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造像中的佛衣类型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f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龙门石窟地处中原,多有王宫大臣主导开凿,延续两百多年,造像数量众多,佛衣的披挂方式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对其进行梳理可以获得佛教造像中佛衣披挂方式发展脉络。是石窟寺造像断代研究的一个重要类型!
  关键词:龙门石窟;北魏;唐代;佛衣;披挂方式
  龙门石窟自北魏开窟到到唐代后期的没落,佛教造像延续三百余年,大小窟龛两千一百多个。其中唐代窟龛占六成,其余为北朝窟龛。这些窟龛有很大比重是皇室和王公大臣营造,有确切纪年的造像铭记数量众多。为研究北朝和唐代佛教造像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本文拟从造像中佛衣的穿着方式入手,对其进行梳理归类,以期获得龙门石窟造像中佛衣发展的脉络。
  一、北魏造像
  A:偏袒式:搭配方式是:偏袒式大衣+僧祇支+裙。该类造像主要出现于孝文改制以前的造像中,敦煌云岗麦积山造像中都可见到。中国石窟造像中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是炳灵寺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该造像身披的就是偏袒式大衣。该类造像衣纹密集但疏朗。北魏王朝建立后更是雕造了一大批的以偏袒式大衣为主的佛像,不同的是衣纹由细密疏朗变为参差交错,在局部还装饰有连珠纹和折带纹。
  龙门的偏袒式佛衣主要存在于古阳洞左右壁大龛之中。佛像结迦趺坐,施禅定印。延续了太和改制前云岗的风格。外披袈裟,袈裟覆搭右肩及右肘,局部刻出连珠纹和折带纹。内着僧祇支①,边缘雕出连珠纹。与太和改制前的云岗造像不同的是衣纹排列变得整齐条然,采用了直平阶梯式的雕刻方法,大衣相对云岗要显得更单薄贴体。
  龙门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着披袒式披袒式大衣是古阳洞中北壁东起第一龛---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龛(如图一),完工于太和廿二 年(498年)九月十四日。
  B:雙层大衣式。搭配方式是:偏袒式大衣+搭左肘式大衣+中衣(对襟束带长衫)+僧祇支+裙。 最外层大衣覆搭右肩一角(如图三,右肩上阴影部分),两层大衣绕过腹前都搭与左前臂。胸前束带②,内着僧祇支。该款式主要出现于北朝石窟正壁结迦趺坐主尊身上,与大衣搭左肘式交叉存在。如宾阳中洞正壁主尊(图二),即为增加了外披的大衣搭左肘式。而左右壁主佛身穿的是大衣搭左肘式(图三)。
  佛门弟子的法衣有三种:僧伽梨即大衣,郁多罗僧又名七条衣, 中着衣,安陀会也叫下衣,作务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抄》二衣总别篇记云:慧上 菩萨经。五条名中着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集时衣。义翻多种。大衣云杂碎衣。以条数多故。若从用名入王宫聚落衣。七条者名中价衣。从用入众衣。五条者名下衣。从用院内道行杂作衣。三衣作为释门弟子的法衣有不同的功用,根据不同的场合来穿着,有严格的规定。佛教造像在传入中国后,经过儒家文化熏陶的艺术家“逐步将民族的审美好尚融会其中,改梵为夏,创造出新的佛像形式③”。这种大衣之外增加外披形成双重披挂的方式出现的源头仍需探究。
  C:大衣搭左肘式:搭配方式是:搭左肘式大衣+中衣(对襟束带长衫)+僧祇支+裙。此类款式与双层大衣式交叉存在,主要的衣服结构基本相同。佛像或结迦趺坐或立于莲台之上,施说法印。外披宽松大衣,大衣在覆搭右肩之后横过腹前衣角搭于左肘之上,内着僧祇支,胸前束带(如图三)。
  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年)“始制五等公服”,推行汉族的褒衣博带式服装,反映在云岗造像中“…… 褒衣博带(外衣搭左肘式)装束的佛像,有纪年铭文可考的最早实例是11窟上方太和十三年④(489)铭释迦多宝龛。着右袒大衣的佛像,有纪年铭考得最晚实例是17窟明窗东侧的释迦多宝弥勒三像龛,龛铭也恰是太和十三年。这个巧合可以说明太和十三年应是两种服制的交替时期”⑤。龙门石窟外衣搭左肘式有纪年可考的最早实例是“古阳洞佛弟子赵双哲造像像龛〈景明三年 (502)五月卅日〉”⑥
