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十个“一分钟”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online2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一分钟接触。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量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越高。父母应经常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亲情,给孩子爱和力量。
  2.一分钟倾听。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说,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注重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在倾听孩子讲话时,父母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3.一分钟游戏。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情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家长要引领孩子过充实、快乐的生活。
  4.一分钟矫正。孩子有过错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是什么,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否则积重难返。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5.一分钟激励。孩子出现过错一定要进行矫正,但在矫正的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鼓励,激励孩子前进,引导孩子反思。家长要有耐心,要拿出激励的武器,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斗志,激发孩子的自信心。
  6.一分钟赞美。孩子的身上总会有独特的优点,有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7.一分钟参与。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家里办大事时(如买房、买车、添置电器设备等),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管理,尽可能达成共识。这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参与的度,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8.一分钟惩戒。孩子出现严重的过失行为,如在校出现违纪行为,在社会上出现不文明行为等,父母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上歧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可以用较为严厉的言词旗帜鲜明地批评孩子,指出其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但绝不可动手伤害孩子。父母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情绪上的冲动,避免孩子产生对立情绪。父母要掌握惩戒孩子的最佳时机,在孩子自责时、有他人在场时、孩子烦躁时不要惩戒孩子。
  9.一分钟示爱。父母要让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心疼的人,即使在你出现严重问题时,父母对你进行惩戒,也是父母在履行爱的责任。
  10.一分钟期盼。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应当让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跟孩子谈谈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样的挫折;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描绘发展的蓝图,畅谈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以用鼓励的语言培养孩子勤劳、勇敢的品质。但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应该是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发展的。
  【编辑:花洁】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对于德育资源的种种浪费、低效运作乃至无效开掘等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譬如:学科本位意识,造成对学科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弱视”乃至熟视无
随着新教育实验在全国许多中小学蓬勃展开, 朱永新的名字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在不少一线教师的心目中,“朱永新”这三个字意味着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种教育理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blind separation approach of the low order cyclostationary signals based on the cyclic periodicity of the cyclostationary signal.The g
《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研究》是北京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该课题于2002年立项,至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课题认为: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提多类型、多层次的问题,要处理
个性,就是每个人表现出来的心态、品格、气质和行为方式等,是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可以说,个性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的才华和魅力通常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广大教师逐步将新的理念落实在教育教学行为之中,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新的变化.大家最为关注的是:怎样来审视课堂教学?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好课”
“晏阳初”(1893-1990)这个名字也许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并不是特别熟悉,所以我们先初步地认识一下他-著名教育家、社会学家,四川巴中人,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1916年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