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餐桌上的那些事儿

来源 :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孔圣人也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说:饮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无论哪个朝代,填饱肚子都是人们为之奋斗的头等大事!话不多说,咱们今天就来谈谈古人餐桌上的那些事儿吧。
  奢侈品稻米饭
   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还都是直接吃生肉、啃野果的。直到距今9000
  年到8000年前,咱们的老祖先成功掌握了小米、水稻、小麦等谷物的种植方法后,才总算能喝上一口热腾腾的粥了。由于当时的稻米产量普遍很低,所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通的稻米饭对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更别说热乎乎、香喷喷的大馒头了。
  多花样的面食
   进入南朝末年,水稻的种植面积开始逐渐扩大,慢慢取代了粟和黍,成为广大百姓首选的主食。紧接着,馒头、大饼、面条、包子、饺子等各种花样翻新的面食便迅速地被发明和流传开来,不仅大大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加速了中华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各种食物之中,有不少都与历史名人有关。
  城墙下的救命粮
   有小朋友肯定会说:“这个我知道!粽子是纪念屈原的!”
  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就不再叙述一遍了,接下来让我给大家讲其他关于食物的名人故事吧!
   相传在公元前514年,吴王之子夫差继位后,听信了谗言,降旨处斩功臣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对他的部下说:“我死后,若是国家有难,城中百姓没了粮吃,你们就到城墙下挖地三尺,便可找到吃的。”
   后来,越国起兵攻打吴国,吴国城里果真断了粮。伍子胥的部下就带领军民在城墙下挖墙脚,竟挖出了许多用糯米压制成的“砖块”。原来,这是伍子胥未雨绸缪,早早备下的应急粮。靠着这些“米砖”,城中的军民渡过了难关。在那之后,吴国百姓每逢过年,都会压制类似“城砖”模样的年糕,以此来纪念忠军爱民的伍子胥将军。而年糕就是这样流传开来的。
  说完糕点,接下来让我们说说肉食吧!
  肉可是奢侈品
   古往今来,人们对肉食总是特别偏爱,在很多史料中都有关于肉类菜肴的记载。比如一些先秦的文献里就曾详细记录了各种“羹”(肉汤)类的做法,包括羊羹、兔羹、鳖羹、鱼羹等。怎么样,光是听我说你是不是已经肠胃蠕动了?
   生长在如今这个年代,我们算是有福啦。要知道在古时候,吃肉可是件相当奢侈的事。普通的市井百姓也许有的一輩子都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孟子有篇文章叫《寡人之于国也》,其中有这样一句: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篇文章是孟子向梁惠王阐释“仁政”含义的,其中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梁惠王注重养殖业,遵循物之本性,维护生态平衡,那样,每个人在70岁的时候就都能吃上肉了。如此“理想”,
  可见当时百姓都能吃上肉是很不容易的。
  孔子也爱肉食
   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对肉食的喜好与执着也不输孟子。《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了当时流行的古乐《韶》,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如此迷人的地步。
  ”这句话主要是表现《韶》乐之美,但是却无意中向世人透露了孔圣人偏爱荤食。
  吃肉一定要蘸酱?
   孔圣人不仅对肉食偏爱有加,对于吃东西蘸酱更是执着。《论语·乡党》中有这么一句话:“不得其酱不食。”这就奇怪了,难道孔圣人这么多讲究,没酱蘸还不吃饭了?这话还真说对了,咱们的圣人就是如此任性。尽管他老人家当年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时不时还会上演全武行,被人在荒郊野外团团围住,断粮七日什么的,但是,就算已经饿得爬不起来了,孔圣人对美食的要求依旧不肯放低,坚持“吃肉一定要蘸酱”。
  池盐不能直接撒在肉上吗?
   听到这里,肯定有人又忍不住又问了:“到底是什么酱啊,能让圣人如此执着?想要有味儿,直接在肉上撒把盐不就结了?”实际上,这就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地理情况了。在北宋之前,中国的政治中心在长安和洛阳一带。由于地理原因,百姓们日常所用的大多是产自山西运城盐湖里的池盐。池盐不仅运输费劲,还含有芒硝等杂质,味道比较苦。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苦味破坏食物的味道,同时也为了节约用盐,当时的人们很少把盐直接放在食物里,而是用盐制作出各种各样的
  “酱”来进行调味。当然,这种“酱”不是咱们现在常用的酱油。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什么酱油啦,豆豉啦,面酱啦,都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呢。
  酱到底是什么?
