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惯盗的温馨冬夜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che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傍晚,暴风雪已开始弥漫整个荒原。远远走来的男人衣衫单薄,在荒野里艰难地沿泥泞小路前行。看见前方小屋透出来的光亮,他并不特别兴奋,因为之前一天,他曾在沿途的三个小镇请求过借宿,可主人一看到他的样子,要么找借口推托,要么连门都不打开。
  男人扣了几下门。片刻,一个年轻妇人开门,有些惊讶地问:“是托马斯医生吗?我是和你通电话的斯丹妮太太,这么大的风雪,还以为你不能来呢。”
  女人一边说话一边伸出一只手试探着在空中摸索。男人心里松了口气——原来是个盲女。于是他含糊地答应了一声。斯丹妮太太领他走到楼上的卧室,里面的摇篮里躺着一个小婴儿,面颊呈病态绯红。从所有这些迹象,男人判定屋子里除了斯丹妮太太和这个婴儿,再没有其他人了。他心里有了个念头:太好了,也许我有机会干点什么。
  当然,男人还记得斯丹妮太太对自己的称呼,便用手摸了摸孩子额头。孩子皮肤发烫,他尽量放缓语气说:“孩子是有些发烧,不过没关系,我来想想办法。”说话时他的眼睛扫视到堆在茶几上的几瓶消毒酒精和药棉。
  起初男人只打算用酒精搽拭孩子身体糊弄几下,然而,被男人粗糙的手触摸到的孩子忽然睁了一下烧得疲倦的眼睛,看见一张陌生的脸,竟然没有他预想中的惊怕,反而甜甜地朝他笑了笑。斯丹妮太太继续说道:“她父亲是中学校长,为救两个溺水的学生死了。”男人脱口说:“小家伙笑得真可爱。”
  斯丹妮太太很自豪地应道:“她父亲在世时说那是天使的笑容。”听了这话,男人下意识地放轻了自己的动作,仔细地搽孩子柔软的身体,好像怕碰坏了孩子。大概是闻到酒精的味道,她问:“怎么?不给孩子打针吗?”
  男人张了张嘴,脑子飞快转动着,解释说:“孩子太小,这种方法要温和些。”酒精的退热作用很快就表现出来,孩子不再烧得那么烫,甚至还吃了一点牛奶。斯丹妮太太开心极了,她摸索着下楼到厨房准备犒劳医生。
  这一瞬间,男人开始迅速地满屋子搜索,终于,男人在楼下小客厅壁柜顶的一只漆盒里找到一卷钞票,大约两百来块的样子。如果按他从前的习惯,一定会尽收囊中。可这次不知为什么,拿钞票的瞬间他想起斯丹妮太太的小婴儿,迟疑片刻,把几张小面额的钞票还回盒子里。
  当男人准备翻壁柜下边的一个抽屉时,客厅的电话忽然响了。他吓了一跳,刚想躲开,斯丹妮太太已经走进来了。她背对着男人,语气依旧很和蔼:“谢谢您惦记孩子的病。什么什么……请放心,我会照顾自己和孩子的。”
  男人退出去的时候碰到一把椅子角。响声惊动了斯丹妮太太,她立刻顺着声音转过身,热情地说:“啊,托马斯医生,晚餐就快好了。”男人听了,马上说:“不用麻烦了。”斯丹妮太太摇头道:“这么大的雪,你根本走不了啊。”男人转念一想,在这样一个被恶劣天气封闭的小屋里,他即使留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可面对这么一个失明的柔弱女人,他却非常心虚,觉得亏欠她什么。
  这时,男人忽然望见窗外后院的车库,眼睛立刻一亮。他急忙问:“呃,太太,如果你家里有车的话,或许我能赶回去——要知道,还有别的病人在等着我。”斯丹妮太太恍然微笑起来,说:“我差点忘了,我丈夫有一辆车,不知还能不能开。”男人喜出望外,凭他的本事,把车摆弄好是不成问题的。就在男人准备走的时候,斯丹妮太太在身后叫住他,说:“请等等,即便不吃晚餐,我也不能不付你的出诊费。”她一边说一边摸向放钱盒的壁柜。男人手疾眼快地冲过去,拦在斯丹妮太太面前说:“不必了,太太,我、我只不过尽自己的职责。”
  斯丹妮太太虽然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男人的坚持。于是,她稍微想了想,伸手拉开壁柜的抽屉,拿出一样东西说:“那好吧,但我要送你一样小纪念品——它是我丈夫的遗物。”
  斯丹妮太太边说边拿出一个做工精致的领带夹。看质地应该是纯银,而且镶有美丽的珐琅绘花边。男人知道那应该还值一点钱,而且他能顺理成章地拿走。可是,他舔了舔嘴唇道:“不,我不能拿属于你丈夫的东西,它太珍贵了。”这时,斯丹妮太太笑道:“我丈夫曾经是个浪子,在所有人都对他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个中学老师送给他这个领带夹,并说要求的惟一回报就是——自己把东西送给一个好人。”
  男人听得出斯丹妮太太话里的意思:“你——对我起了疑心,是吗?”斯丹妮太太回答:“刚才朋友打电话来,说托马斯医生早上在出诊的路上摔断了腿。”男人奇怪地问:“既然知道一切,你还送我领带夹?”斯丹妮太太说:“从你照顾孩子的举止,我能感觉到你不是坏人。”
  男人的鼻子酸了酸,他坦白说:“我是个才出狱的惯偷,很多人都对我充满厌恶和鄙视。只有你的孩子对我微笑,你对我毫无戒备。”斯丹妮太太安静地听罢,拉过男人的手,将领带夹塞过去说:“好吧,那我就把它送给一个重新开始做好人的人。”这一次,男人没有推辞,他将领带夹放进贴身口袋,然后对斯丹妮太太说:“赶紧把孩子包裹好,我开车送你们去最近的村子找医生——酒精退热只能维持一段时间。”
  黑夜笼罩着茫茫荒原,小车在漫天风雪中向远方疾驶而去。在这个最寒冷的季节里,有一种温馨的情愫正在那男人心中环绕。
其他文献
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到云南最边远、最原始的少数民族独龙族采访当地的一所小学,有这样几个镜头:  老师问:后年是什么时呢,是已经过去了,还是没有过?  总共19个学生,5个举手表示已经过去了,5个举手表示还没有过去,另外的一些同学一脸茫然。  老师问一个学生:今年多大了?  学生:12岁  老师又问:那去年你几岁?  这个学生似乎扭捏了半天,也想了半天,脱口说:10岁。  镜头并不是告诉我们什么地
