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课堂“读?思?达”教学法的应用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lan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和以往相比也呈现出全新的局面,常见情形为从知识传授到综合素养培育,核心素养也因此而形成。历史作为高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基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和表达世界,由此一来才能准确落实核心素养目标。读思达教学方式就是如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在历史教学应用读思达教学法策略,望给予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读思达教学法  应用策略
  21世纪是经济社会和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高中生在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中该如何正确思考和表达显得极为重要,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读思达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新知,提高历史综合素养。
  一、鼓励学生多层阅读 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是读思达教学法的首要步骤,要求学生阅进内容和读出内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应面对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均能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共同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多层阅读,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开展:首先正确阅读教材,当前大部分高中生对教材心生逆反情绪,不论教材编写得多么精彩,学生都普遍认为其是带有强制色彩的学习工具,基本很少有学生主动阅读完教材内容。再加上学生潜意识里认为阅读是一项语言学科任务,尤其历史学科无须深入阅读。事实上,教材是历史学科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基于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材都有相应的特征,虽然在具体实践中还存有不足,但每个章节内容和课后内容的设置都别具匠心。例如,岳麓版历史教材从引言、正文到最后活动建议等多环节设置都是其他教学辅导材料无法比拟的。尤其教材中选取的史料有较强的可读性,因而需要历史教师指导学生高效阅读教材,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时需合理运用教材内容结构,岳麓版教材编著者以大小字体形式为学生呈现知识内容,每个章节均设有引言对內容进行引领,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学习。以“西学东渐”一课为例,教师可借助于教材图片指导学阅读,在学习该章节中的“万木草堂旧址”时,首先让学生熟悉图片内容并细细把握和研究图中情景和细节,随即分析图片标题、寓意和主要思想,再阅读教材中和图片有关的信息并借此寻找图片存在的依据,最后教师运用直观、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图片,引领学生走入特定历史环境当中感受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其次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历史是已发生的事情,虽然说明了事情原因和结果,学习者仍然会感到困惑,因而需要从历史角度思考。高中历史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提出问题,为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供途径。以“西学东渐”为例,在首要章节“开眼看世界”就可提出以下问题:“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前后对世界有哪些认识?”“为何将林则徐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有哪些进步性特征?”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下深入阅读课文,随即教师让学生简单复述课文核心思想。上述教学看似简单,实际上在锻炼学生概括、提炼、归纳文本内容的能力。经长期训练后,学生在阅读任何文本时都能短时间分析其结构内容,活跃思维,从而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质量。
  二、指导学生辩证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于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真正达到读史使人明志目的。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站在客观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问题,提高学习质量。批判思维是一种以否定和质疑为基础的思维模式,更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质疑和否定梳理事件主次脉络。大部分批判思维都围绕现实发展情况,高中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同类型事件放置一起比较,并从多角度分析其中存在的弊端,再运用批驳的方式阐述观点,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主次脉络。基于历史角度的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能推理和分析历史事实和结论,确定历史事件的精确性与真实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性认为教材提供的知识内容和教师提供的辅助性材料均为毋庸置疑的历史真相,基本很少对其进行反思,对此教师可借助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质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般历史事件都有前因后果,并非无缘无故出现,甚至形成过程都极其曲折。其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是相互制约或促进。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时可运用矛盾分析法,即站在事物两面性角度分析事物与事件的矛盾,借此把握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规律。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知识为例,对于该部分知识而言,其重难点为儒家思想作为当时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中国发展产生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运用辩证分析法思考,如:“有哪位同学可以大胆设想一下没有罢黜百家的学术思维社会。”有学生指出,如果社会中存在较多类型的学术思想,就会影响社会正常秩序。有学生说道,学术类型较多,难以统一思想,人与人的交流更加困难。随即历史教师则运用矛盾思想提出全新问题:“大家的想法都很不错,甚至说出儒家思想重要性。是否可以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封建社会有利无害?”学生经思考后说道:“虽然儒家思想减少当时社会矛盾,然而单一的思想脱离时代发展,长此以往人们的思想也会陷入单一困境当中。”教师:“是的,这就是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利害兼具,重点在于如何合理利用。”学生在历史教师的引导下能站在客观角度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利弊并形成“矛盾”思维,在后续学习中也能自主辨析知识,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发展规律和影响,提高学习质量。
  三、注重文字表达训练 培养表达能力
