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这是一场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对话,一位是从业多年的教师、知名油画家,一位是受人喜爱的年轻教师。他们从风景画创作谈起,探索绘画语言,思考文化传统。
刘英宏
1976年3月生于山东省莱州市,1999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省油画艺术委员会特邀委员,山东省油画学会会员。
张炀:英宏最近这几年画了很多风景,谈谈你的体会?
刘英宏:好的。我近几年确实画了一批风景,我的风景画的创作初衷,从实质来讲,不是简单的语言探索,是一种精神上的诉求。这两年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代艺术热潮褪去以后,很多人开始讲回归,所谓的回归就是回归本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的灵感,这好像是一个趋势。但是大家对本土化探索的时候,往往就局限在表面符号的借用,或者是不同艺术形式的简单借用,这些东西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符号和语言方式,说实话,现代主义早就已经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了。如果我们单从符号上去挪用,所谓的突破本身,我觉得也是一种无用功,一种徒劳,而且它既不具有当代的时效性,也不能突破时代,不能持久。所以我在画风景的创作过程中,从来不是简单的在语言上的探索,我是抱着对文化本身思考的态度在“实验”。
张炀:英宏虽然画风景,但是我发现你很少出去写生,这和大多数风景画家不太一样,很有趣。
刘英宏:是的,我的风景画基本上都是在户外拍个照片,然后回来再创作,通过图片再创作。我不想把这个东西当成一个即时性东西,因为写生固然有它生动的一面,但是它有时候缺少那种深思熟虑,最后只能沦为“课堂作业”,甚至只是为了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语言方法,不断的重复、重复,而缺少延展性。 這种延展性,就是不断探索过程,通过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时间形成一个自己完整的美学的思维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可供辨认的“语言风格”。
张炀:也就是说,写生有点儿像快餐,少有深思熟虑,更重即兴的感受、感觉。这样的话,就沦为一般和普通。现在好多写生画家,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一些风格,也有自己的一些探索,但是总的来说是小品居多,很难达到有深度的正餐大餐那种有体系的一套一套的、一层一层递进的东西,是吧?
刘英宏:对。甚至有时候我想把风景画做成类似于历史题材、风俗画或者主题创作,把它当成一个课题去研究,至于画什么样的面貌,其实我并不关心。以前我画风俗画、历史题材或重大题材的画,没有一个是靠写生简单拼凑而成的,其创作过程,从构图到思想,到艺术本身的语言,或者是艺术观的表达,缜密而系统,它是各个成熟元素的集中的系统体现。
张炀:我明白你大致的意思,想把风景作为一种创作的载体,然后加进去一些像重大创作一样的态度对待风景。在你的绘画当中,我的体会就是,别看有的画尺幅并不大,但是它的含量很大,它既有文化承载又有语言的思考,更重画面背后的东西。
刘英宏:现在很多画家,他总是会急于形成自己的面貌。当然,形成个人面貌本身也不容易,他要从语言上去跟别人区分开,然后从一些题材的选择上要跟别人疏离,但是呢,最终它还是停留在表面技法上。其实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表面技法这种东西,就像您刚才说的快餐,快餐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快餐永远是没有营养的东西。它可能口感很好,很悦目,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但最终艺术本身更深层的东西基本上就没有了,而且很容易程式化。
比如说学生在画写生的时候,他会认真地去找每一个细节,虽然显得笨拙一些,但是画面上呈现出来的真诚却是难以掩盖的。一些成熟的成功的艺术家,有个人面貌意识,写生时,他根本不需要观看对象了,完全是程式化的表现,这种自己画自己的东西本身就很肤浅。有一次我看毛岱宗老师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他去北京办展览的时候,见到韦其美先生,诉说自己写生面对自然的苦恼时,韦先生就建议他回去画照片试试。我很有共鸣。因为毛老师回来就说,突然发现观看照片的时候可能比现场东西更好一些。你的观看方式、如何观看、从哪个角度去观看,有时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观看本身其实是你的艺术观的一种体现。其实最后支撑你艺术创作方法论的,就是你的艺术观。我现在画的照片,基本上都是我游历过的地方,这本身就是我拍的照片,跟从网上或者从别人那里拿了照片直接用相比,其中还有一些不同的东西在里面。
张炀:是这样的,你在拍摄自然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种选择了。这个选择就是——我看到了,这个自然不是别人看到的,那是我从我的角度和价值观去观看的。我从我的价值观和我的心情、情绪等方面去筛选的对象,这已经进行了一次创作,然后再回到画室中,重新把它过一遍,那么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会更加集中。
刘英宏:就像您以前说的,写文章,不要废话。文章里边的东西,其实要是经过深思熟虑,通过文字表述出来,一定是比我们现在对话更理性,框架也好,逻辑也好,会更严密一些。那么风景就不是单纯一个色彩训练、构图训练,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的探索,它也会承载一些其他东西进去。
张炀:对,我现在觉得最终还是要有语言,内在的东西有了之后,它的表达方式或者语言方式还是很重要。在你的画中,我看你虽然没在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可是你的绘画还是有语言的。还是能够看到刘英宏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方式,你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风景创作上下功夫。
刘英宏:其实我觉得画什么题材本身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索和成长。我这几年画的风景,中间有些变化,出现变化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如果说简单拿出一个流行画法来,我半年就可以熟练地画,但是因为不愿意,所以要和现有的画家客观上保持一种疏离。然后,再找到自己的东西。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视觉上的可辨识度,其实是从真正精神内核的东西找到自己的一个可以再拓展、再往前推的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编辑/张媛媛)
这是一场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对话,一位是从业多年的教师、知名油画家,一位是受人喜爱的年轻教师。他们从风景画创作谈起,探索绘画语言,思考文化传统。
刘英宏
1976年3月生于山东省莱州市,1999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省油画艺术委员会特邀委员,山东省油画学会会员。
张炀:英宏最近这几年画了很多风景,谈谈你的体会?
