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兰教育家在《教学过程》一书中说:“教学论不是凭思辨,而是凭先进的教师的经验概括以及观察和实验,来揭示一系列的规律性的。”细心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课本上除了笔记外,还有很多绘画,如人物、山石、花草、树木等。这些画图大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课文的内容偶发兴趣所致,当然属于非智力因素。但教育工作者都清楚,非智力因素是动力系统,智力因素是操作系统,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系统作用,一切智力因素就只能永远在暗夜中沉睡。那么,能否利用此智力因素去进行语文教学呢?
夸美纽斯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所以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在于学习事件的名目,而在于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要到事物被感官领会到了的时候,文字才可能实现它进一步的解释。”据笔者初步统计,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70幅之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实物示意图;小说、戏剧等的生活原型图;诗歌、散文的写意画、风景画等,都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看来,文字和图象是教材借以展示教学内容的两种主要手段,那么,利用智力因素的兴趣因素,运用图画进行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方法。
由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利用图画进行情境教学中可见一斑:钱老师教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用了10幅浮雕的挂图。课前把每张挂图下面的标题(虎门销烟、武昌起义等)剪去,打乱次序挂在教室里,让学生自由观赏。上课时老师说:“今天讲课文前先进行一次智力测验,测验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和判断能力。你们可以离开座位去观察这些挂图,认真观察后给每张挂图写一段简短的说明词,并用概括的语言给每张挂图拟一个标题,最后按历史年代把它们排列起来。”学生争着去看挂图,琢磨着说明词和标题,争论着年代顺序。有些机灵的学生提出:“老师,准不准看书?”老师的目的就是要他们读书,但事前不说,因此他们提出请求后还不能轻易答应,思忖再三说:“想看书嘛?”好象要他作出很大的让步:“好,就允许看书吧!”好象下达大赦令一样,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占了极大的便宜,他们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急忙打开书,仔仔细细地阅读起来,把图画的第一个细节都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他们读着书,环顾着挂图、互相讨论着写说明词、拟标题、排次序,气氛异常热烈。最后,老师把剪掉的标题加上去,重新排了次序,公布了标准答案,让同学们互相观摩、修改、评分。
这样,教师运用图画把教学内容“暗示”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受到了感染和熏陶。自发的进行思考和练习,迅速高效的掌握教学内容。
但课本上的插图及教学挂图毕竟是少数的,特别是对农村来说,投影、录相、微机等更理想的现代化教具更不具备,这就对条件较差但教学效果不能差的乡镇教师来说,从素质方面提出了高的要求:
语文教师不但要能熟练驾御语文这一基础性工具,掌握多种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
我们都熟悉语文第五册里马致远的散曲绝唱《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是小令中之最佳者,共28字,九种事物构成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教师在教读此曲时如能在黑板上随手勾勒出那九种事物,组成一副简笔画,不但比口头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作品的意境,体验作品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教师如能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做画,画中求知,会比教师运用教具挂图的效果要好得多。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讲解鲁迅的《故乡》时,要求学生读书后画出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两组对比画,学生当然兴趣盎然各展技能积极做画。但如果要画得较为逼真传神,像闰土小时的机灵、聪明,中午后的迟钝、麻木;杨二嫂年轻时的端庄,二十年后的泼悍、尖酸性格及圆规姿态,则要熟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甚至还需要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
这样,学生在兴趣驱动下,很有效果地把握了人物。然后,教师根据画面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就轻松自如了。这种教法到了使文字和图象相互引证加深理解体验感情巩固记忆的只要。
卢梭在其《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由上述可知,教师于教书育人过程中应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选择方法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运用非智力因素去促使智力的开发,来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在这种画中求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活泼,课堂轻松,不但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加深理解,进行了文学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夸美纽斯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所以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在于学习事件的名目,而在于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要到事物被感官领会到了的时候,文字才可能实现它进一步的解释。”据笔者初步统计,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70幅之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实物示意图;小说、戏剧等的生活原型图;诗歌、散文的写意画、风景画等,都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看来,文字和图象是教材借以展示教学内容的两种主要手段,那么,利用智力因素的兴趣因素,运用图画进行语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方法。
由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利用图画进行情境教学中可见一斑:钱老师教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用了10幅浮雕的挂图。课前把每张挂图下面的标题(虎门销烟、武昌起义等)剪去,打乱次序挂在教室里,让学生自由观赏。上课时老师说:“今天讲课文前先进行一次智力测验,测验每个同学的观察能力、说话能力和判断能力。你们可以离开座位去观察这些挂图,认真观察后给每张挂图写一段简短的说明词,并用概括的语言给每张挂图拟一个标题,最后按历史年代把它们排列起来。”学生争着去看挂图,琢磨着说明词和标题,争论着年代顺序。有些机灵的学生提出:“老师,准不准看书?”老师的目的就是要他们读书,但事前不说,因此他们提出请求后还不能轻易答应,思忖再三说:“想看书嘛?”好象要他作出很大的让步:“好,就允许看书吧!”好象下达大赦令一样,每个学生都认为自己占了极大的便宜,他们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急忙打开书,仔仔细细地阅读起来,把图画的第一个细节都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他们读着书,环顾着挂图、互相讨论着写说明词、拟标题、排次序,气氛异常热烈。最后,老师把剪掉的标题加上去,重新排了次序,公布了标准答案,让同学们互相观摩、修改、评分。
这样,教师运用图画把教学内容“暗示”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受到了感染和熏陶。自发的进行思考和练习,迅速高效的掌握教学内容。
但课本上的插图及教学挂图毕竟是少数的,特别是对农村来说,投影、录相、微机等更理想的现代化教具更不具备,这就对条件较差但教学效果不能差的乡镇教师来说,从素质方面提出了高的要求:
语文教师不但要能熟练驾御语文这一基础性工具,掌握多种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
我们都熟悉语文第五册里马致远的散曲绝唱《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是小令中之最佳者,共28字,九种事物构成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教师在教读此曲时如能在黑板上随手勾勒出那九种事物,组成一副简笔画,不但比口头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作品的意境,体验作品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教师如能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做画,画中求知,会比教师运用教具挂图的效果要好得多。我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讲解鲁迅的《故乡》时,要求学生读书后画出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年前后的两组对比画,学生当然兴趣盎然各展技能积极做画。但如果要画得较为逼真传神,像闰土小时的机灵、聪明,中午后的迟钝、麻木;杨二嫂年轻时的端庄,二十年后的泼悍、尖酸性格及圆规姿态,则要熟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甚至还需要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
这样,学生在兴趣驱动下,很有效果地把握了人物。然后,教师根据画面的强烈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就轻松自如了。这种教法到了使文字和图象相互引证加深理解体验感情巩固记忆的只要。
卢梭在其《爱弥尔》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由上述可知,教师于教书育人过程中应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选择方法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运用非智力因素去促使智力的开发,来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在这种画中求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活泼,课堂轻松,不但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加深理解,进行了文学教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