  二、唐代造像
  D:外衣偏袒中衣覆搭双肩式:搭配方式是:偏袒式大衣+中衣 +僧祇支+裙。
  外衣披袒后搭与左前臂,左肩之处没有表现出外层大衣。中衣被外衣覆盖较少,自颈两侧下垂,对襟,腹前束带。内着僧祇支。根据束带处衣纹主要表现在僧祇支上来看,带子也可能属于僧祇支。龙门是此类款式大型洞窟只有药方洞(图四)。关于药方洞的开凿年代有有很大分歧,主要集中在北齐到初唐之间。天龙山9号弥勒大佛所表现的衣服也是此类款式。
  E:外衣偏袒中衣搭右肩式(图五):搭配方式是:披袒式大衣+偏衫+裙。最外层着偏袒式大衣,大衣覆搭右肩一角后由右腋下绕过腹前搭于左肩之上。内着之“中衣”极有可能是僧祇支与覆搭右肩的衣片共同构成的具有汉地特色的“偏衫”,腹前束带。
  关于偏衫,元照《佛制比丘六物图》:至後魏時。始加右袖。兩邊縫合。謂之偏衫。截領開裾。猶存本相。故知偏衫左肩。即本祇支。右邊即覆肩也。洛阳北魏永宁寺出土过一件弟子身像:Ⅰ式T3:2987(如图十一),残像身披袒右大衣,内着僧祇支,右臂被衣片所覆盖,像的背部显现出右肩衣片斜披的式样。表现的正是元照所说的“偏衫左肩。即本祇支。右邊即覆肩也”。右边“覆肩衣”与左边“僧祇支”共同构成“偏衫”。目前可参考的表现偏衫形制的圆雕造像很少,永宁寺残像只是一例。但仍可与元照关于偏衫的记载相互印证。
  外衣偏袒中衣搭右肩式造像数量不多,主要出现在主要出现在高宗前期。是北朝外衣偏袒中衣搭左肘式的继承和延续。
  F:外衣袒右中衣搭右肩式(图六):袒右大衣+偏衫+裙
  外衣呈标准的袒右特征,不再覆搭右肩之上。大衣在缠绕身体后自右腋下绕过,横过腹前之后搭左肩之上。内穿即上文元照所记的“偏衫”,右肩以及右臂被偏衫所覆盖, 腹前或束或不束带。外衣覆搭右肩式是龙门高宗时期洞窟最常见的式样。
  此类款式中大衣式样较特殊的例子是:大衣搭左前臂式:大衣横过腹前后搭与左前臂上,在左前臂外侧刻出的衣尾形状。如摩崖三佛中间倚坐弥勒和奉先寺等身立佛。   钩纽式⑦:宾阳南洞主尊(图七)。大衣在左肩处用钩纽。钩纽既为固定衣物之用,就应安装于衣物边缘结尾之处。宾阳南洞主尊外层大衣缠绕身体之后尾端也应在左肩之处。
  G:通肩式:《大唐西域记》卷二中“衣裳服玩无所裁制。贵鲜白轻杂彩。男则绕腰络腋横巾右袒。女乃襜衣下垂通肩总覆”。《释氏要览》“佛言。……。作福田时。应覆两肩现福田相故。(记云。随供养者。如见佛。礼佛。问许三师。入众等时也。作福田者。谓计齐坐禅。诵经。入聚落。树下坐时。使人见田相端严故)
  龙门北朝洞窟中鲜有通肩式,最早出现通肩大衣的洞窟是宾阳南洞北壁上的大龛,立佛立于覆莲座上,高肉髻。衣纹比宾阳南洞其它造像显的更稠密贴体,疑隋代之作⑧。唐代高宗后期才有比较多的通肩式大衣出现。
  H:袒右式:《舍利弗问经》云:佛言。修供养时。应须偏袒。以便作事。
  《法苑珠林》亦云:所言袒者谓肉袒也。示从依学有执作之务。俗中袖挟右袂便稳于事是也。
  袒右穿着方式作为直接继承自印度的披挂方式在龙门石窟中并不多,主要有:唐高宗时期的优填王造像以及擂鼓台北洞正壁主尊(图九 密教造像)。优填王造像袒露右肩,善迦趺坐,大衣之上不刻衣褶纹样,状如赤裸(图十)。擂鼓台北洞正壁主尊为大日如来,结跏趺坐,头戴宝冠,上饰化佛雕刻。身披袒右大衣。
  三、結语
  佛教典籍对释门弟子日常穿着有很明确的规定,但时间的推移以及佛教传入汉地后随乡移俗,出现了许多具有汉地特色的穿着方式,反映在石窟造像中也有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佛衣特点。结合石窟造像中佛衣的搭配方式和典籍的记载将更有利于我们研究古代僧侣的的法衣制度。龙门石窟造像多由王公贵戚捐资并有当时高僧主持开凿,对于当时僧人的法服制度更有考证的价值。
  【注释】
  ①僧祇支:吉村怜在其《论古代如来像和比丘像的衣服及其名称》中根据有无衣褶判断所穿应为吸汗之用的右袒式汗衫。但文章并没有论述古代此类汗衫的更多信息,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历史记载,都鲜有提及。所以汗衫说仍有待考究。佛教雕塑作为一种艺术方式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肯定会有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没有表现衣褶是不是艺术性表现方式需要下的舍弃?