期刊
3年前,我决定去福利院抱养个孩子献点爱心。  在福利院,老师根据我的要求推荐了几个。  角落里,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小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刚被一个弱智的孩子抢去手里的面包。  就在那个瞬间,那双充满失望和无助的眼睛令我决定照顾这个先天患有血液病并被截肢的孩子。  第二周,我们就买了所有男孩子可能喜欢的玩具,去找那个一出生便被遗弃、老师取名“乐乐”的孩子。整个下午,我所有用来吸引他的招数都毫无用处,这
期刊
很容易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海鸥——俯视礁石嶙峋的海港,我看到一只海鸥在自由地飞翔。它的双翼强劲地向后拍打着,越升越高,越升越高,直到高过所有其它海鸟,然后滑翔出一个个华丽的弧圈。它不断地表演着,好像知道一架摄像机正对准它,记录着它的优雅。  但是在海鸥群里,它完全变了个样子,所有的优雅与庄严都堕落为肮脏的内斗与残忍。还是那只海鸥,它像炸弹般冲入鸥群中,偷走一点肉屑,激起散落的羽毛和愤怒的尖叫。海鸥之
期刊
这绝对是条爆炸性新闻:    蒙牛乳业董事长、总裁牛根生日前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将捐出个人全部股份,成立“老牛基金会”,主要用于褒奖对蒙牛集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士或机构,在集团员工遭遇不幸或生活窘困时,也可向基金会申请帮助。按照牛根生的计划,在他百年之后,家人不能继承“老牛基金会”,妻子与儿女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牛根生一直都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1978年,20岁
期刊
天气很好的那个中午,他跑来看她,给她带来一瓶柚子茶。那是他们在一家很小的韩国店里发现的,她很喜欢那种漂亮的颜色和清甜的香味。他打开包装,帮她把瓶子拧开。他说:盖子有一点点紧,怕她自己拧不开。她抬起头来,看到他眼睛的深处。冬日正午的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她的心里有一只小小的蝴蝶,迎着阳光习习地飞。   他母亲去世的那年,她整天地陪着他,看着他悲伤的样子,说不出话来。他轻轻地握她的手,在那些纤细的手指中
期刊
某日,一位神色黯然的客户走进一家安装人类程序的软件公司,请求工程师帮他排除烦恼。因为最近一段时期,在他与别人交往的时候,他的系统经常死机。他讨厌身边的每个人,说亲朋好友们都在莫名其妙地远离他!软件工程师听完他的倾诉,启动了他的人体机器,进入他的心灵认真检查,几秒钟后,工程师安慰他说没出什么大毛病,只是他的心灵存储器中丢失了love.exe程序。于是,工程师耐心指导客户按步骤在心灵中安装爱的程序。 
期刊
“当我雄心勃勃地在二零零三年的春天动笔之前,我奠祭了棣花街上近十年二十年来的亡人,也为棣花街上未亡的人把一杯酒洒在地上,从此我书房当庭摆放的那个巨大的汉罐里,日日燃香,香烟袅袅,如一根线端端冲上屋顶。我的写作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不知道该赞歌现实还是诅咒人生,是为父老乡亲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  “长篇巨著初春问世,道尽平凹故乡深情”。4月12日,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贾平凹
期刊
有时候,友情比亲情、爱情更无私。  德诺10岁那年因为输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伙伴们全都躲着他,只有大他4岁的艾迪依旧像从前一样跟他玩耍。离德诺家的后院不远,有一条通往大海的小河,河边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艾迪告诉德诺,把这些花草熬成汤,说不定能治他的病。  德诺喝了艾迪煮的汤,身体并不见好转,谁也不知道他还能活多久。艾迪的妈妈再也不让艾迪去找德诺了,她怕一家人都染上这可怕的病毒。但这并不能阻止两个
期刊
寂静笼罩着安详的海面,  那是个最美的夜间。  她沉思着从地平线升起,  俯下那戴着金冠的前额。    寂静的土地里有百合萌生,  星儿乘着她的思绪爬上天庭,  她的韵律激荡着遥远的海滩,  长长的蓝线儿牵动她的心弦。    寂静不断延伸,仿佛已陷绝境,  枯萎的茉莉脱去花瓣,  似悠悠泪水潜入心底,  像消逝的流星陨落天边。    寂静的目光,庄重地扫遍世界,  她在天空俯视一切。  宇宙的颤抖
期刊
有一位经理,在商场上经营多年,向来以讲信义和重感情著称。逢年过节,必给有生意往来的朋友打电话致意,嘘寒问暖,很是诚恳。大家都说,这人不错。  这年春天,他在吉林省吉林市谈了一笔大生意,但遇到了一点小麻烦,迫切需要一个当地人出面调解。找谁出面呢?他一拍脑袋,想到了自己的一个老同学。像他这样的人,在全国各地都不愁没有“铁哥们”。于是一个电话打到老同学家里。接电话的是老同学的妻子。还没等人家开口,他先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