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其一是效果与质量标准,指在具体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其二是时间标准,即教师必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去完成教学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打造高效复习课堂的标准是:教学效果佳,时间耗费少,精力耗费少,尽量减轻学生负担。根据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笔者从教学的几个环节结合自己体会,就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教学目标的高效性
要做到课堂高效,就要有一个明确简化的教学目标。不少高三教师上课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顺着资料书或者试卷,上课讲到哪里就算哪里。这样做的缺点在于:一是缺乏对整体教学目标的纲领性规划,二是缺乏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规划。或者有的教师一节课想解决很多问题,表面上课堂内容充实、知识量大,其实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清,学生听完一节课,知识都懂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这节课到底学的是什么?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快速遗忘,降低复习效率。所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简化,這就如同电视剧,好的电视剧一定很注意剧本的合理安排,每一集都有自己的重点。
二是课堂内容的高效性
首先,复习要有针对性。以重庆卷文科试题中的数列部分为例,以前数列在重庆文科试卷中都出现在压轴题的位置,对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但近几年的走势已经非常明显,都是放在高考题的第一个大题位置,难度从难题降为了中档甚至是容易题。在考后的试卷分析上也很受学生和教师的好评。所以在新一年的高考中,几乎不可能再把数列考回到最后一个大题。那么在复习中,教师就没有必要担心万一数列考到最后一个大题怎么办。结果在讲课的过程中,面面俱到,还是按照以前的难度复习,这既拔高了数列这一章的整体难度,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高考重点难度把握不准,降低了复习效率。
其次,复习内容定位准确。在复习过程中,肯定要注意班级学生的定位。每个班的数学教学都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这个班上的学生,高考的时候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能力;哪些章节,是班上学生的主要得分点,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就重点突出。
三是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首先,注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与主体意识。不少教师在高三都是通过大量的讲题和练题来提高学生水平,这就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枯燥乏味,而文科生中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是无心学习。其实高考毕竟是学生参与的考试,教师把一个问题分析得再透彻,把一个问题讲出再多种方法,也不代表学生达到了这种能力,这样做往往造成学生的眼高手低。现在的高考试题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而不是对知识的回顾。比如在教学方法上通过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或者多提问,让学生自己多思考,逐个去解决问题,既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成功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举几得,自然课堂的效率更高。只有让学生成为复习课的主人,让师生的思维互动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其次,在教学中注意文科学生的思维特点。文科学生数学思维普遍较差,一天的课堂大多是文科学习,使得文科学生很难在有限的一两节数学课中把思维转变过来。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也非常用功,花了大量的时间,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总是感觉教师讲的时候都懂,可是自己考试的时候就做不出来。不少教师都把这归纳为学生做题太少,或者说动手能力不行。其实从很多试卷分析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方法学习没有抓住重点。比如,笔者在“数列求和”这一节复习课中,介绍了有分组求和、错位相减、拆项裂项等常见求和方法。每种方法布置了相应题目后,班上学生绝大多数能够解决。可是在考试过程中,情况就完全不同。通过试卷分析,笔者发现班上一些学生根本不注重对题目特点的分析,几种求和方法都有学生在使用,本来是一个拆项裂项的问题。结果用分组求和来算,当然解决不了问题。下来找学生一问,发现这些学生听课存在问题,教师讲课的时候他只注意去记这些方法是怎么做,可是却忽略了根本,对方法的使用条件模糊不清,考试的时候多是在回忆以前的试题。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其实掌握了不少方法,可是他们根本弄不清各个方法应该怎么用。在高考场上,当各种知识混淆在一起的时候,辨别该用什么方法就更加困难,这种问题也就显得更突出。就好像一个练武的人,把每一个招式练得非常扎实了,却不会见招拆招,只会把一套功夫从头到尾打下去,那么他再怎么练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武林高手。所以在高三的复习当中,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对各种方法使用特点上的区分,即该用什么方法比怎么用这个方法往往更重要。