   当时的“酱”只是个通称,泛指各种酱类。其中也包括被称为
  “醢”(hǎi)的肉酱,和肉骨酱
  “臡”(ní)。当时的王宫皇室甚至还设有专门制作肉酱的官吏,叫
  “醢人”,足见古人对“酱”的重视。而这些“荤酱”的制法,大都是把肉或者是带肉的软骨剁碎,拌上盐、生姜、桂皮等佐料,用酒搅匀,密封百日而成。你想想,那味道能不醇香浓郁,惹人垂涎吗?
  蔬菜也受人喜爱
   之所以把蔬菜留到最后说,是因为很多小朋友像我一样“谈菜色变”,觉得蔬菜没有肉好吃。其实在唐代以前,新鲜的蔬菜往往被用作主食分量不够时的补充物,比如剁碎了混在谷物中,做成蔬菜饭,或者在鱼、肉羹中作为佐料出现。到了宋代,素菜才开始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餐桌上。尽管如此,因为蔬菜本身口感欠佳,还是不如肉食受人待见。
  爱吃醋芹的魏征
   不过,有些历史名人就偏不走寻常路,对蔬菜情有独钟,比如唐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魏征。魏征是唐代有名的谏臣之一,以刚直不阿、敢于面谏而闻名。他给唐太宗李世民提起意见来言辞尖锐,毫不留情面,有时让李世民在百官面前都觉得下不来台。
   于是,李世民就在私底下打听,
  想知道这位平时刚直不阿的老臣有没有什么爱好。有大臣说,魏征很爱吃醋拌芹菜,每次吃到这个菜就会喜形于色。李世民心下一动,隔天便召魏征进宫一起用膳,席间特意赐了三碗醋芹给魏征。
   魏征顿时喜笑颜开,主菜没吃几口,就将三碗醋芹吃个精光,眉飞色舞的神情与平时在朝堂上不苟言笑的样子判若两人。李世民见状笑道:“你说你没有什么嗜好,不怕被别人抓住把柄,所以敢于直言进谏。可我今天亲眼看到你爱吃醋芹,这算不算是个把柄啊?”魏征闻听此言,顿时意识到自己失了仪态,赶紧起身谢罪。从此,醋芹便出名了。
  为荠菜作诗的陆游
   荠菜是野菜中的上品,宋代大诗人陆游就喜好荠菜,为此他还特地写过一首《食荠诗》:“小着盐醯(xī)滋美味,微加姜桂发精神,风炉饮钵穷家话,妙绝何曾肯受人。”诗人一碗荠菜配以佐料,吃起来也趣味盎然。
  对芦蒿念念不忘的苏东坡
   苏东坡不仅是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了解每一种食物的妙处,作为一方的父母官他自力更生,亲自掌厨。苏东坡非常爱吃春季里的野菜芦蒿(又称为蒌蒿)。1084年苏东坡被宋神宗派往汝州任职,他特地前往今天的南京品尝芦蒿,后来苏大诗人多次路过南京时,只要有机会就去吃芦蒿,他对这种香嫩鲜脆,具有清火化淤功效的野莱极为赞赏,曾赋诗云:“初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苏东坡在《惠崇春江晚景》中也念念不忘芦蒿,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他文献
我的乐园在哪儿?是在爷爷的菜地、班级图书角、学校的篮球场、满是玩具的房间、村头边的草地……这些地方虽然处处留下了我欢快的笑声,但是其中印象最深的地方却是我家的院子。   我家的院子外面围上了许多的竹篱笆,篱笆的外面开辟有一个水池,水池里有一群小鱼,小鱼五颜六色的,很活潑。每天早上我都会给小鱼喂食,看它们快活地抢食。院子中间有一棵大树,树底下的草地上种了许多的鲜花。院子里养的小动物也有许多,有农家不
期刊
话说,精卫填海,一直坚持到了21世纪……   填海完工后的一天,精卫鸟飞到了一座山谷里,看见一棵小树,浑身闪着五彩金光,便问道:“汝为何物也?”树答道:“我是一棵神树,知历史,通古今。”精卫鸟问:“那你怎么这么小呀?”历史树说:“我们泱泱中华千秋万代,现在才五千年,我自然还小啦。”精卫鸟继续问:“那你的叶子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呢?”历史树说:“我身上的每一片树叶都记录着一个中国的历史故事,不信,你选
期刊
丛林里有许多许多的妖精,花妖精、树妖精、水妖精、岩妖精、土妖精等等。只要有机会,任何一朵花一株草一棵树都有可能成为妖精,不过,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妖精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们不仅需要收集到鸟儿高兴时的呼吸,野兔奔跑时的速度、松鼠抱着橡子时的心跳,阳光落在草叶上的一寸光芒,蛐蛐声音落在瓦片上的节奏等东西,还必须到睿智的族长树妖精那里,接受最后的考验,只有通过了才能拥有妖精独有的光芒,否则将重新变成一朵
