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打造课程思政表演专业特色课程。锤炼“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和教育者先受教育”三项内容,通过重塑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合力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课程思政;溯源红色;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0)06(a)00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将思政教育與专业课教育融合,形成课程思政尤为重要。
1 建设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程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打造课程思政表演专业特色课程。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教学成效。在目前的环境中,外国文化、碎片式阅读逐步成为大学生的日常。在不少学生眼里,中国的红色经典文化、地方优秀文化,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表演专业将这些传统文化搬上舞台,给学生上一节有温度的专业课。
表演专业引领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艺术创作。把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教育教学大思政格局。 专业课程以“不忘历史、牢记历史、传承精神、继往开来”为核心思想讴歌英雄,进行了“升旗”、“中华品德颂”、“这是最后的斗争”等剧本片段的演出。 借助表演剧目的显性表现形式,将文学作品的视听特点和艺术魅力表现出来,既宣扬了正确的价值观,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在特色课程建设中坚持“主题先行”。组织学生围绕表演主题进行各种讨论和创新活动,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表演片段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选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然后有的放矢地设计表演片段相关的声台形表技巧及训练,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典型表演案例的阐释力,才能于“无形中”发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也才能提高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成效。表演课程选取了《全民目击》、《芳华》、《烛火》、《风声》等七个片段进行“真情、初心、使命”的小品汇报。学生将溯源红色经典文化与表演专业课程相融合,进行思想创作创新,解决了学生“创作什么,为谁创作”的问题,以适应新时代对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不仅达到“溯源红色”的认知学习,也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使命感,让学生真正理解明白“学演戏,先做人”的道理。
2 将溯源红色经典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表演课程的实施路径
专业思政真正要落地就必须落实到课程,专业思政不是思政元素的强制性灌输的理念,力图将专业教育与育人教育结合起来。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进而让更多的表演艺术创作者能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姿态进行表演艺术创作。从教育管理的视角,通过以下几方面探索将溯源红色经典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表演课程。
2.1 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指导学生
为改善大学生浮躁情绪,引导他们追逐名利,奉行实用主义的想法,培养学生对红色经典文化的认同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从学生角度看,远离生活的经典文化案例在课堂上讲述,难以被学生认同,容易产生反感,这部分课堂教学内容会收效甚微,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
首先重塑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鼓励老师通过溯源红色经典文化课程思政、创教融合、产教融合等多种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构建价值塑造-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创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需求,加强培养学生能力与思维导向的课程设计,鼓励老师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建设SPOC课程。以信息化手段为载体,开展项目驱动、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改革,掀起课堂改革新浪潮。切实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参与度、挑战度、获益度。在多样的教学模式下,更要注重教学设计。让红色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而不是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有的老师会照本宣科,课堂显得枯燥无味,教师高度重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有效的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是关键一步。与此同时,课程上也可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专业知识培养中,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做人做事教育成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合二为一,不让思政教育做专业知识教育外的一张皮。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表演专业教师利用情景模拟和互动训练中将红色经典文化融进课堂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专业学习中了解红色经典文化,揣摩演绎人物的性格,回顾表演片段时期的历史及事件,增加学生对红色经典文化的认同。让学生与红色经典文化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度。有此基础,教师才能在日后的教学中因材施教,在课程思政平台上做到教书育人的统一。
2.2 从教师角度,应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在课程思政的平台上,专业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教师是否具备红色经典文化的知识储备与理论素养,决定了这些教师所教授的学生能否收到红色文化的哺育。然而部分专业教师对红色经典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碎片化的,因此不能有效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加强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人文知识素养。可以通过自主系统化学习或者参加相关培训、参观游学的方法提升自身修养。专业教师重视了传统文化学习,培养了良好学风,在工作之余通过学习实现知识积累,才能在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好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对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知识、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先受教育、要拓展能力。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仅是有一桶水,而是应该有一片活水,才能满足每个学生能获得一杯水。 课程思政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真才实学和服务人民大众的本领,让学生充分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次的课程教学均应该设置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做好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细节,让立德树人的知识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环境下在学生的心里落地开花。
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做人做事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以及家国情怀、溯源红色、职业精神等要素,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评价方式、课程特色等进行了匠心独酿、创新扎实的精彩设计。课程优化教学内容,结合课程具体特点对教案、讲义、课件等进行完善,提升教学有效性。规范化、标准化充实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到规定内容不缺失、自选内容有特色,教授方式契合学生需求,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3 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路径探索
表演专业积极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不断提高育人能力,使学生教育管理与专业教育彼此适应,从而将“专业思政”在学生教育管理领域落地生花。
为响应学校的“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落实学校“创教融合”办学特色,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思政工作建设中亦付出了艰苦努力和收获了阶段成果。表演专业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先后以核心课程《表演基础训练》、《语言基本技巧》以及实践课程《教学剧目排演》为基础进行探索及整合。用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教学剧目排演》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让一代代大学生入脑入心。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
对原创的、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教学剧目,进一步优选搭建合作团队,分工合作,在教学剧目校园演出的基础上,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等高级别项目。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教学创新的核心。研究性教学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师生良性互动为手段,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着力研究如何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并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方法、途径、策略,能够在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推广应用。
深化三全育人,构建专业思政的教育体系是未来几年表演专业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政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校院两级的重点工作。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锤炼“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和教育者先受教育”三项基本功,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合力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小蕾.药学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3):14-15.
[2] 林流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要素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4):153-156.
[3] 郑迎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投資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04):141-143.