刘英宏:好的。我近几年确实画了一批风景,我的风景画的创作初衷,从实质来讲,不是简单的语言探索,是一种精神上的诉求。这两年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代艺术热潮褪去以后,很多人开始讲回归,所谓的回归就是回归本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的灵感,这好像是一个趋势。但是大家对本土化探索的时候,往往就局限在表面符号的借用,或者是不同艺术形式的简单借用,这些东西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符号和语言方式,说实话,现代主义早就已经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了。如果我们单从符号上去挪用,所谓的突破本身,我觉得也是一种无用功,一种徒劳,而且它既不具有当代的时效性,也不能突破时代,不能持久。所以我在画风景的创作过程中,从来不是简单的在语言上的探索,我是抱着对文化本身思考的态度在“实验”。
张炀:英宏虽然画风景,但是我发现你很少出去写生,这和大多数风景画家不太一样,很有趣。
刘英宏:是的,我的风景画基本上都是在户外拍个照片,然后回来再创作,通过图片再创作。我不想把这个东西当成一个即时性东西,因为写生固然有它生动的一面,但是它有时候缺少那种深思熟虑,最后只能沦为“课堂作业”,甚至只是为了研究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语言方法,不断的重复、重复,而缺少延展性。 這种延展性,就是不断探索过程,通过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时间形成一个自己完整的美学的思维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可供辨认的“语言风格”。
张炀:也就是说,写生有点儿像快餐,少有深思熟虑,更重即兴的感受、感觉。这样的话,就沦为一般和普通。现在好多写生画家,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一些风格,也有自己的一些探索,但是总的来说是小品居多,很难达到有深度的正餐大餐那种有体系的一套一套的、一层一层递进的东西,是吧?
刘英宏:对。甚至有时候我想把风景画做成类似于历史题材、风俗画或者主题创作,把它当成一个课题去研究,至于画什么样的面貌,其实我并不关心。以前我画风俗画、历史题材或重大题材的画,没有一个是靠写生简单拼凑而成的,其创作过程,从构图到思想,到艺术本身的语言,或者是艺术观的表达,缜密而系统,它是各个成熟元素的集中的系统体现。
张炀:我明白你大致的意思,想把风景作为一种创作的载体,然后加进去一些像重大创作一样的态度对待风景。在你的绘画当中,我的体会就是,别看有的画尺幅并不大,但是它的含量很大,它既有文化承载又有语言的思考,更重画面背后的东西。
刘英宏:现在很多画家,他总是会急于形成自己的面貌。当然,形成个人面貌本身也不容易,他要从语言上去跟别人区分开,然后从一些题材的选择上要跟别人疏离,但是呢,最终它还是停留在表面技法上。其实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表面技法这种东西,就像您刚才说的快餐,快餐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快餐永远是没有营养的东西。它可能口感很好,很悦目,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但最终艺术本身更深层的东西基本上就没有了,而且很容易程式化。
比如说学生在画写生的时候,他会认真地去找每一个细节,虽然显得笨拙一些,但是画面上呈现出来的真诚却是难以掩盖的。一些成熟的成功的艺术家,有个人面貌意识,写生时,他根本不需要观看对象了,完全是程式化的表现,这种自己画自己的东西本身就很肤浅。有一次我看毛岱宗老师在一篇文章里谈到,他去北京办展览的时候,见到韦其美先生,诉说自己写生面对自然的苦恼时,韦先生就建议他回去画照片试试。我很有共鸣。因为毛老师回来就说,突然发现观看照片的时候可能比现场东西更好一些。你的观看方式、如何观看、从哪个角度去观看,有时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观看本身其实是你的艺术观的一种体现。其实最后支撑你艺术创作方法论的,就是你的艺术观。我现在画的照片,基本上都是我游历过的地方,这本身就是我拍的照片,跟从网上或者从别人那里拿了照片直接用相比,其中还有一些不同的东西在里面。
张炀:是这样的,你在拍摄自然的时候,它就已经是一种选择了。这个选择就是——我看到了,这个自然不是别人看到的,那是我从我的角度和价值观去观看的。我从我的价值观和我的心情、情绪等方面去筛选的对象,这已经进行了一次创作,然后再回到画室中,重新把它过一遍,那么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会更加集中。
刘英宏:就像您以前说的,写文章,不要废话。文章里边的东西,其实要是经过深思熟虑,通过文字表述出来,一定是比我们现在对话更理性,框架也好,逻辑也好,会更严密一些。那么风景就不是单纯一个色彩训练、构图训练,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的探索,它也会承载一些其他东西进去。
张炀:对,我现在觉得最终还是要有语言,内在的东西有了之后,它的表达方式或者语言方式还是很重要。在你的画中,我看你虽然没在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可是你的绘画还是有语言的。还是能够看到刘英宏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方式,你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风景创作上下功夫。
刘英宏:其实我觉得画什么题材本身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索和成长。我这几年画的风景,中间有些变化,出现变化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如果说简单拿出一个流行画法来,我半年就可以熟练地画,但是因为不愿意,所以要和现有的画家客观上保持一种疏离。然后,再找到自己的东西。从形而下的角度来说,是一种视觉上的可辨识度,其实是从真正精神内核的东西找到自己的一个可以再拓展、再往前推的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编辑/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