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媒介与时间压力对群体观点产生过程的影响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qi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80名大学生被试的实验室实验,考察交流媒介(计算机中介与面对面)和时间压力(有、无)对4人组成的群体观点产生过程的影响。数量分析和编码分析结果表明:(1)从讨论的结果上看,面对面讨论优于计算机中介讨论,有时间压力讨论优于无时间压力讨论;(2)从过程上看,计算机中介讨论组织性行为多于面对面讨论,而无关言语少于面对面讨论,计算机中介讨论更有效、更可控,面对面讨论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被浪费;(3)计算机中介讨论遵照循环模式,而面对面讨论遵照直线模式。
   [关键词] 计算机中介交流(CMC); 面对面交流; 时间压力; 观点产生任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唐澈(1988—),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E-mail:tangtang@mail.bnu.edu.cn。
  一、问题提出
  在群体决策这个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小组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实现群体决策的形式。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小组讨论形式也变得多元化:从单一的面对面(Face to Face, FTF)扩展到了可以通过文本、网络视频实现的电子会议。而这种利用讨论组、电话会议、电子视听会议(跨省或跨国的Internet会议)等进行群体决策的交流模式被称作以计算机为中介(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的群体决策。[1]
  这两种不同的交流模式各有利弊。其中,CMC交流模式的显著优点体现为:(1)匿名性,成员间可以平等无拘束地交流;(2)平行沟通,即时信息分享,节省时间,抑制优势成员主宰讨论;(3)文本自动备查,减少信息超载和记忆障碍。[2]同时,它也带来一定的劣势,如同一时间信息量过大,导致小组成员认知负荷过大。另外,缺少社会性线索,信息的有效性值得怀疑。[3]而FTF的交流模式与CMC在某些优缺点上具有互补的效果,McGrath和 Hollingshead曾指出了群体面对面交流的几大特点:[4](1)一次只有一个成员拥有发言权;(2)群体成员时间分享不平等;(3)发言者不能随意被打断或长时间沉默;(4)没有匿名性等。其中,FTF模式最大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社会线索,包括非言语信息,如座位排列、表情(如愤怒、微笑)、肢体语言(如目光接触、点头)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增强参与者的临场感,但也会带来成员间的抑制,从而引发评价焦虑。
  另一个影响讨论效果的变量是时间压力,Svenson和Edland将时间压力定义为“决策者感觉完成任务的期限越来越紧迫而形成的焦虑程度”。[5]时间压力与时间限制不同,时间限制强调时间界限,而时间压力是在时间限制下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或情绪体验,这种心理状态是在应对时间限制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应激状态。[6]时间压力对讨论的影响主要有两种:一方面,促进任务的完成。正如差异化统合理论(Differentiation and Consolidation Theory)中前决策差异化过程,使决策者更加关注差异化过程中的重要属性,使优势选项更容易凸现出来。[7]另一方面,时间压力会使决策者产生认知资源的过度集中,从而导致其焦虑和思维不流畅。
  另外,在观点产生过程中,交流媒介、时间压力对观点的质量可能也存在着交互作用。FTF的发言方式是不是对时间压力十分敏感?在高时间压力下,是不是会导致讨论效率下降?CMC中小组成员同时发言,是否可在较大时间压力下获得更多的观点?探讨这些问题,对于促进CMC在组织讨论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选择讨论方式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室实验,对比高低两种时间压力下,CMC与FTF两种交流模式对小组观点产生的不同影响。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假设:(1)由于社会性信息丰富,FTF讨论结果优于CMC讨论结果。(2)时间压力会带来讨论效率提高,有时间压力讨论结果优于无时间压力讨论结果。(3)时间压力与交流媒介具有交互作用:低时间压力时,FTF讨论更佳;高时间压力时,CMC讨论更优质高效。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北京在校大学生80人(男女各40人),通过广告招募获得,文科与理工科学生均等分配。以每4人为一个小组,由互不认识的两名男生和两名女生构成。分20个小组,其中10个小组参与面对面讨论、10个小组参与计算机中介讨论。每种讨论模式5个小组参与不限时讨论,5个小组参与限时讨论。参加计算机中介讨论的被试其打字水平均在60字/分钟以上。