  ②关于腹前所束带子是属于僧祇支还是其它衣服,看法仍有分歧。观点1:僧祇支,《五分律》卷二0《衣法》云:有诸比丘着僧祇支,风吹落地,以是白佛,佛言:应着带。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僧祇支的带子应该是系在右腋之下。2,世俗服装,东晋时南北朝时期南方汉族政权崇尚黄老,清谈和玄学盛行。文人学士多衣着宽松,袒胸露怀,放荡不羁。胸前常束带作结。a,南朝砖刻画《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和《北齐校书图》图均可见身穿对襟长衫胸前束带的文人形象。b,宾阳中洞和莲花洞正壁主尊等相当数量的北朝洞窟佛造像颈两侧下垂的衣服边缘刻出多层,中层大衣与僧祇支之间似乎还穿有对襟长衫,胸腹前所束带子亦可能为对襟长衫带子。c,敦煌427窟(隋)中心柱南向龛主尊外衣偏袒,露出右臂,内穿的具有汉族特色的对襟长衫。d,美国宾州大学博物馆藏北魏佛立像。e,麦积山石窟北朝造像中明确表现出中衣对襟束带的有不少例子!③金维诺,中国美术?魏晋至隋唐[M],第7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④南朝造像中搭左肘式大衣有明确纪年的是四川茂汶出土的萧齐永明元年(483年)造像碑,正面为一坐佛,背面为立佛,大衣皆搭左肘。
  ⑤ 宿白,云岗石窟分期试论,收入作者《石窟寺研究》[c]。第79页注⑩,文物出版社,1996年。
  ⑤温玉成,龙门北朝小龛的类型分期与洞窟排年
  ⑥唐代造像中“中衣”称为“对襟束带长衫”似乎并不准确,根据束带所产生的衣褶来看,带子似乎是束在最内层的僧祇支之上。覆搭在右肩及臂上的衣片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缝于僧祇支之上用以覆盖袒露的右肩,与僧祇支共同形成了具有汉地特色的“偏衫”。《释氏要览》云:古僧依律制。只有僧祇支(此名覆膞。亦名掩腋衣)此长覆左膞及掩右掖盖儭三衣故。即天竺之仪也。竺道祖魏录云。魏宫人见僧袒一肘不以为善。乃作偏袒缝于僧祇支上相从因名偏衫(今开脊接领者盖遗魏制也)。虽记载“魏宫人见偏袒一肘不以为善”,但唐和唐以前的典籍中并没有出现过偏衫一词。
  ⑦《释氏要览》法衣篇:僧祇云。纽绁集要云。前面为钩。背上名纽。先无此物。因佛制尼师坛。安左臂衣下。则肩上无镇衣。不整齐。乞食时被风吹落。佛遂许安钩纽。《道宣律师感通录》:三衣之钩纽也。前去缘四指施钩。后八指施纽。以右角挑左肩上纽缀于前钩
  ⑧ 温玉成,龙门唐窟排年[M]
  【作者单位:龙门石窟研究院】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钢纤维局部铺设增韧的概念,即将钢纤维分布在水泥基材料主要受拉应力区域。研究了纤维分布区域(局部铺设和整体掺杂)、钢纤维体积掺量、钢纤维型号、水胶比因素对
利用自行设计的大型渗透仪,对2种不同风化岩体所构成的裂隙率已知的扰动组合岩土体,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的水量转化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当降雨入渗到岩体风化层后,水分主要在裂隙网络中储存与运动,因此在进行风化岩体非饱和渗流计算时,应充分考虑岩块与裂隙填充物的不同,并按照两者的体积含水率和体积大小分别计算其水分含量。(2)裂隙岩体的风化程度对岩体渗流具有重要影响,强风化岩体的渗流最大洪峰流量与
本文结合三峡水电站,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法对右岸某机组段直埋式蜗壳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性进行分析。数值计算模型考虑了钢衬和外围混凝土之间的摩擦接触、混凝土材料的拉
应用多目标决策的逼近理想解技术(TOPSIS),建立了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模型。并采用正交投影法对方法进行改进。为客观反映评价指标的重要性,根据粗糙集理论,从属性的差异度出发
小学生初学英语时,语言运用能力大体相当,差距不大,英语学习困难生在全年级很少,有的班级甚至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学要求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摘要:  近些年,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迅速,但是在公路工程的施工和养护方面还存在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何对公路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管理是公路施工中的重中之重,创建和市场经济要求相一致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今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公路;施工;养护;管理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经济发展开始把建设领域的重点投向了公路建设方面。如何对公路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的管理是公路施
1922年成立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共广播机构。一直以来,“公共服务”始终面对政治与市场力量变动所带来的挑战,而近年来新媒体兴起背景下,原有媒介格局更加复杂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网络时代已悄然而至,网络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职学校也不例外。现主要探讨网络环境对中职生思想的负面影响以及相应的对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外语知识进行有效的交际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
1观察能力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人们通过观察,获得第一手有价值的资料,为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在医疗实践中,医护人员的观察能力,对医疗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