  表达是读思达最后一个环节,同样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尤其近年高考十分重视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正因如此将历史学科提升至比以往更高的高度。历史指人类过去活动的客观存在,因而文字表达必须遵循准确无误原则。培养学生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要学会利用历史教材,因为教材收录很多优秀史料和文字,无疑是文字表达典范,通过表达充分领会文字意义和特征。与此同时文字表达还在于史论结合;史论结合是历史学学科对语言文字表达最高要求,近年来高考历史注重考查学生史论结合能力。一般史论结合有以下两层含义,其一以论御史,在罗列史实和组织材料以及推导逻辑中体现自身观点和结论,要求观点和结论与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相符。其二论从史出,即在占有史实的基础上经加工思维后得出结论与观点。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文字表达能力时要明确以下两点要求,首先准确无误地引用史料,观点鲜明正确。通常高中历史教材运用的史料基本没有问题,如果学生在表达过程中要引用教材外史料,那么就要明确史料准确性,不能随意运用过时或未经考证的史料。其次运用的史料要求观点鲜明,换言之在观察和分析问题过程中必须运用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原理。其中要坚持辩证观点和全面观点,在辩证观点方面则基于一分为二的角度展开分析,例如在历史人物评价方面,不单单要分析其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也要应用充足的史料佐证历史人物过失。在全面观点方面,即从多层面和多角度方面分析问题,并借助于史料分析性质、目的、历史影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四、结语
  总之,读思达是当前广泛应用至课堂中的新型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多种能力协同发展。尤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读思达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新知,启发思维和智慧,更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切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慧.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J].求知导刊,2019(2):142143.
  [2]陈风雪.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厘清和重视辩证思维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19(2):157158.
  [3]林曦.关于高中生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1):78.
其他文献
新班级建立之初,千头万绪,获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班级成员的认识和融合,班委的选择,班规、班级文化建设,班风的引导都亟待解决。笔者总结了班主任在班级组建初期如何引导同学自主管理的几点重要举措。
摘要:智慧具有知识超越性和精神向善性特点,智慧语文课堂追求的是自由的语言实践和精准便捷的自主认知扶持。在小学语文智慧课堂中,我们要培养的学生不是熟悉套路的“技术工”,而是具备较好语文素养和学习素养的“智慧人”。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构建语文智慧课堂,就需要用好信息化教学手段,以信息化教学优势给予学生更多、更精准的自我建设支持,帮助学生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下精准判断、有效探究,在自主化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中获得
摘要:多元解读对初中语文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多元化的解读可以让学生对语文阅读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并且领悟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深度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语文阅读教材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每一篇文章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很好的培养效果,但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学生的深度阅读基础上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深度阅读就成为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
口语表达是孩子终生受用的重要能力,然现状堪忧,尤其是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存在的不敢说、不会说、说不好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教学实践中几种方法行之有效:教给方法,让学生言之有序;积累语言,让学生言之有物;树立信心,让学生言之有力。有东西可说,掌握了说的方法,增强了说的信心,学生就会乐于表达。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英语核心素养被广泛认可,但任务型教学中关于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不足。实践发现,基于提升小学生思维品质的任务型语言教学设计包括识别任务、确定主任务、形成任务链、完成任務四步,通过语块输入、发散思维、利用思维可视图梳理语言逻辑,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实现阅读、思维、书写并进,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思维品格。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思维品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英语学习的目的不仅要将其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来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将其作为一种文化沟通的手段进行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文化自信;同时能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更合理、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本文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例阐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文化品格的培养。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教学为例,阐述了基于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相结合的课例研究思路和教学活动设计。围绕离子反应概念、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等知识内容,宏微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对“离子反应”概念的整体认识。
摘要:普通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是高考全国卷选考题经常考的内容,判断所给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已经成为各类考试考查的热点。本文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围绕“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内容的线索问题及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分子 立体构型 有效教学  全国卷高考化学选考内容分别涉及两个模块,即考生可以在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和选修五《有机化学基
摘要: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如果想学好英语,掌握大量的英语单词是关键。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本,是“地基”。新课程改革下使用的初中英语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词汇很多,这对于初中阶段的很多学生来说是较为困难的。本文以“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从词汇教学的重要性、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词汇教学的策略三个方面对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
摘要:劳动教育是最好的德育。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化“虚”向“实”的重要教育途径,正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和接纳。当下的劳动教育存在着“虚、浮、软”的现象,小学劳动教育只有以儿童的天性和需求为原点,将其与班务管理、团队活动、多学科协同、家务分担、社会实践融合起来,积极营造良好的劳动光荣的氛围,贴合实际开展劳动实践,让生活成为涵养学生劳动精神的沃土,才能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