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p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战略目标之后,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这种不平衡,包括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和校际之间的不平衡,其中后两者也即区域内的不平衡更易为百姓所感知。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包括促进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教师资源的均衡和生源的均衡。其中,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最为关键。在农村学校硬件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在农村普遍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提高师资水平、努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成为当务之急。
  从2006年开始,我们“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围绕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教师交流及支教、教师工资规范化和农村教师培训与专业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山东泰安市泰山区、宁阳县,山东潍坊市潍城区、寿光市,四川成都市及其青羊区、蒲江县,北京市和辽宁沈阳市等地区,分别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源配置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索,推动了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近几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迅速由理念层面上升到政策层面,又由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2005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政府文件。2006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次从法律上得到强制性规定。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教育列为民生和社会建设的第一条,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后的主要任务。
  教师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对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可以产生决定性影响。近些年来,各地在缩小义务教育师资的城乡差距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但是,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不均衡分布的状况依然比较明显。2005年的首份《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和本课题组的专项调查看,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对口、教学水平等五个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同时,在教师晋升机会、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教师工资待遇、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四个方面,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
  普遍存在着的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学校在配置教师时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优质教师资源向城区、向强校单向流动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基于此,本课题把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作为主要的研究目标。
  根据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状况产生的原因,本课题提出了“一手抓配置,一手抓提高,主要靠制度和机制”的实验思路,期望通过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配置政策、工资待遇和培训机会,促进城乡间教师的良性流动,促进农村教师的能力建设,缩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差距。
  1、建立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
  由于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现有教师资源的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差距,因此建立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成为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必须。
  (1)“人走关系动”,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
  长期以来,教师是“学校人”,资源在学校之间的配置具有极大的刚性,这是制约教师流动的最主要的制度因素。这一约束能否被打破?2006年暑期,辽宁沈阳市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建立规范性的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每年都有15%的专任教师在各区的“大学区”内交流,其中80%的教师是“人走关系动”,实现了在职教师资源的二次配置。这种大面积的“人走关系动”式的教师流动方式,打破了教师在一所学校从教终身的旧有格局,是教师交流中难度最大、力度最大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启迪价值。
  (2)建立区域“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教师由“单位人”成为“系统人”
  为了进一步消除制约教师流动的制度性障碍,2007年,四川成都市青羊区专门成立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管理机构——青羊区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在全区范围内统筹配置人才资源。全区教职工的人事关系纳入中心统一管理,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内共享。
  (3)建立城区学校流动编制,探索支教的有效模式
  相对于“人走关系动”的定期流动和教师转向“系统人”的人事管理改革而言,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进行一定期限的支教策略,因其较少涉及体制问题而率先被提出,成为较为常见的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一种方式。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此就已经有了相应的规定。
  但在过去,这种支教形式常受到编制的限制,虽早有政策规定但不能制度化,各地实施情况也不平衡。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把探索落实优秀教师支教的保障策略作为研究内容之一。比如:山东寿光市教育局建立了定周期、定编制的定向流动编制制度,使城乡教师交流有了更为制度化的保障。
  (4)“青蒲对流”,建立跨区县的支教模式
  在四川成都市,蒲江县与青羊区建立了“青蒲对流模式”,积极推动蒲江县与青羊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两地的研究培训机构、学校积极互动:青羊区的著名教师和专家到蒲江县开设专题讲座;蒲江县组织教育干部到青羊区参加“先进教育理念培训会”,派学校干部到青羊区的学校挂职锻炼等。通过互动,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蒲江,弥补了蒲江教育的“短板”。
  2、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促进资源柔性和良性流动
  为了实现学校间、教师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许多地区在实践中认识到,需要建立学校间合 作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平台。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发展共同体成为各地逐渐重视的一种形式。这也是一种以评价促均衡、以共享促均衡的重要思路。
  (1)城乡教师师徒结对制度
  四川成都市在城区确定18所省级以上示范中学、22所窗口小学为农村教师进城跟岗培训学校,每年组织3600名农村骨干教师到进城跟岗培训学校进行不少于25个学时的观摩教学,并确定进城跟岗培训学校的600名骨干教师作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引领者,结成以城区教师辐射农村教师为主、城乡教师共同成长的研修团队。
