的思维方式之中,转化到常态化的行为方式之中。
  一是不断强化教研组长是教研组文化建设的第一负责人观念,切实加强对教研组长的培训和管理。让他们明确发展性教研组组织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培养其文化意识,并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来推动和保障其工作的开展;如以指导教研组长制定教研组建设规划为抓手,明确教研组的文化愿景和发展目标,确立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发展路径,整体设计课题研究和日常教研活动,形成系列化、制度化、日常化的格局,并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建立分管校长、教务主任与教研组长的定期交流机制,开展工作交流活动或问题研讨、问题解决等活动;加强对教研组长的考核,督促教研组长积极带头,以自己勤勉进取的学习、工作精神感染每一个成员,并构建起积极的教研文化,帮助教研组长承担起对教研组人员进行价值引领的职责,营造积极主动、求真务实、自觉向上的教研文化建设,提升教研组长的策划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是构建教研组合作新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们与多所学校形成了教研联动机制。如我校外语教研组分别与两所学校形成了教研联动合作,一起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校数学组除了与本县多所学校结成教研联动合作外,还与外区学校开展教研联动。这一制机制的形成,大大提高了教研组的管理职能和效果,丰富了教研内涵,形成了开放的教研机制。
  三是学校对教师、教研组考核评价机制的转变。在学校层面上,学校从文化的角度,对教研组文化创建进行评价的标准。在教研组层面上,教研组自身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评价标准。在这些评价中,全面涵盖教研组文化的基本内涵,兼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内容。如每个期末,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考评,以“教研活动、教学常规、教学质量、辅导学生”等方面逐项打分,最后评出星级优秀教研组,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捆绑式评价”,使全组老师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努力为本教研组争光。同时在评价教学绩效时,我们是以一个教研组、一个备课组为单位实施评价,看整个团队打集体战的能力,看重整体效果,这样促进教师转变观念,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当组内教师遇到问题时,同组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当组内教师要参加比赛时,组内教师一起出主意;当组内教师获得好成绩时,同组教师一起高兴。从而调动了每个老师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教研组"文化意识"的形成。
  四是实施基于校本研修模式的变革实践活动,开展集体智慧打造精品课、问题解决学习的专业援助模式等研修活动,使老师们在精品课的打造中、在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中、在学科资源库的建设中自觉养成对话、交流、合作、反思等行为文化习惯的形成。
  五是建设学校学科经典教案库、课例库。将由教研组全体教师精心打造的教案、课例、课件收集整理到学校教学资源库,并由学校信息组公开在学校内网,供全校教师参考学习,形成本校特有的物质文化。
  4.2 教研组长的执行与管理。管理心理学认为:群体的准则、规范、舆论和人际关系,往往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有效地影响和改变着一个人的态度。群体的影响不仅是一种强制性的约束力,而且还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只有形成自然合作的群体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教研组长要把组织文化作为自身思考、设计和评价教研组日常活动的视角,时时处处以文化的眼光来对待本教研组的各项工作,对待教研组成员的专业发展。对于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组织文化建设而言,在日常的教研组活动中,每个教研组必须建立一系列的规范和准则,以约束、限制成员的教研行为,从而保证教研组活动的有序进行,提高教研组的行为识别度,构建富有特色的教研组行为体系。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为提高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我校语文、数学、英语等教研组对原有的教研活动规定做了新的调整,规定教师在参加主题研讨活动前,必须结合相关主题内容对研讨主题作预分析、预准备,写好交流发言初稿,讨论要紧紧围绕主题达到研讨的目标;评课既要分析成功之处,也要着力剖析不足之处及其成因,并提出个性化的解决策略。教研组制定的学期研究进程,既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又在组内倡导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工、师生共同反思的理念,总之教研组活动行为规范体系具体而鲜明。正如我校数学教研组长在一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磨课案例反思中所写:“在准备过程中,我们不仅对课的设计精心的打造,我们还关注每一个提问的语句措辞是否精准,常常为一个问题怎么表达揣摩半天……。在磨课过程中,尽管每次上课只是一个老师,但其他老师反复听课、讨论切磋,各抒己见,修改教案,能促使每位参与者自觉反思,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集体形成的智慧总比一个人强。由此对于整个教研组来说,形成同伴互助和教师自我反思文化可以改变教学研究中‘单打独斗’的局面,可以提高整个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水平”。实践证明,作为教研组长既要引导教师突出个性特征,又要引导大家学会合作共赢,营造合作的文化,从单枪匹马走向团队共进,抱团奋斗而不是单打独斗,在学习中培育开放、宽容的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文化。