  (二)实验设计
  采用2×2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交流中介有FTF和CMC两水平,FTF指面对面的讨论,CMC为通过网络同步文本讨论。另一自变量时间压力分为有时间压力和无时间压力两种水平。因变量为小组讨论结果的数量和质量(包含有效性、可行性、新异性三个维度)以及认知卷入程度。
  (三)研究过程
  每个小组讨论前均由主试带领,进行小组内的初步认识和交流。之后FTF小组在有录音录像设备的讨论实验室中,进行面对面讨论;CMC小组4人分别进入带有隔间的实验室中,进行同步文本聊天。有时间压力小组在讨论前告知组员讨论时间为15分钟,并且每隔3分钟有已过时间和剩余时间的声音提示;无时间压力小组可任意讨论直至讨论者认为可以结束。讨论要求小组对发散性主题(设计活动使大学新生尽快熟悉)产生尽可能多的、有效的、新异的观点。讨论结束后要求被试独立完成一系列主观感受问卷。
  (四)研究工具
  研究后被试的问卷由认知卷入问卷和焦虑问卷组成。认知卷入问卷要求被试再认在讨论中曾出现的观点;焦虑问卷采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的状态焦虑量表。[8]
  我们采用10位独立评分者对方案各维度的评分(1~5分)平均数作为每一方案该维度的得分。小组讨论结果平均每分钟的得分作为其讨论质量得分,平均每5分钟得出的观点数作为讨论数量得分。
  研究者参考前人的研究,[9]编制了讨论参与者行为编码标准(见表1)。社会卷入指不针对任务内容的、增强小组成员间情感联系和小组讨论效果的言语;认知卷入指针对任务、旨在更好地完成讨论任务的认知性言语,这一过程包含了参与者认知上的转变与卷入。三位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对计算机讨论脚本和面对面讨论录音的转录文本进行独立的编码(抽检的编码一致性水平达到0.90以上)。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时间压力操作效果的检验
  对状态焦虑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交流媒介主效应与交互作用不显著,时间压力主效应达到.07水平的边缘显著(F(1,76)=3.33, p=.072),有时间压力的讨论组成员比无时间压力的讨论组成员有更高的焦虑水平,表明研究者对时间压力的实验操作是有效的。
  (二)不同讨论类型在结果质量上的差异
  对单位时间讨论结果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从方案数量、有效性、可行性、新异性四个维度上对讨论结果的分析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交流媒介(F有效性(1,16)=10.65,p=.005;F可行性(1,16)=9.13,p =.008;F新异性(1,16)=6.35,p =.023; F数量(1,16)=8.93,p =.009)和时间压力(F有效性(1,16)=102.91,p =.000;F可行性(1,16)=91.90,p =.000;F新异性(1,16)=76.08,p =.000; F数量(1,16)=94.77,p =.000)主效应均显著,FTF交流结果得分显著高于CMC结果,有时间压力交流结果得分显著高于无时间压力的。交流媒介与时间压力交互作用不显著。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表3。
  对于单个方案的讨论质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交流媒介和时间压力对观点质量的主效应、交互作用均不显著(F(1,16)<2,sig>.1),即无论用什么形式交流、是否有时间压力并不影响讨论产生观点的质量。
  (三)不同讨论类型认知卷入水平分析
  采用观点再认的方式考察被试的认知卷入水平,结果表明,交流媒介主效应显著(F(1,76)=4.66, p=.034),面对面交流的认知卷入水平显著低于计算机中介,时间压力主效应与交互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也就是说,是否有时间压力不会显著影响到小组成员对讨论的认知卷入水平,但计算机中介讨论与面对面讨论相比,前者成员的认知卷入水平显著较高,在认知上更投入地参与讨论。
  (四)讨论过程编码分析
  对讨论中不同交流类别所占比例的编码分析表明:对于组织言语,交流媒介主效应显著,F(1,16)=8.24, p =.011;时间压力主效应和交互作用不显著。对于征求意见言语,交流媒介主效应显著,F(1,16)=7.84,p =.013;时间压力主效应与交互作用不显著。对于总结言语,交流媒介主效应显著,F(1,16)=7.84,p=.013;时间压力主效应显著,F(1,16)=6.22,p=.024;交互作用不显著。对于无关言语,交流媒介主效应显著F(1,16)=13.66,p=.002(描述统计结果见表4)。计算机中介讨论比面对面讨论有更多的组织和总结,而面对面讨论中有更多的无关言语;在有时间压力时,总结言语更多。
   研究者将讨论过程变量分为社会卷入、认知卷入和其他。对社会卷入和认知卷入所占讨论百分比的方差分析表明:对于社会卷入,交流媒介主效应显著,F(1,16)=4.733,p =.045;时间压力主效应与交互作用不显著。对于认知卷入,交流媒介主效应显著,F(1,16)=6.962,p=.018;时间压力主效应显著,F(1,16)= 5.599,p =.031,交互作用不显著。具体描述统计结果见表5。