  (2)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在特定的区域中,将独立的城区学校与农村一个或几个相对薄弱的学校联合起来,把各自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实行发展水平捆绑式评价,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建立荣辱共担、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联合体。城区学校的校长为共同体的第一责任人,农村学校的校长为第二责任人。
  四川成都市青羊区将区内54所中小学校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成7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分别开展学校层面、校长层面和教师层面的活动,实现了城乡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3)城乡教育科研共同体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构建“教育科研共同体”,成员由教科研人员、城区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构成,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进行沟通,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
  3、一手抓配置,一手抓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对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有效培训
  近年来,北京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硬件条件都已得到极大改善,但教师素质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北京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但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村教师很少因此而受益。北京农村教师的年轻化程度是空前的,35岁以下的教师约占2/3,明显高于城区。当前是对年轻化的农村教师进行优质培训的最佳时机,其边际效益也最明显。因此,北京市通过实施“绿色耕耘行动”,对农村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优质有效的培训,并进行了相应的培训制度创新和培训模式创新。
  (2)打破时空界限,实现网络培训与交流
  山东泰安市泰山区通过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教研系统、学科教研博客网、视频直播系统等方式,打破了城乡教研活动、教师交流的时空限制,保证了城乡区域互动教研活动的开展。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建立了“潍城教研网”,进行“网上互动教研机制和平台优化研究”,开发网络教研指导、交流和研讨功能,在全区城乡学校之间搭建了互动教研平台,促进了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4、提高教师待遇,关注教师的精神需要与生活需要
  (1)推进校长、教师工资管理的规范化
  城乡校长、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与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密切关系。为了引导教师良性流动,需要把推进校长、教师工资管理的规范化作为一项前提性的基础工程。①试行校长职级制,校长的工资待遇与职级挂钩。四川成都市青羊区率先在涉农学校进行校长职级制的试点,评定出校长职级,校长工资待遇与职级工资挂钩。这一举措为全区推开校长职级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吸引优秀管理人才到涉农学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②推进教师工资规范化,统一县域内的教师工资标准。教师应该同工同酬,但由于种种现实的因素,全国各地教师工资标准还不统一,甚至一个县内也存在多种工资标准。这就阻碍了教师的交流和流动。尽管山东泰安市宁阳县是国家级财政困难县,经济基础薄弱,但他们还是制定了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系列政策,通过县域内统一发放工资、逐步提高乡镇教师工资水平等措施,缩小了县乡教师的工资差距。
  (2)满足教师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需要
  为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各地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在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的住房问题上,成都市各区(市)县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在中心城镇集中修建教师公寓,并以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优惠卖给教师。蒲江县2007年财政投入1200万元,征地60亩,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山东的一些实验区把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公积金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教师的情感与心理状况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流动教师的增加,实验区逐渐开始关注教师心理和职业幸福感等问题。如四川成都市青羊区将2005年和2006年分别定为“教师关爱年”和“教师发展年”,实施关爱教师工程。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涉农地区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稳步提升。
  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配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成体系的和相互补充的问题解决策略,需要教育系统内外协同努力、多管齐下,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保障条件。
  1、观念转变和领导保障是前提
  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首先要转变观念。例如:有人认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会降低某些地方的教育质量,又有人认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难以实施。其实,均衡发展类似“为学”,“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如沈阳市的教师交流,当初有人认为难以推动,但他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定支持下,不仅做到了,而且运作比较平稳。
  教师问题涉及人事、组织、财政等多个部门,各实验地区的各项改革举措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是因为当地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一工作,并注意加强相关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统筹和协调。如前所述,山东宁阳县经济基础薄弱,但县委、县政府对统一全县教师工资标准工作非常重视。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就乡镇教师工资统筹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县里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多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教师工资规范化项目课题实验研究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山东泰山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参与农村教师成长的统筹规划,并把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纳入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议事日程,全面启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工程。各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口联系1~2所学校,定期深入学校了解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工程的实施情况。
