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到文化,从主题分析到综合实践——米克·巴尔的学术选择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90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学界对荷兰学者米克·巴尔的认识大多始于《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一书.该书第一版中译本于1995年在中国出版,是目前已有的六种语言译本中仅晚于英译本的译本.该中译本的出现不仅使当时的中国学者得以及时追踪国际学术前沿,而且该中译本对于之后近三十年叙事学在中国的普及、推广以及叙事理论的中国化发挥了有益的作用.随着中国叙事学研究的发展,米克·巴尔逐渐为中国学界所熟悉.之后,巴尔越来越多的研究得到了及时的关注和译介,巴尔的头衔也从著名叙事学家扩展到文化理论家、文化批评家、视觉艺术家.可是,在米克·巴尔自己的个人主页中甚至都未出现叙事学家这一定位,而这才是中国学界所最熟悉的有关米克·巴尔的研究身份.那么,在巴尔的学术选择中,叙事学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巴尔的学术选择是否能够为中国叙事学未来的发展提供某种思路?
其他文献
新时代对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以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价值立场为中心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深刻记取近代文学学术史经验,纠正和弥补既往研究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回归中华文化立场,全面提升学术水平和学术境界,既紧迫又重要。具体做法主要包括:确立以近代文学知识谱系和学科体系为中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近代转换及形态为主体内容与精神内核的科学体系和价值标准;构建以古今融通、中西会通为基本思想指向和学术路径,以综合兼容、互鉴共生为主导研究视野和基本权衡尺度的先进学术观念;坚持以探究中国文学古今转换,中西交汇之际的多变现象
要素的投入数量与利用效率是乡村经济增长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当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低学历特征明显,耕地和宅基地低效率利用情况突出,乡村发展资金缺乏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体现。要素盘活面临一些障碍:长期的工业和城市优先战略以及土地制度安排,阻碍了乡村经济增长和乡村振兴;农业经营“分得彻底、统得不够”,加上耕地细碎化、农户兼业化,束缚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乡村产业单一、非农就业机会少和体制机制不配套,影响了乡村的资源要素吸纳能力。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应将农业发展作为农村土地配置利用
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兴旺来驱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进行了一系列顶层设计,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距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要求仍有明显差距,农业竞争力总体偏弱,产业链延伸拓展有限,利益链不完善,农业农村服务业发展广度和深度不足。为实现产业兴旺,需要解决一系列重点和难点问题,比如激发要素流动活力,提升资源要素协同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组织体系,提升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持续发展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增强产业聚合力。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历
杜甫开启了中唐诗歌“以文为诗”的转型。由于杜诗的核心地位,“以文为诗”话题也成为中国诗学展开的一个核心支点。表面上看,“以文为诗”是诗、文技巧的互渗;实际上,在宋代以后文学和文学思想的演进史上,许多重要的作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陈师道以及元明清的重要文学理论家都参与了相关讨论。此话题又与杜诗学、唐宋诗之争、“诗必盛唐说”纠结在一起。“以文为诗”话题的激烈争论,加深了对诗、文两大核心文体和文学体性的认识,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展开与演进。“以文为诗”话题透露了中国文学从古典抒情传统向近代叙事传统的转型密码。
米克·巴尔的治学以个案的细节分析见长,在相当程度上有“元个案”性质,对后学具启示意义,本文略述之.rn一、叙事个案rn在人文学科领域,个案研究是年轻学者开始学术生涯的一个有效起点.纵览20世纪以来的许多大学者,他们早年多从个案研究切人,分析前辈学者的著述,考察其治学路径和方法,从而洞悉治学的真谛,并以之为楷模,开启自己的学术生涯.
期刊
受当代文化研究的理论影响,当代叙事学呈现出从文本形态的“形式叙事性”到文化形态的“普遍叙事性”的本体转型.米克·巴尔在《叙述学》(第二版)开始主张探讨“叙述学与已被称为\'文化研究\'而我宁可称为\'文化分析\'这两者之间关系的一些看法”③.针对巴尔文化(分析)叙事学的理论构想,谭君强认为,“从巴尔对文化与叙事之间的关系、跨学科之间的对话的深度以及理论思考的层次来说,巴尔的\'文化分析\'是最重要的文化研究与叙事理论的综合,她也是最初有意识到\'叙事学之基点\'有赖于它所建
期刊
历史教育主要是指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活动,它是沟通史学与社会的桥梁,是史学之社会价值的直接体现.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历史观念的塑造.历史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传承文化传统,形成历史文化认同,认清历史前途,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当前的社会文化与信息传播环境,既为历史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融媒体支撑,也提出了不少挑战与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期刊
在中国古代史上,周、汉、唐三朝初年先后出现了以“殷鉴”“过秦”和“隋鉴”为主题的三次史鉴思潮.从本质上讲,这三次史鉴思潮即是当时的统治集团内部开展的广泛的历史教育运动,其目的是通过以史为鉴,认真汲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以为新兴王朝提供具体的治国理政之策.本文拟从三次史鉴思潮人手,具体论述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与治国理政之间的关系.
期刊
米克·巴尔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在国际学术界渐露头角,逐渐成为一位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学者.迄今为止,她已出版以多种文字撰写的学术著作40余部,涉及叙述学、符号图像、艺术史、电影研究、圣经研究、女性主义等多个研究领域.巴尔视野开阔,学术兴趣广泛,几十年来,在众多不同的学术园地徜徉,几乎从不将自己固定在某一特定范围.她曾这样说:“我历来反感学术领域间的界限,觉得它们太武断,因而总想在已知的转角处看看不同的风景.然而,一旦理解了某个领域,我就想挪个地方,去发现未知的世界.就这样一路走向新领域,初心不改,从
期刊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当前阶段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融媒体”作为当下信息与知识传播的一种载体,将传统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从单一传播形式转变为媒介融合传播方式,这就使得文化与知识的传播以更高效和更多样化的途径实现了大众化,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边界被打破,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从以往的单向接受转入交互模式.历史教育作为一项具有悠久传统的文化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