总之,要打造一个高效的文科数学复习课堂,关键在于两点,教学的针对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多挖掘教学内容,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特别是文科生的角度考虑,那么每位教师都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高效复习课堂。
一是教学目标的高效性
要做到课堂高效,就要有一个明确简化的教学目标。不少高三教师上课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顺着资料书或者试卷,上课讲到哪里就算哪里。这样做的缺点在于:一是缺乏对整体教学目标的纲领性规划,二是缺乏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规划。或者有的教师一节课想解决很多问题,表面上课堂内容充实、知识量大,其实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目的不清,学生听完一节课,知识都懂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我这节课到底学的是什么?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快速遗忘,降低复习效率。所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简化,這就如同电视剧,好的电视剧一定很注意剧本的合理安排,每一集都有自己的重点。
二是课堂内容的高效性
首先,复习要有针对性。以重庆卷文科试题中的数列部分为例,以前数列在重庆文科试卷中都出现在压轴题的位置,对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但近几年的走势已经非常明显,都是放在高考题的第一个大题位置,难度从难题降为了中档甚至是容易题。在考后的试卷分析上也很受学生和教师的好评。所以在新一年的高考中,几乎不可能再把数列考回到最后一个大题。那么在复习中,教师就没有必要担心万一数列考到最后一个大题怎么办。结果在讲课的过程中,面面俱到,还是按照以前的难度复习,这既拔高了数列这一章的整体难度,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高考重点难度把握不准,降低了复习效率。
其次,复习内容定位准确。在复习过程中,肯定要注意班级学生的定位。每个班的数学教学都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这个班上的学生,高考的时候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能力;哪些章节,是班上学生的主要得分点,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就重点突出。
三是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首先,注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与主体意识。不少教师在高三都是通过大量的讲题和练题来提高学生水平,这就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枯燥乏味,而文科生中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是无心学习。其实高考毕竟是学生参与的考试,教师把一个问题分析得再透彻,把一个问题讲出再多种方法,也不代表学生达到了这种能力,这样做往往造成学生的眼高手低。现在的高考试题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而不是对知识的回顾。比如在教学方法上通过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或者多提问,让学生自己多思考,逐个去解决问题,既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成功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一举几得,自然课堂的效率更高。只有让学生成为复习课的主人,让师生的思维互动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其次,在教学中注意文科学生的思维特点。文科学生数学思维普遍较差,一天的课堂大多是文科学习,使得文科学生很难在有限的一两节数学课中把思维转变过来。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也非常用功,花了大量的时间,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总是感觉教师讲的时候都懂,可是自己考试的时候就做不出来。不少教师都把这归纳为学生做题太少,或者说动手能力不行。其实从很多试卷分析来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方法学习没有抓住重点。比如,笔者在“数列求和”这一节复习课中,介绍了有分组求和、错位相减、拆项裂项等常见求和方法。每种方法布置了相应题目后,班上学生绝大多数能够解决。可是在考试过程中,情况就完全不同。通过试卷分析,笔者发现班上一些学生根本不注重对题目特点的分析,几种求和方法都有学生在使用,本来是一个拆项裂项的问题。结果用分组求和来算,当然解决不了问题。下来找学生一问,发现这些学生听课存在问题,教师讲课的时候他只注意去记这些方法是怎么做,可是却忽略了根本,对方法的使用条件模糊不清,考试的时候多是在回忆以前的试题。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其实掌握了不少方法,可是他们根本弄不清各个方法应该怎么用。在高考场上,当各种知识混淆在一起的时候,辨别该用什么方法就更加困难,这种问题也就显得更突出。就好像一个练武的人,把每一个招式练得非常扎实了,却不会见招拆招,只会把一套功夫从头到尾打下去,那么他再怎么练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武林高手。所以在高三的复习当中,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对各种方法使用特点上的区分,即该用什么方法比怎么用这个方法往往更重要。
总之,要打造一个高效的文科数学复习课堂,关键在于两点,教学的针对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多挖掘教学内容,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特别是文科生的角度考虑,那么每位教师都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高效复习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