  其次,对于教研组的日常管理,教研组长不仅要有组织层面的文化管理,还有对文化产品等的管理即知识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与实践,我校形成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学科经典课例库。将教研组在不同单元不同章节安排教师精心备课上课,积累的经典教案和课例,建设成校本化教学资源库,一方面供组内教师相互学习参照提高全体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另一方面为提炼教师风格服务。教研组的经典课例是一个教研组宝贵的历史财富,体现教研组的积淀和成就,它不仅仅代表个人,更应该是一个组织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促进教研文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教研组长要进行教研制度的转变。教研组制度应体现出教研活动的日常化、研究化及活动的规范性、有效性、针对性。要变制度管人变为文化管人,通过榜样力量,构成向上的文化,引导教师从制度走向自觉,从制定制度规范到超越制度规范,形成教师健全人格、主动发展的教研文化,逐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大胆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高尚师德和教研文化。如,我校理化生教研组针对组内新教师个体、转岗教师个体的成长需要,建立了以问题探究模式的课堂教学研究学习小组,精心策划,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确定不同的学习研究内容,通过建立学习引领性制度,以微型课堂的形式让专家、教学标兵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不同层次的教师的专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促进人的生命的真实成长。通过多形式的活动,逐步转变教师陈旧的教研价值观,让教师认识到参与教研活动改变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而且改变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教学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重构了教研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除次,教研组组长要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善于将时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纳到教研组文化中,结合本教研组的具体情况, 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教研组成员共建共享的文化。实践显示,对话、交流、合作、反思是发展性教研组组织文化建设的高境界,这种文化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机制作保证,在实践中,我们感到构建教师合作新机制,通过集体备课、合作学习、听课评课、课题合作等途径可以有效促进这种教研文化的形成。正如一位资深教研员在参加我校英语教研组的一次评课活动的感言中写道:“一节课的评课时间里,有20多位英语老师争相发言,言简意赅,有水平,有收获。英语组评课活动氛围融洽,人人参与,有质有量。大家真心地、由衷地感受课的精彩,因为大家说的不是套话,不是空话,评价很具体很真实,言之有物,大家不吝赞美之词,展现出宽阔的胸怀。作为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外语组是娘子军)真诚地欣赏她人之长,这是难能可贵的思想境界。教师只有真心诚意地欣赏别人的长处,才会真心实意地学习,才能真正学得到。慧眼识问题,大家毫无保留地提出己见,这是教研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宝贵资源,目的只有一个:谋得共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氛围熏陶、感染、激励下,我校英语教研组全体成员都努力丰厚自己的学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技术,聚精汇神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形成了英语教研组特有的文化风格,并成为我县英语教师培训实训基地。
  4.3 教师观念的转变。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教研组文化的参与者、创建者、共享者。教师要有强烈的转型意识,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转变思维方式,转变价值观念。不要因忙于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忘却了教研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要真正践行“成事也成人”的教研价值观。毋容置疑,教研组成员之间具有异质性,组内教师各有所长,有的长于管理,有得善于教学设计,有的长于课堂演绎,有得善于撰写论文,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个体,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性格特质、讲课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实这种差异正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可以相互借鉴,优势互补。而且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学校的发展只凭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构建一种教师合作文化,尤其是在教研组建设中构建教师合作文化,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努力寻找自己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以此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我们认为,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只有切实加强教研组组织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彰显教师的个人价值,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让教师成为名师、学校成为名校。其实,我们发现,我校之所以能在短短办学8年中取得骄人的成绩,成为岛内初中教育窗口学校、全国办学先进集体,究其原因完全与我们开展的发展性教研组建设实践有关,与我们形成的学习、反思、研究、民主、积极、合作、开放的教研组组织文化有关。“教研组发展性建设的组织文化力量”正成为推动我校教育进步、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巨大推动力,成为学校建设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与重要策略 江苏省江阴市教师进修学校潘东良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第11期 