期刊
花背鼠阿福用尽全身力气把一颗橡子抬了起来,颤颤巍巍地塞进树洞——它的冬粮储藏室。好,塞进去了,终于完成了今天5颗的储存任务了,阿福一屁股坐在地上——不,干脆躺在草地上大口大口地喘气,汗水从它的头上刷刷地往下流。   阿福四仰八叉地躺着,看着绿茵茵的树叶想:“要是每天都像现在这样,什么都不用干,多好!”   花背鼠阿禄的声音从树丛间传来了:“阿福,我们再去背一次吧!趁着今天天气好。”   阿福
期刊
今天我做了一个实验:把碗放在一个滴水的水龍头下,一分钟内,我数了一下,水龙头共滴了30滴水,我想:如果每分钟节约30滴水,照这样计算,一小时能节约多少滴?一天呢?30×60=1800(滴),1800×24=43200﹙滴﹚,如果每个月按30天计算,一年按12个月计算,一吨水大约2000万滴,那又是多少吨?那就是43200×30=1296000(滴),1296000×12=15552000(滴),近
期刊
在北京地铁的大枢纽西直门站,每天都会上演无数次“拥挤风暴”。   暑假,我去北京旅游。傍晚,我们打算坐地铁回住的地方。我站在屏蔽门前最靠前的位置,眼看着从楼梯上走下一波又一波黑压压的人群,人们自觉地在站台上排成了许多列长长的队伍,我身后的人也越来越多,空气中夹杂着一股濃浓的汗臭味儿,这时的我额头上后背上也沁出了一层细汗。身后,一位老爷爷边用纸巾擦拭着脸上的汗水,边皱着眉头说:“车子快来呀,我快被挤
期刊
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车可以让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一个很远的地方,正是有了车,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车,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糟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这“车”吧!   你们看,“车”字是象形字。最初的“车”字多么像車厢、车轮、辕轭齐全的一驾车的样子呀!后来进行简化,像从上向下看到的车厢和两只车轮的样子,后来再简化成如今的“车”字。
期刊
为国争光,不是只有干大事的人才做得到。比如下面说的事,就经常发生在普通人当中:   一个姓刘的青年司机拉一位外宾游览北京城,他热情周到的服务使外宾深受感动。回国那天,外宾拿出1万多元外汇券要送给他作为酬谢。小刘有礼貌地谢绝了,说:“为外宾服务是我的责任,每个中国司机都会这样做。您的友情我领了,可钱我不能要。”外宾伸出拇指说:“只有在中国才会有这样美好的事情,中国人民确实伟大高尚!”   还有一
期刊
了解完车字的演变过程,鲁小班马不停蹄地又搜罗了好些关于古代“车”的知识!不看不知道,一看,真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而无比骄傲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车辆的国家之一。在介绍中国古代车辆发展史之前,鲁小班先来为大家讲一个故事,它里面就包含一款车——指南车。   相传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南方有个九黎部族。有一年,他们的首领蚩尤与炎帝族发生了冲突。于是,炎帝族和黄帝族联合起来,在涿鹿同九黎族进行了一
期刊
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是一个美丽的、有山有水、令人向往的地方, 它就像一位古典美人,美丽、端庄、秀雅……   清晨的凤凰闲暇悠然,那是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谧,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此时的它如一位惺忪美人,亭亭玉立在沱江之畔,气度不凡而又带着江南水乡的古风遗韵。旅游的人们生怕惊忧了这位晨起的美人,他们轻踏脚步,走过岁月沧桑的虹桥。   过不多久,静谧的凤凰欢动起来了,古朴的吊脚楼下,水车在蓝天白云下悠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