   对讨论过程的相关分析发现,对于CMC,组织言语所占百分比与产生观点的有效性显著正相关:r=.724,p< .05;而观点的新异性则与组织言语百分比负相关:r=-.663, p<.05。对于FTF,没有上述的相关关系。
  四、讨 论
  (一)交流媒介对讨论的影响
  结果显示,交流媒介对讨论结果影响的主效应是显著的,面对面的结果优于计算机中介的结果。这个结果验证了计算机中介交流的弊端。
  但纵览前人的研究,很少有人试图讨论CMC中打字速度造成的负面影响到底能解释多少CMC与FTF相比的劣势。通过对讨论文本的观察我们发现,计算机中介的讨论往往集中于要解决的问题,跑题的情况极少出现,而且由于缺乏情感、动作等线索,CMC的社会临场感低,使得CMC讨论中讨论小组很少被某1~2名被试的“跑题”行为所左右,往往是一个人说了几句离题的话,而其他人继续关注主题的讨论。
  在研究中,我们对被试的打字速度要求为60字/分钟以上,讨论中其平均打字速度为50~100字/分钟。但是日常口语交流的速度为200~300字/分钟。即口语表达的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是计算机中介的3~4倍。但本研究中,FTF的讨论结果虽与CMC存在显著差异,但分析表2、表3可知, FTF各项指标与CMC的水平相比,均不足后者的两倍,其差异远小于键盘输入与口语间的语速差异。
  对这一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对讨论过程的分析得出解释。编码分析表明,FTF讨论中的无关言语远多于CMC。CMC的讨论始终集中于主题,而FTF讨论则常出现讨论内容发散到与主题无关的部分,而后又需要经过讨论组织后才能回到主题,造成了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另外,对认知卷入指标的分析同样指向了FTF交流的弱点。问卷结果表明,CMC小组成员能再认出更多的组内观点,说明其注意力更集中,对于主题的讨论更专注、更认真。编码分析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CMC认知卷入言语比例显著高于FTF。
  虽然前人将FTF社会临场感强造成的弊端多集中于评价焦虑上,但笔者认为,面对面讨论中的众多情感、动作、声调线索使讨论的兴趣与焦点容易被一些偶然和个人因素带离讨论中心,讨论易受到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这也是FTF讨论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从社会卷入的角度来看,CMC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劣势,相反,其在社会卷入言语的总体比例上和一些个别的社会卷入言语类别上,均高于FTF的水平。因此研究者认为,CMC可以通过相对单一的交流媒介达到较深层次的卷入和参与。
  对讨论过程和结果的相关分析表明,对于CMC,讨论过程与结果存在强相关关系,对于重要的过程变量“讨论中的组织行为”来说,其所占比例影响了讨论结果的质量和特征。相对而言,FTF缺乏讨论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联系。研究者认为,这同样与不同交流媒介的丰富性差异有关。FTF的媒介丰富性高,交流包含了众多的线索,因而单一过程变量对讨论结果的影响是有限的。但CMC的交流线索少、媒介丰富性低,一些重要过程变量的影响能够得到凸显,影响讨论的结果,使CMC表现出了一定的可控性。因此,在远程教学中,如能有针对性地对讨论过程给予指导,达到操作过程变量的效果,就能对讨论结果和方向作出指引。
  综合各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CMC交流的过程优于FTF,一旦键盘输入的速度限制被打破,CMC将会发挥更优异的性能,更经济、更集中、更可控,这对远程教学的发展与实践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而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学生面对面小组讨论时,尤其应该注意把握主题、中心,避免离题现象,提高讨论过程的质量,使得讨论过程对学生有更大的益处。
  (二)CMC与 FTF讨论过程的比较
  在对讨论的文本进行研究、归纳后,我们认为,CMC与FTF讨论过程存在区别。整体上,讨论的进展模式分为线性和循环型两种。线性讨论中,一次出现一个潜在的讨论方向,讨论者沿此方向深入讨论,之后再发现一个方向,如此依次得出讨论成果;循环型指一次出现多个讨论方向的提议,但每次只深入讨论一个方向,讨论结束后总结已成形的观点并从潜在的讨论方向再选择一个进行讨论(如图1所示)。
  由于CMC讨论对上下文的线索依赖性较低,常出现多人同时发言,提出不同的初步方案,且CMC讨论认知负荷较高,需要经常作总结,所以较多出现循环型的讨论模式。而FTF讨论发言具有次序性,一个讨论成员提出一个方向,大家就沿此方向进行细化讨论,且总结意识不强,较多呈现线性的讨论模式。
  比较循环模型和线性模型,我们发现,循环模型中需要更多的总结与引导,这在对讨论过程的编码分析中得到验证:CMC比FTF有更多的总结和组织, 编码分析结果支持两种模型的假设。
