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世界只能从身边诞生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是对自己、对他人,有关爱、有悲悯
  有位哲人写了厚厚一本书,这本书只在阐述一个道理:真正的好人不可能想得太高走得太远,因为,他的善良注定让他劳苦并融化在身边……
  重庆大溪沟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名叫黄熠宸,一个女孩名叫蔡金言。两家是邻居,两个孩子从小玩在一起,一起上学前班,手拉手去,手拉手回,一起学唱歌跳舞,两小无猜。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相隔得越来越远,在同一个街坊甚至在同一个大院也是如此,无论孩子们玩得怎样,大人们都只能越来越陌生,住对门也绝不走动,见面也不会打一个招呼,互不相识的也大有人在。
  黄熠宸的家和蔡金言的家是近邻,双方父母从来没有任何交往,两个家都是比较贫寒的平民之家,大人们竭尽全力撑着自己的日子,孩子们交往时也无师自通地不去惊扰大人。所以,两个孩子5岁之前,没有任何故事可言。
  蔡金言5岁那年,在一次练舞时腰部受伤,住院后成了下肢残疾,装了腿部矫正器,出门只能让人背着,没人背就只能在家待着。两个孩子被动疏远,有时蔡金言趴在窗内看见黄熠宸,就会忍不住叫一声:“黄熠宸!”黄熠宸听见就笑着往她家跑,但她马上变脸:“不许过来!”然后就是哭,绝不开门。这里面的人性故事没一个大人知晓。
  为了生存,许多平民家庭都是难得几日完整,这两个家庭也是同样,黄熠宸的妈妈很少在家,而蔡金言一年也难得见爸爸一面。
  2011年9月,两个孩子都上小学了,学校不远也不近,世道乱,所有孩子都要父母接送,黄熠宸是爸爸接送,蔡金言是妈妈接送。
  蔡金言的妈妈名叫张克清,她瘦小病弱,并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十几分钟的路来来回回都要大喘半个多小时,蔡金言不是咬唇看天,就是抱紧妈妈的脖子哭说对不起对不起……同路的人很多,所有人都是从这惨景身边匆匆走过去,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事儿。每天,黄熠宸的爸爸牵着黄熠宸的手,也是从那惨景身边匆匆走过去,只有黄熠宸不同,他总是扭转头一直看蔡金言,想说点什么或表示点什么,但蔡金言绝不看他,只埋头在妈妈的背上。
  开学不久,黄熠宸做了一件事,他要求老师让他和蔡金言做同桌,这样小事小情他就可以帮助她。老师答应了。第一次坐在蔡金言身边时,蔡金言瞪他一眼就埋下头去。可是,没一会儿,黄熠宸就看到了一张字条:“谢谢你!”蔡金言写给他的,纸张湿得像是从泪中捞出来的一样。
  就在第二天,黄熠宸的爸爸牵着黄熠宸再次走过那母女的惨景时,黄熠宸说话了:“爸,蔡金言和她的妈妈真可怜!”
  爸爸没说话。
  “爸,我要是长你这么高,一定会背她!”
  “为什么?”
  “同路啊!邻居啊!身边的好事啊!”
  黄熠宸的爸爸没再说话,但心灵震撼了。
  黄熠宸的爸爸名叫黄伟,儿子的话让他想了很多很多。从前,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热心人,但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他就成了不理闲事的“正常人”了。他发现,人世间许多纯正而简单的道理,只有孩子们还在守着,在大人们那里全成了丢在过去的神话。比如身边邻居的灾难,同路而行的他竟想不到去帮一下,而6岁的儿子就能想到!
  第二天早上,黄伟早起了20分钟,黄熠宸马上明白了,无比兴奋地亲爸爸。父子二人先来到张克清家门前,正好张克清背着蔡金言拄着棍子艰难地出了门。黄伟近前,没说话,转身做着背孩子的姿势,黄熠宸忙着将仍在害羞的蔡金言往爸爸背上挪,张克清也羞愣着,直到黄伟已经背着女儿上路,她才哽咽出来:“谢谢……”仍是黄熠宸回头笑说:“阿姨,咱是邻居!”
  这件事在许多人眼里都是“不正常”的,但时间也是好判官,这“不正常”的感觉会在时间里变成感动。黄伟天天定时接送儿子和蔡金言,牵一个背一个,一月、一年……春、夏、秋、冬……他从没进过蔡金言家的家门,他从没和张克清说过一句话,他从不理会任何人的目光和问候,只是默默地做。
  2012年,黄伟成了“草根名人”——身边之外的人物们好像比身边的民众还要“激动”。来采访、来“捐助”、来拍电视电影、来收获“感动”……他尽力躲避。2012年9月,他终于忍不住对一位记者说:“做身边的好事就是丢弃金色的梦想,你愿意吗?”是的,要不是背别人家的孩子上学,他筹备好了的公司早就开张了!