  2、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是根本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基础是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全国一些地方的情况看,这一改革尚未完全落实到位。一是教师工资标准不统一,二是教师工资 没有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致使教师不能在县域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同时,教师人事管理没有真正归口到县教育行政部门,导致促进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政策无法落实。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开辟道路,就要消除城乡学校在编制上的不同标准政策和城乡教师在工资上的倒挂现象。
  要把改革的成效充分地积累起来,就要把成功的改革举措因时制宜地转化为有效支撑的制度。无论是成都青羊区的校长职级制、建立教育人才管理中心,还是沈阳市的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或是寿光市建立的教师流动编制,都得益于规范的制度创新。为了使制度改革的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适时推进成果的法制化。目前,沈阳市拟启动“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将对教师交流轮换制度作出规定,以从法制上保障此项政策的实施。
  3、共同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杠杆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等实验区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们都建立了共同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
  在激励机制方面,辽宁沈阳市教育局在分配职称指标时,非交流教师的晋升机率为15%,而交流教师的晋升机率则达到60%。此外还有其他各种评先评优的激励措施。这些措施发挥了很好的杠杆作用。
  各地在激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方面,还普遍建立了高级职称评审与农村工作经历挂钩的机制。
  4、财政保障是物质基础
  推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各种保障性和物质激励性措施都需要财政方面的支持。例如:沈阳市为恢复全市35所民办公助学校的公办性质,以保障各校之间的教师工资大体相当,财政专项投入达1.7亿元。山东省宁阳县在推进教师工资规范化过程中,仅2006年的经费缺口就达5848万元。对于像宁阳县这样的国家级财政困难县,亟需进一步加大县级教育财政投入和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5、解决教师的实际问题是有效手段
  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也要体现以人为本。只有解决与教师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关注教师的相关需求和精神体验,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各地在这方面进行的探索十分宝贵,值得关注与借鉴。
其他文献
最近我遇到了一桩闹心的事。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身为校长,我要求全校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撰写教育随笔。然而到期末一检查,发现竟然有近1/3的随笔是从网上下载的。涉嫌抄袭的有一般教师、新上岗的教师,甚至还有骨干教师。这样的结果把我震晕了,一时间五味杂陈:愤怒、伤心、深深的挫败感……  当心情慢慢平静下来以后,我开始思考:个别教师有抄袭行为不足为奇,可为什么抄袭的人会有这么多,其中还有骨干教师
公民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公民教育?开展公民教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007年10月中旬,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承办、教育科学出版社协办的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与会者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公民教育”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视角就公民教育问题展开了热烈、深入且富有成效的讨论。    公民教育的内涵逐渐清晰    开展公民教育的一个基本前提,
妻与我曾分别在两所小学担任毕业班的教师。于是,一张张与学生的毕业合影就成了我家的珍藏品,手捧这些照片凝神、回味自然成了一件乐事。  看的次数多了,我发现这些照片中竟也蕴含着教育意味。一张照片的上方印有一幅醒目的对子“几度同窗情 永留爱校心”。照片以学校大门为背景,门牌清晰可见,一群可爱的孩子分成四排,造型各异,个个皆肆意地咧嘴欢笑。居第二排中间者为该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两边坐着校领导。与孩子们一样
自2004~2005学年至今,我校开展连环跟进式校本教研活动已近3年。通过制度革新和行政推进,这种教研活动在学校得到了普遍开展,主题带动、行为跟进、专业引领(资料学习)作为该活动的3个基本特征,也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晰(相关内容见《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11期)。    遭遇尴尬    在2005~2006学年初召开的校本教研讨论会上,教导处指出: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教师虽然对教研主题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自1990年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第一本译著《智能的结构》(兰金仁译,光明日报出版社)在中国面世以来,“多元智能之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进入中国已近20年了。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到目前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0年~2001年为第一阶段,即多元智能理论的译介阶段。加德纳教授的代表著作如《多元智能》、《再建多元智能》、《杰出的头脑》等在中国一一被翻译、出版。2
前段时间,一位29岁的网红主播猝死,其以吃播闻名,尤其是吃自助餐的風卷残云之势令人惊叹,他与搭档的口头禅“给年轻的老板上一课”,令许多自助餐店的经营者们心惊胆战。  翻看他直播下面的留言,为之加油、叫好的很多,但也有不少人劝他少吃点,注意身体,毕竟体重已经达到160公斤,而过于肥胖会使内脏受到挤压,心脑血管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从医学上讲,没有无缘无故的猝死,所有的突然死亡,都与基础性疾病有关。所
校长上任伊始,就会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但校长的办学思想却有“自觉的”和“不自觉的”、“拿来的”和“自己的”之分别。  一般说来,新校长的办学思想“拿来的”多。法律上的,政策上的,书本上的,别人的经验,都会成为“拿来的”对象。没有这些做指导就无法胜任校长工作。关键是如何把“拿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根开花,结出新的果实,做到“自觉”,形成有个人特色、地域特色的办学思想。  校长
网上有篇帖子引人关注——泪点低是什么感受?许多人留言表示看影视剧会哭,听故事会哭,身边的人有情绪波动也会跟着哭……其实小编也是个泪点极低的人,所以能体会到泪点低的人感受:比如看到运动员夺冠的那一刻眼泪会突然涌出,街上看到白发苍苍走路颤巍的两个老人互相搀扶会哭,电影院中稍感人的电影更是一包纸巾都不够用……本来觉得做一个这样想哭就哭的“弱女子”也挺好,但近来看到一则话题瞬间不淡定了,说泪点低的人可能是
偏远地区学校在将国家课程校本化以及开发校本课程方面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课程资源不足,二是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比较弱。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因为课程资源不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薄弱有.关。基于这一认识,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了一个专家团队,深入重庆后山S中学,从解决最基础的问题入手,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培养教师组织资源、运用资源和开发资源的能力。
一般来说,学校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活动中共同遵循、信奉的原则与信念。这种略带静态的解释,往往使人误以为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诸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永远把学生当成上帝,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学生”等标语或口号。其实,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活动中生动地体现出来的”,是动态的。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活动不仅仅指课堂教学、作业和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