  [2] 学习现代教研组文化建设的体会 李华荣2008年1月
  [3] 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文化策略 贡和法的博客 日期:2008年5月6日
  [4] 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的高效策略及最佳路径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主任 钟 炜
  收稿日期:2011-07-19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探索。  1 注重导语设计  地理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艺术十分重要,它是能否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提高
期刊
数学课在小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怎样使小学生数学成绩稳步提高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几项措施,收效明显。  1 对症下药,从基础入手  很多小学生感觉数学难学,主要原因是基础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激励、启发,可以“对症下药”,采用“开小灶”的方法给他们补课,使他们逐渐把基础打好。例如,讲讲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使他们消除自卑心理。爱迪生
期刊
迟到,大概是每个学校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新学期伊始,教委对学生早晨的到校时间做了一些调整——比以往晚到校30分钟。按理来说,早上做准备工作的时间更多了,学生应该不迟到了,可事实并非如此。瞧,这天早上就晚来了一位。  怎么办?是停下讲课按老“规矩”办事?还是……我的大脑迅速做着判断,突然觉得应该试试。我出乎意料地没有中断讲课,而是对小雨点头示意她“快回座位”。她先是吃惊,然后用略带歉意的眼神和我交流
期刊
1 创新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都是采用一些优秀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或教学参考书中的目标。这些目标虽是优秀教师甚至是专家写的,有其非常优秀的一面,但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一,它不能适应“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原则,它只是在自己教学的那个小范围内适用,并非放之四海皆准。如存在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差别;优秀学生与后进学生知识面上的差别;智商高的学生与智商相对较
期刊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数学教师,我更是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从小热爱这门学科,在老师的心里根本就没有“数学差生”的存在,数学学不好,不只是单方面的原因,还有其它众多因素存在。  首先,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现在的教科书跟旧教材相比,内容多,难度大,灵活性更强,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一、要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的教育理念;二、要大力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三、从以集体教学为主转变为学生个体学习为主。  【关键词】转变 ; 教学理念 ; 创新 ; 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彻底改变了转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语文课程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传统
期刊
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如果在婴幼儿时期不及时启蒙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因此怎样在学前期特别是在大班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目前幼儿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营造学生良好的阅读环境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 创设丰富多
期刊
在中国画的造型艺术中,写生与创作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两者是紧密相连,逐渐转换的因果关系,写生与创作是中国画家终生探索与追求的热门课题。  历代有成就的中国画家都重视写生。唐代的山水画家张操,十分肯定姚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明代沈颢在其画论中说:“董源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黄公望隐虞山即写虞山,皴色俱肖,且日囊笔砚,遇云姿树态,临勒不舍;郭河阳取真山惊涌作山势,尤称巧绝”。现代国画大师
期刊
社会大课堂,课堂小社会;生活大课堂,课堂小生活: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各自扮演的着特定的角色,使我们的社会显得丰富多彩。如果我们把握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堂表演,从而把语文学习的课堂,作为学生生活的社会,把学生作为社会中、生活中的一个个角色,那么,学生在课文阅读中,就能得到语言情境、语言内涵、语言情感的感悟,得到语言感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得到生活情趣的感受。
期刊
古代教育中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如今便有了“高压之下出成绩”的做法。这些说法在特定的环境中有一定的道理,并在实际中得到了验证。因此,谈起学困生转化工作,我们都定格为“加强辅导”“开小灶”等,希望“熟能生巧”。所谓的“加强辅导”“开小灶”说白了就是一种“加压”措施,要求学困生多做练习,上课多回答问题,辅导更是“占尽先机”,就连老师环视的目光往往也会特地在那儿多停留一会儿,这样做,确实使许多原本不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