  黄伟只想默默地做下去,做到蔡金言在学业乃至事业上站起来为止。当然,他也在默默中领悟着越来越大的真理:好人只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好事只能从身边蔓延,好世界绝不会从伟人、名人、文人、高人们指点着的天上梦里走来,只会从身边诞生!比如儿子的喜欢,比如邻居母女的笑脸,比如身边越来越多的理解和互动——这就是好人的作用,这才是世界的希望。
  编辑 邱文瑾
  【刘伟材围】
其他文献
窗外,还下着雨。  我坐下来给父母写信,实际上将读到这封信的只有母亲。  我的父亲在我考上大学后,才决定随着老乡们到外地打工。他曾经对人说过,如果家里没有出大学生,即便一辈子在老家种庄稼,那种生活也是轻松自在、有滋有味的。这些话让我心里隐隐不快,好像我考上大学拖累了他什么似的,不过我什么也没有说,第一次到大学报到,我可是拿了父母1万多元,这是家里“史上最大”的一次支出,父母的辛苦和供我上大学的决心
机会是个移动靶,专心才能射落     2008年年底的一天,孔令博请几个朋友吃饭,可能那天餐馆的生意特别好,等了很长时间,他们的菜还没有上来,服务员进来说:“抱歉,你们点的黄鳝粉丝煲没有了,麻烦你们换一道菜。”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说:“我们都点了哪些菜,你给我们报报。”服务员一脸歉意地说:“我也忘了,你们等等,我去查查。”过了十多分钟服务员才进来:“你们点的菜还是没有,必须再换。”因为这,
由于经济拮据,初中毕业后黄斌只得回家务农,种植农作物挣钱养家。种地之余,黄斌喜欢把种植蔬菜的体会写成稿子投给报刊。因此,他陆续收到从远方汇来的稿费。随着发表的稿件、收到的稿费与日俱增地多起来,黄斌便萌生要从事新闻工作的想法。  听说《中国食品质量报》招聘编辑、记者,黄斌感到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从位于吉林省的家中,匆匆前往北京应聘。  “你是什么文化程度?”负责招聘的鲁小彪问。  
搬进新居,我忙着安装照明灯,4岁的孙子也跟着跑前跑后。突然,他大叫道:“爷爷,我发现了……”“哦,你发现什么了?”“我发现,那日光灯总是两头先亮!”孙子歪着小脑袋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起初,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呢,值得如此大惊小怪。但转念一想,此刻,在这4岁孩子的心中,这可是“重大发现”,我马上对他竖起大拇指,赞赏道:“你看得真仔细!真棒!”  我常想,呵护孩子的奇思妙想,应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
欧洲人是相当尊重个人隐私的,只要不做有悖法律和社会公德的事情,只要不妨碍他人的生活与自由,在满足上述两个前提下,你即使做了出格的事也鲜有人来干涉。我未到德国之前,印象中的德国人是最循规蹈矩的人,估计他们是执行隐私尊重权的模范。然而,我去了一趟德国后,却感觉德国人都热衷于做社会公德的监管员,尤其他们“刀子嘴豆腐心”的处世原则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法兰克福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也是著名诗
有一种芳香,总是历尽寒暑而来  喜欢站在单位五楼上看大院的风景,整齐,明媚。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独到三处。春季的繁华,夏季的雍容,冬季的凛冽,而最让我心动的,却是秋季。不仅仅因为它是个饱满的季节,更因为它的坚持。  看吧,满院子的花草树木,从开始的粉红艳黄,到后来的绿色、鹅黄、淡绿、深绿,直到浓浓的墨绿。风起时,很多的叶子也开始飘落。风卷起来,哗哗地堆积到树下,是要化作春泥的吧。但是,总有几棵树,几片
8年前,儿子清华硕士毕业后,获得了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独自要到美国去读书,这可把我和老伴忙坏了。我们反复商量,为儿子的行装作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为他带七套内衣(听说美国那儿每天都要洗澡换内衣的);单、棉、夹衣各三套;床上用品两套;带一套锅碗瓢盆、一把菜刀、一根擀面杖、一个菜板、一袋干枣、两包十三香、三袋蒜蓉辣酱、四把鸡汁挂面、五盒压缩黑木耳(怕孩子不习惯西餐以备自己做着吃);还有单帽、棉
有人搭我的车回家,坐定,寒暄……继而发问:你太太是哪个单位的?这个单位在哪条街道?效益好不好?你太太是干什么的?收入高不高?一个月休息几天?  短短十几分钟,几乎就是一个“答记者问”,心里开始窝火,凭什么要回答他?这些问题对你重要吗?我为什么要满足你八卦的心理?  我觉得这是一种语言暴力,在平时工作生活中如影相随。暴力是强者欺凌弱者的一种行为,其他暴力行为的承受者是肉体,而语言暴力残害的却是精神,
要克服“洗具性”,我们更需要创造“给力”的生活    年尾将近,部分媒体开始盘点2010年网络流行语。在国人可以较为充分自我表述的网络空间中,流行语能够即时性地折射出社会心理的变迁,自然受到大众媒体的青睐。通过对2010年网络流行语的整体解读,我发现它们在将诸多社会感受化为“洗具”(喜剧)的同时,表达了一种对“给力”(带劲)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当下社会心理的矛盾品格。  面对中国当代网络文化,研究者
丁俊晖多年以来给大家的印象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大男孩,说严重点儿,就是个木讷小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态仿佛也破茧成蝶,渐渐变得开朗了,爱说爱笑了,源源不断的“丁氏语录”机智又不失幽默,犹如一股新鲜空气般沁人心脾,简直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幽默大王”了。  轻松搞笑的“绅士”幽默  曾几何时,丁俊晖因为在采访中惜字如金而饱受诟病和争议,如今的他在与大家交流中不仅能畅所欲言,还时有惊人之语。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