  (三)时间压力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压力的存在成为促进讨论高效进行的重要因素。
  我们对讨论效率的定义为讨论质量总分的时间平均值。表2及表3的结果可以清晰地表明,有时间压力小组的讨论效率要远高于无时间压力的小组。而且,对讨论过程的编码分析发现有时间压力小组的认知卷入程度显著更高些。
  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无时间压力组的成员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在提高结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上,或者着力于想出有创意的点子呢?结果并非如此。如表3所表明的,有、无时间压力组间单个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新异性的均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无时间压力小组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方案的质量与有时间压力小组的质量相比,没有差异。
  这样的结果,揭示了时间压力在小组讨论中的重要性。虽然时间压力显著的造成了焦虑,但更重要的是时间压力显著提高了讨论的效率,对于小组讨论是一个促进的因素。
  由此我们认为,在课堂和组织的讨论中,应该进行时间的限制,适度造成时间压力,以确保讨论效率。
  五、结 论
  从观点产生讨论的结果看,面对面的方式优于计算机中介;从观点产生的讨论过程看,计算机中介方式优于面对面讨论。计算机中介讨论更高效、更可控、具有更高的卷入水平。
  计算机中介讨论与面对面讨论的讨论过程存在差异,有证据支持面对面讨论依线性进行,而计算机中介讨论为循环模式,且面对面讨论中有更多的无关言语,浪费时间和精力。
  时间压力对讨论效率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长时间的讨论无法提高讨论结果的有效性、可行性与新异性。
其他文献
[摘 要] 知识建构是以知识社会与学习反思为社会背景,整合技术与认知的力量,根据知识建构的原则专门设计的网上异步教学平台——知识论坛,为知识建构的开展提供了理想的实践环境。知识建构践行于教学当中,需要注意以主题式开展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和学习评价等四个环节。  [关键词] 知识建构; 背景; 知识论坛;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陈娬(1976—)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学习环境典型地体现技术工具性,造成学习环境中“人与技术”关系的不和谐、不平衡。根据技术哲学关于“人与技术”的“调节关系”、“它异关系”和“背
2018年9月3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路线图专家研讨会,对更新后的路线图研究报告进行讨论和
Electropulse modification (EPM) process, a new physical field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solidification structure of metals was introduced.Different from other re
The solvent extraction of La3+ from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bis(2, 4, 4-trimethylpentyl) monothiophosphinic acid(Cyanex 302, HL) as a
[摘 要] 信息时代下,现代远程教育视频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文章认为影响其教学效果的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缺乏直接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实时帮助。文章通过构建“情感助教”模型模拟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的直接情感交流,实现与学生实时交互,以提高远程视频教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 视频教学; 传统教学; “情感助教”
2018年10月10日至11日,ITER媒体开放日活动在ITER组织总部圣宝莱&#183;杜朗兹召开。新华社、欧洲时报和中新社记者及科技部办公厅、我驻法使馆科技处及核聚变中心相关人员组
Nanometer perovskite LaMnO3+λ, La0.6Ce0.4MnO3+λ and La0.6Sr0.4MnO3+λ were prepared by citric acid-aided sol-gel method. The effects of Ce, Sr on the structur
2011年11月11日,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代表教育部宣布了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