关键词:课程思政;溯源红色;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0)06(a)00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将思政教育與专业课教育融合,形成课程思政尤为重要。
1 建设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程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打造课程思政表演专业特色课程。课程思政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教学成效。在目前的环境中,外国文化、碎片式阅读逐步成为大学生的日常。在不少学生眼里,中国的红色经典文化、地方优秀文化,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表演专业将这些传统文化搬上舞台,给学生上一节有温度的专业课。
表演专业引领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行艺术创作。把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教育教学大思政格局。 专业课程以“不忘历史、牢记历史、传承精神、继往开来”为核心思想讴歌英雄,进行了“升旗”、“中华品德颂”、“这是最后的斗争”等剧本片段的演出。 借助表演剧目的显性表现形式,将文学作品的视听特点和艺术魅力表现出来,既宣扬了正确的价值观,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在特色课程建设中坚持“主题先行”。组织学生围绕表演主题进行各种讨论和创新活动,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表演片段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选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然后有的放矢地设计表演片段相关的声台形表技巧及训练,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典型表演案例的阐释力,才能于“无形中”发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也才能提高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成效。表演课程选取了《全民目击》、《芳华》、《烛火》、《风声》等七个片段进行“真情、初心、使命”的小品汇报。学生将溯源红色经典文化与表演专业课程相融合,进行思想创作创新,解决了学生“创作什么,为谁创作”的问题,以适应新时代对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不仅达到“溯源红色”的认知学习,也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使命感,让学生真正理解明白“学演戏,先做人”的道理。
2 将溯源红色经典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表演课程的实施路径
专业思政真正要落地就必须落实到课程,专业思政不是思政元素的强制性灌输的理念,力图将专业教育与育人教育结合起来。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进而让更多的表演艺术创作者能以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姿态进行表演艺术创作。从教育管理的视角,通过以下几方面探索将溯源红色经典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表演课程。
2.1 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指导学生
为改善大学生浮躁情绪,引导他们追逐名利,奉行实用主义的想法,培养学生对红色经典文化的认同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从学生角度看,远离生活的经典文化案例在课堂上讲述,难以被学生认同,容易产生反感,这部分课堂教学内容会收效甚微,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方法。
首先重塑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鼓励老师通过溯源红色经典文化课程思政、创教融合、产教融合等多种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构建价值塑造-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创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其次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需求,加强培养学生能力与思维导向的课程设计,鼓励老师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建设SPOC课程。以信息化手段为载体,开展项目驱动、情景模拟、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改革,掀起课堂改革新浪潮。切实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参与度、挑战度、获益度。在多样的教学模式下,更要注重教学设计。让红色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而不是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有的老师会照本宣科,课堂显得枯燥无味,教师高度重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素养培养。有效的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是关键一步。与此同时,课程上也可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专业知识培养中,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提升做人做事教育成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合二为一,不让思政教育做专业知识教育外的一张皮。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表演专业教师利用情景模拟和互动训练中将红色经典文化融进课堂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专业学习中了解红色经典文化,揣摩演绎人物的性格,回顾表演片段时期的历史及事件,增加学生对红色经典文化的认同。让学生与红色经典文化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度。有此基础,教师才能在日后的教学中因材施教,在课程思政平台上做到教书育人的统一。
2.2 从教师角度,应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在课程思政的平台上,专业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教师是否具备红色经典文化的知识储备与理论素养,决定了这些教师所教授的学生能否收到红色文化的哺育。然而部分专业教师对红色经典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是碎片化的,因此不能有效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加强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人文知识素养。可以通过自主系统化学习或者参加相关培训、参观游学的方法提升自身修养。专业教师重视了传统文化学习,培养了良好学风,在工作之余通过学习实现知识积累,才能在工作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好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对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知识、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先受教育、要拓展能力。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仅是有一桶水,而是应该有一片活水,才能满足每个学生能获得一杯水。 课程思政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真才实学和服务人民大众的本领,让学生充分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次的课程教学均应该设置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做好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细节,让立德树人的知识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环境下在学生的心里落地开花。
教师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做人做事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以及家国情怀、溯源红色、职业精神等要素,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评价方式、课程特色等进行了匠心独酿、创新扎实的精彩设计。课程优化教学内容,结合课程具体特点对教案、讲义、课件等进行完善,提升教学有效性。规范化、标准化充实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到规定内容不缺失、自选内容有特色,教授方式契合学生需求,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3 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路径探索
表演专业积极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不断提高育人能力,使学生教育管理与专业教育彼此适应,从而将“专业思政”在学生教育管理领域落地生花。
为响应学校的“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落实学校“创教融合”办学特色,践行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程思政工作建设中亦付出了艰苦努力和收获了阶段成果。表演专业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先后以核心课程《表演基础训练》、《语言基本技巧》以及实践课程《教学剧目排演》为基础进行探索及整合。用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使《教学剧目排演》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让一代代大学生入脑入心。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
对原创的、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教学剧目,进一步优选搭建合作团队,分工合作,在教学剧目校园演出的基础上,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等高级别项目。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教学创新的核心。研究性教学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师生良性互动为手段,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着力研究如何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并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方法、途径、策略,能够在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推广应用。
深化三全育人,构建专业思政的教育体系是未来几年表演专业贯彻落实全国和北京高校思政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校院两级的重点工作。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锤炼“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思政内容和教育者先受教育”三项基本功,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合力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黄小蕾.药学专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03):14-15.
[2] 林流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要素探析[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4):153-156.
[3] 郑迎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以《投資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9(04):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